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异位胰腺

异位胰腺

异位胰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283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超声内镜暨内镜新技术学术研讨会、2009南方消化论坛暨第五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等;异位胰腺的相关文献由1218位作者贡献,包括邹晓平、余细球、刘锦涛等。

异位胰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2 占比:8.5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283 占比:91.30%

总计:4691篇

异位胰腺—发文趋势图

异位胰腺

-研究学者

  • 邹晓平
  • 余细球
  • 刘锦涛
  • 卢小明
  • 卢雪峰
  • 周有生
  • 孙莉娟
  • 施勇
  • 李延青
  • 李文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行; 周建鹏; 寇凯; 孙晓东; 吕国悦
    • 摘要: 异位胰腺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隐蔽,常于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临床上如遇病因不明,既往无特殊肿瘤病史的急性腹痛、腹腔出血、腹腔巨大肿物不除外占位的病例时,应考虑异位胰腺的可能。2018年—2021年本院收治3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误诊为腹腔肿瘤、行腹腔镜及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以期对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汪建军; 李桥
    •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异位胰腺(HP)的增强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腹部H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单发HP患者,合并腹部恶性肿瘤16例(13例胃癌,2例胰腺癌,1例同时合并胃癌及胰腺癌)。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与未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者年龄、病变短径及“导管征”出现概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与未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者病灶边界状态和强化方式的差异临界有意义(P=0.066、0.057)。结论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其影像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其鉴别诊断提供相关必要的影像学信息。
    • 和燕斐; 杨瑞; 刘继伟; 张曼林; 张恒; 李怡晓
    • 摘要: 患者男,20岁,间断少量咯血5月余,无胸闷、胸痛等,曾自行服药,具体不详。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支气管镜检查:左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口少量陈旧性出血。胸部CT:左肺上叶前段云雾状斑片影,边界模糊(图1A);左前纵隔区18 mm×16 mm类椭圆形实性结节,边界模糊,CT值37 HU,增强后动脉见明显强化灶(图1B),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66、95 HU;考虑左上肺炎症累及左前纵隔。予抗感染及止血治疗1个月,复查胸部CT示左上肺斑片影较前减少,左前纵隔结节内新发空洞呈空气新月征(图1C);考虑左上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不排除肺结核或真菌感染等。行胸腔镜下左上肺楔形切除术及左前纵隔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左前纵隔直径约15 mm结节与左上肺紧密粘连,周边见咖色液体样物质。
    • 陈明; 王艳艳; 蒋小莉; 姜云惠
    • 摘要: 患者男,39岁。因“上腹部疼痛1月余”于2016年5月19日入院。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突发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无放射性,无腹胀、恶心呕吐,无畏寒高热、腹泻、反酸、嗳气,无头昏头痛,无心悸胸闷,无呕血、黑便。发病后在外院行腹部CT检查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未予处理。入院后查体:全腹柔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肾区无叩痛;无腹部包块,其他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 李少朋; 邓克学
    •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异位胰腺、神经鞘瘤、平滑肌瘤MSCT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胃异位胰腺、11例胃神经鞘瘤和11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病变发生部位及MSCT表现。结果 3组病例在发病年龄、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及动态增强CT扫描上均具有一定差异,胃异位胰腺以中年男性胃窦粘膜下多见,部分病灶可以合并脂肪变;胃神经鞘瘤以中老年女性胃体多见、部分跨胃腔内外生长,少数病灶可以合并钙化;胃平滑肌瘤以中老年男性胃底粘膜下。病灶形态胃异位胰腺以扁平状多见,神经鞘瘤以类圆形多见,长短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平滑肌瘤介于两者之间。动态增强扫描异位胰腺及神经鞘瘤明显强化,平滑肌瘤中度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胰腺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神经鞘瘤持续性强化。结论 MS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发生位置、病变形态、大小及病灶内部细节如脂肪变等,动态增强扫描三者强化程度及方式各异,对于三者的鉴别具有很高的价值。
    • 马康康; 周少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诊治,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肠异位胰腺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分析其组织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结果病人因“突发腹痛1 d”入院。入院后在全麻下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于术中见“小肠表面可及一肿物,肿物穿孔可见小肠内容物溢出”。术后病理证实肿物为异位胰腺。术后恢复满意,术后第90天随访无并发症及影像学检查异常。结论异位胰腺属于一种先天性异常,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早期多无症状,因此可保守治疗;如有症状或术中意外发现为异位胰腺组织时,可手术切除。
    • 孙兆晨; 耿杰; 朱学峰; 郭凌飞
    •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EP)多期扫描的CT表现、临床资料与正常胰腺、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4例经病理证实的EP患者的临床资料、CT图像,收集并分析病灶的位置、形状、长径、短径、长径/短径、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囊变、钙化、“导管征”、周围淋巴结、各期EP及正常胰腺的CT值。结果EP多为单发、卵圆形、腔内生长、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少见“导管征”,无钙化、囊变、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期EP与正常胰腺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与正常胰腺的动脉期强化相对值、门静脉期强化相对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的EP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门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相对值、门静脉期强化相对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EP与正常胰腺、不同性别患者EP的影像表现,对于胃肠道EP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张春来; 张静; 董秋杰; 李晓光; 王毅
    • 摘要: 目的比较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HP)与直径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变MDCT形态学特征(位置、生长方式、分叶征)及CT值(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7。当3个MDCT形态学特征(位置、生长方式、分叶征)联合使用时,AUC可提高至0.954(95%CI 0.867~0.991)。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均可用于鉴别HP与GIST,以门静脉期CT值效能最好。年龄、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的最佳阈值分别为50岁、40.33 HU、72.53 HU及37.33 HU,可作为鉴别HP及GIST的参考值。结论通过综合分析患者年龄、MDCT病变形态学特征及多期增强定量指标,可对胃十二指肠HP与<3 cm GIST作出初步鉴别诊断。
    • 谢晓菲; 宋普姣; 包惠桢
    • 摘要: 患者男,49岁。1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胀痛,伴肩背部放射痛,以夜间较为严重,无恶心、呕吐。CA-125:40.64 U/ml(0.00~35.00 U/ml),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肝肾功能、电解质无异常。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十二指肠球部后壁肿胀原因(建议CT检查除外胰腺疾病,治疗后复查)(图1);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T增强扫描:胃窦部胃壁明显不规则增厚,充满整个胃腔,累及范围长约4.6 cm,呈明显渐进性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内见斑片状渗出,考虑胃窦部癌并周围脂肪间隙内渗出,建议结合内镜检查(图2)。^(18)F-FDG PET/CT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降段管壁增厚,呈团块状改变,管腔变窄,较大截面约3.5 cm×3.2 cm,伴FDG摄取不均匀增高,常规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6.7,延迟显像SUVmax为8.6,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图3),考虑肿瘤性病变,间质瘤?手术所见:于胃窦部近十二指肠球部见一包块,大小约4 cm×3 cm,质地硬,胃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术后病理:胃壁内异位胰腺(图4)。
    • 蒋文; 杨奕; 严苏
    • 摘要: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发生于消化道的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不典型,极易与消化道淋巴细胞来源的侵袭性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导致不必要的治疗.现报道1例患者镜下与超声表现均与异位胰腺相似的误诊病例,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此疾病的临床诊疗要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