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采沉陷

开采沉陷

开采沉陷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9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17621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全国现代地测技术与开采沉陷学术会议暨数字矿山论坛等;开采沉陷的相关文献由2237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喀中、郭广礼、吴侃等。

开采沉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9 占比:6.40%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17621 占比:93.22%

总计:18902篇

开采沉陷—发文趋势图

开采沉陷

-研究学者

  • 邓喀中
  • 郭广礼
  • 吴侃
  • 王磊
  • 谭志祥
  • 查剑锋
  • 邹友峰
  • 崔希民
  • 郭文兵
  • 柴华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千慧子; 汤伏全; 马婷; 柴成富
    • 摘要: 西部黄土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大范围采煤沉陷对矿区耕地资源造成了显著的破坏性影响,但目前对于这种采动引起的耕地变化缺乏定量监测和系统研究。以黄土高原大佛寺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时序遥感影像分析矿区内主要农作物时序特征,利用增强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模型将Landsat影像和MODIS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构建研究区30 m分辨率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TIMESAT程序包中的S-G滤波法对其平滑重构,结合多光谱遥感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模型,获取研究时段内各期农耕地利用的时序数据。基于年度遥感数据,按照采煤扰动程度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采空区、沉陷区、间接影响区以及非开采影响区,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影响区内农耕地面积减少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揭示了黄土矿区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采煤沉陷对耕地的破坏及其相关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耕地的变化与煤炭资源开采紧密相关,随着采空区的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以采煤初期的减少幅度最大。不同采煤扰动影响区内耕地减少情况存在差异,减少幅度随着距采空区越远而逐渐降低,耕地面积减少情况主要发生在沉陷边界以及地形变化处。此外采空区、沉陷区内耕地生产能力及农作物长势情况均较采矿前有所下降,而在煤炭开采的同时,人为干预保护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煤矿区耕地资源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龙军; 于秋鸽
    • 摘要: 为了研究断层对开采沉陷影响机制,将工作面开采对覆岩的扰动视为应力波在岩层介质中的传递,建立了应力波在软弱岩层和坚硬岩层间双向传递的应力表达式。采用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了软弱岩层介质对应力波传递的影响,揭示了断层对覆岩移动变形和应力传递阻隔机制并通过相似模拟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断层特征参数对覆岩移动变形阻隔作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应力波波速越大,采动对覆岩的扰动越大;断层带岩体作为破碎带存在,应力波在断层带岩体多重反射作用下穿过断层带后波速下降明显,开采盘与非开采盘应力波最大波速之比为4.68~35.61,断层对采动应力传递具有阻隔效应,覆岩移动变形主要发生在开采盘;由于应力波穿越断层后在浅部波速衰减小于深部,浅部断层带岩体先于深部断层带岩体发生非连续变形;断层特征参数对覆岩移动变形传递阻隔作用排序为断层带宽度>断层落差>断层倾角>断层带岩体内摩擦角>断层带岩体黏聚力。
    • 周文韬; 张文君; 缪骏懿; 申锐; 訾应昆
    • 摘要: 提出一种融合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HVCE-RBFNN)的三维形变计算方法,结合GNSS和InSAR监测数据,解算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采矿区的地表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基于HVCE-RBFNN方法获取的三维形变结果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其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5 mm、7.41 mm和34.47 mm,3个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28 mm、300 mm和193 mm,采空区形变空间分布符合开采沉陷规律。
    • 王波; 谭志祥; 邓喀中
    • 摘要: 针对常规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西部矿区受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影响难以获取足够数量的监测点,无法完整提取矿区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西部矿区内蒙古石拉乌素煤矿为例,基于覆盖研究区域的52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一种针对西部矿区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istributed Target InSAR,DS-InSAR)的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获取了2016—2018年研究区域采动引起的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内矿区地表出现了2处明显的下沉盆地,盆地内垂直方向最大累计沉降超过400 mm;与常规时序InSAR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在研究区域内获取更多数量空间分布均匀的监测点,从而更加准确地提取研究区域的面状地表形变信息。与水准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二者相关系数为0.97,二者间绝对误差较小且误差整体分布合理,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西部矿区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特征下非充分采动时的地表形变监测。
