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胸肺叶切除术

开胸肺叶切除术

开胸肺叶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5172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现代诊断与治疗、临床肺科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等;开胸肺叶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金山、廖志振、李燕虹等。

开胸肺叶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51727 占比:99.99%

总计:751808篇

开胸肺叶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开胸肺叶切除术

-研究学者

  • 周金山
  • 廖志振
  • 李燕虹
  • 王天龙
  • 赵磊
  • 陈文庆
  • 陈磊
  • 于丹
  • 于大龙
  • 于海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伟
    • 摘要: 目的探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49%,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128.27±29.51)ml少于对照组的(216.38±32.45)ml,术后拔管时间(2.86±0.44)d及住院时间(8.17±2.66)d均短于对照组的(4.29±1.16)、(12.69±3.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应用价值大。
    • 何东元; 梁靖瑶; 易小杏; 陈波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研究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心肺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更短,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均P<0.05);研究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值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收缩早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E/A)均较术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LVEF更高,LVESVI、LVEDD、LVEDVI、E/A更低(均P<0.05);术后两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均较术前低,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显著,淋巴结清扫效果更优,且该术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对免疫功能、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患者术后疼痛轻,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许智华; 王海波; 赵元生; 姜永全
    • 摘要: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癌症患者的动脉血栓栓塞疾病。由于血小板在正常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疾病中都起着关键作用[1],因此有必要弄清楚血小板聚集是否受到癌症的影响。Kedzierska等[2]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增加,而手术后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增加。相比之下,Vinholt等[3]报道,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相比,卵巢癌患者没有血小板高反应性。关于恶性实体瘤手术患者血小板聚集的研究很少且相互矛盾,而且目前没有对肺癌患者血小板聚集进行研究。因而,本研究评估肺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聚集情况,同时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及开胸肺叶切除术后血小板聚集情况。
    • 汤博; 徐宵寒; 张越伦; 黄宇光
    • 摘要: 目的 探究围术期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我国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单病种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变化.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数据库中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结果 共9328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4367例(4.68%,95%CI:4.55%~4.82%)在围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2013至2018年,异体红细胞年粗输注率分别为6.89%(95%CI:6.52%~7.29%)、5.23%(95%CI:4.93%~5.55%)、4.15%(95%CI:3.88%~4.44%)、4.32%(95%CI:4.03%~4.62%)、3.73%(95%CI:3.45%~4.03%)和4.37%(95%CI:3.49%~5.46%).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在校正地区、患者性别及年龄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有小范围波动,以2017年最低(aOR=0.82,95%CI:0.68~1.00),2018年稍有回升(aOR=1.12,95%CI:0.85~1.48).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以西北地区最高(aOR=2.74,95%CI:2.19~3.42),华东地区最低(aOR=0.23,95%CI:0.19~0.29).结论 2013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单病种患者的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下降,但存在显著的地区间差异.
    • 罗宁
    •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肺癌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3-2020.8期间就诊于我院的早期肺癌患者,共计86例.随机分成2组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对照组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研究组实施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方式下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引流液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早期肺癌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建议临床应用.
    • 周金山; 廖志振
    • 摘要: 目的观察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分组法将其分为传统组(74例)和全胸腔镜组(78例)。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全胸腔镜组患者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肺功能指标(MVV、FEV1、FVC)、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胸腔镜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MVV、FEV1、FVC和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全胸腔镜组患者MVV、FEV1、FVC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均P<0.05),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全胸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
    • 姜晨; 周月兰
    • 摘要: 目的:观察在创伤较大的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大剂量使用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二组患者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等麻醉诱导及维持,B组患者于麻醉前10 min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1g/kg(10 min)继以0.3g/(kg·h)至手术结束前10 min.患者呼吸恢复后带管进入术后恢复室(PACU).记录术前(T0)、术后5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 min(T4)、拔管后30 min(T5)时MAP、MR和SpO2值;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停止瑞芬太尼至自主呼吸恢复)、苏醒时间(停止瑞芬太尼至呼之睁眼)、拔管时间(停止瑞芬太尼至拔除气管导管)、定向力恢复时间(停止瑞芬太尼至定向力恢复);观察组患者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拔管后30 min(T5)时静息疼痛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asay.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点(T1~T5)MAP、HR均低于对照组,各时点(T1~T5)MAP与T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HR均低于T0.对照组术后各时点(T1~T5)MAP、HR均高于T0.SpO2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10 min,30 min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B组优于A组;术后躁动、寒颤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结论:在创伤较大的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减少瑞芬太尼麻醉苏醒后的痛觉过敏,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影响苏醒时间,提高患者术后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周金山; 廖志振
    • 摘要: 目的 观察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分组法将其分为传统组(74例)和全胸腔镜组(78例).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全胸腔镜组患者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肺功能指标(MVV、FEV1、FVC)、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全胸腔镜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MVV、FEV1、FVC和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全胸腔镜组患者MVV、FEV1、FVC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均P<0.05),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全胸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
    • 过小冬
    • 摘要: 目的 探究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胸腔镜肺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指标、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IL-6、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IL-6、CRP、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FEV1、FEV1/FVC、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FEV1、FEV1/FVC、6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癌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肺功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于鹏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7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35),常规组用开胸肺叶切除术,研究组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治疗指标和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总缓解率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淋巴结清扫作用明显,术后疼痛轻,能缩短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提高总缓解率,减少并发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