    • 张劲满; 阎跃观; 李杰卫; 徐瑞瑞; 王芷馨; 张坤; 岳彩亚
    • 摘要: 为了提高ENN(Elman 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获取概率积分预计参数的准确性,以我国30个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实测数据作为学习训练和测试的样本数据,采用强稳健局部加权回归法(Rlowess,RW)对30个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采用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对ENN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构建了ACO-ENN概率积分预计参数解算模型。结果表明:对比分析ACO-ENN模型解算RW降噪处理前后的实测数据,发现RW降噪处理显著提高了数据质量,提高了解算模型的预测精度;利用ACO-ENN模型解算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及拐点偏移距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41%、3.48%、6.11%和1.67%,ACO-ENN模型对于概率积分预计参数的解算精度优于传统ENN算法,为精确获取概率积分预计参数提供了新思路。
    • 郭鑫; 赵晗博; 赵方瑞; 门雷雷
    • 摘要: 采煤塌陷区土地开发利用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如何科学高效的对采煤塌陷区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及时恢复治理受损土地资源意义重大。文中以东部高潜水位矿区采煤塌陷区土地的治理情况为切入点,在分析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和不同开采条件土地损毁特征的前提下,归纳总结了采煤塌陷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模式,最后对治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治理时机、治理模式、规划衔接、沉陷预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
    • 陈元非; 王磊
    • 摘要: FLAC3D在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预测、变形规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但由于FLAC3D在模型构建、数据输出等方面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在复杂岩土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因此,本文针对矿山开采沉陷领域FLAC3D数值模型构建等问题,提出了FLAC3D参数化建模方法。该方法将整体模型格网化,分解成一个个便于建立的brick六面体单元模型,再将单元模型组合构建成复杂的矿山开采岩土模型。采用编程设计的方法,实现了复杂岩土模型的参数化建模功能。研究为FLAC3D在矿山开采沉陷的虚拟仿真教学、变形预测和变形规律分析提供了可行思路。
    • 王磊; 朱尚军; 蒋创; 江克贵; 郭庆彪
    • 摘要: 针对传统测量方法提取矿区地表形变存在获取数据是离散、低密度,不能完整有效地对建筑物损坏等级进行评价等问题。拟提出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3DLS)的矿区建筑物形变监测及采动损害评估方法研究。首先介绍了基于三维激光的建筑物变形监测精度设计方法及建筑物采动损害评估方法。其次构建了基于量子粒子群(QPSO)的三维激光标靶球拟合方法,并进行了精度分析。随后对淮南某矿区地表建筑物进行了多时段实时观测,并对矿区开采沉陷盆地建筑物的特征点进行形变信息提取。最后依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现压煤开采规程》对房屋的损坏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QPSO算法应用于标靶球拟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其结果精度较高。②矿区地表建筑物的损坏等级与距开切眼的距离成正比,离开切眼越近,建筑物的损坏等级越高,同时其与工作面的掘进进度有关,随着工作面开采强度的提高,地表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也随之提高。综上,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建筑物的采动损害对矿区安全生产及评估有着指导性的意义,研究成果对附近矿区的地质环境灾害评估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门懋进
    • 摘要: 针对黄土沟壑地形下回采工作面在相邻采空区影响下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研究,基于矿区实测数据,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三维分析。结果如下:单一工作面开采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168.95 mm;受采空区影响工作面开采地表最大下沉值为2422.07 mm,与实际监测值相比,数值模拟值相对监测值相差不大;回采工作面受采空区影响,采空区侧应力要大于回采侧应力,地表下沉盆地偏向采空区一侧;工作面回采导致的移动变形受地表地形影响较大,位于沟壑地形边坡位置地表发生滑移,移动变形量比坡顶要大。
    • 门懋进
    • 摘要: 本文以济宁煤矿为研究背景,借助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采动作用下不同类型筏基、筏基强度以及埋置深度对高层建筑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对高层建筑变形影响程度划分大小为:桩数量>基础强度>筏板厚度>桩长度;其中桩数量、基础强度、筏板厚度为显著性影响因素,桩长度显著性不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