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腔内超声检查

腔内超声检查

腔内超声检查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5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79452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度超声医学学术年会等;腔内超声检查的相关文献由2423位作者贡献,包括金震东、李兆申、邹晓平等。

腔内超声检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7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9452 占比:99.83%

总计:380090篇

腔内超声检查—发文趋势图

腔内超声检查

-研究学者

  • 金震东
  • 李兆申
  • 邹晓平
  • 唐杰
  • 许国铭
  • 张运
  • 王雷
  • 何以敉
  • 吕瑛
  • 姜玉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南凤娟; 鲁晨曦; 张华贞; 刘志勇; 师伟
    • 摘要: 目的评价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用于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IUA)的价值。方法对53例疑诊IUA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及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2D-TVS对比,评价OmniView-VCI对周围型IUA的诊断效能。结果宫腔镜检查确诊48例周围型IUA、5例无明显粘连。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准确诊断41例周围型IUA、4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为84.91%(45/53);2D-TVS准确诊断32例周围型IUA、2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64.15%(34/53);二者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OmniView-VCI和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5%CI(0.61,1.00)]和0.53[95%CI(0.26,0.81)]。结论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可有效诊断周围型IUA。
    • 丁群力; 杨莉; 王海; 陈众博; 顾晔
    • 摘要: 目的评估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对孤立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IMHL)的诊断价值,分析IMHL的病因分布。方法收集上海市肺科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19年1月胸部CT显示孤立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并至少一次EBUS-TBNA检查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EBUS-TBNA病理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同期进行纵隔镜检查或随访,得到最终结果,分析IMHL的病因分布,并评估EBUS-TBNA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穿刺208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68个,124例IMHL患者中118例获得病因诊断结果,诊断率为95.2%。其中结节病43例(占34.7%),淋巴结结核23例(占18.5%),肿瘤21例(占16.9%)。11例为肺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淋巴瘤3例(占2.4%),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8例(占22.7%),6例诊断不明。EBUS-TBNA对肿瘤的诊断率最高,为95.2%,对结核的诊断率为82.6%,对结节病的诊断率为48.8%。EBUS-TBNA对IMHL的总体诊断率为72.6%,特异性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50.0%。结论孤立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病因是结节病、淋巴结结核和肿瘤,EBUS-TBNA对孤立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敏感性高且安全的初步检查方法。
    • 伊鑫; 刘灿章; 王聪; 刘强; 高腾; 闫杰
    •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查结果获得斑块容积兴趣段的容积参数,包括坏死核心(NC)容积百分比、钙化组织(DC)容积百分比、纤维组织(FI)容积百分比、纤维脂肪组织(FF)容积百分比及斑块体积,并评价斑块是否为炎性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依据FT3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FT3组及低FT3组,比较组间斑块容积兴趣段容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FT3预测TCFA的效能。结果全部患者血清FT3为2.94~6.40 mmol/L,中位数4.55 mmol/L。低、高FT3组各33例,各有11例、5例存在TCFA斑块。低FT3组FI容积百分比低于高FT3组(P0.05)。低FT3组TCFA斑块占比高于高FT3组(P<0.01)。ROC曲线显示,FT3水平预测TCFA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临界值取4.585 mmol/L时,其诊断敏感度75.00%,特异度73.30%。结论FT3水平与斑块中FI成分占比相关,并有助于预测TCFA斑块。
    • 袁小志; 杨瑞娜; 孙佳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可切除食管癌术前淋巴结N0、N1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9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指南进行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 119例患者术中平均摘取(28±10)个淋巴结。在总计3 488个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288个,淋巴结转移率为8.3%,59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转移率为49.6%(59/119)。病理证实N0期23例,N1期36例。术前超声内镜共检出273个淋巴结,超声内镜对N0、N1期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8%(18/23)、83%(30/36),总体准确率为81%(48/59)。(2)超声内镜及术中所见对邻近病变组织、胃左部、近贲门、腹膜后、临近食管、隆凸下等部位的淋巴结检出率高度一致,但术中对右食管沟、左食管沟处的淋巴结检测率低于超声内镜。(3)短径/长径比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最低[曲线下面积(AUC)=0.553]。短径、长径、和淋巴结数对良恶性诊断的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AUC值均>0.6。ROC曲线显示,形态圆形、边缘是否平滑、超声内镜评估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3/T4)的AUC分别为0.68、0.64、0.75,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超声内镜对食管癌术前N0、N1分期准确率较高,尤其在对存在左/右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的术前N0、N1分期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
    • 杨雪莲; 刘华; 李航; 李晓宇; 徐永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征象、Ki-67指数对评估上消化道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的价值。方法收集196例原发性上消化道GIST病人EUS征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探讨Ki-67指数与危险分层的关系、EUS征象与Ki-67指数的关系。应用R软件构建可预测Ki-67指数的列线图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Ki-67指数与GIST核分裂象数、肿瘤直径和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259~0.373,P<0.05)。不同Ki-67分组EUS下GIST回声不均匀( χ^(2)=4.482,P<0.05)、有无液化( χ^(2)=18.920,P<0.01)和有无表面溃疡( χ^(2)=18.912,P<0.01)差异有显著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肿瘤直径(OR=1.045,95%CI=1.011~1.080,P<0.05)、液化(OR=3.219,95%CI=1.116~9.287,P<0.05)、表面溃疡(OR=3.009,95%CI=1.094~8.275,P<0.05)为预测Ki-67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肿瘤直径、表面溃疡和液化构建的预测Ki-67表达的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95%CI=0.619~0.858)。结论Ki-67指数可用于评估GIST的危险分层;基于GIST的EUS征象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其Ki-67表达,为术前评估GIST的恶性潜能提供参考。
    • 贾瑞诺; 盛漫曦; 孔金玉; 高社干
    •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区,年发病和病死例数均居首位。与西方国家大多为腺癌不同,我国食管癌90%为鳞状细胞癌(ESCC),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肿瘤干细胞、微生态和表观遗传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声内镜(EUS)、PET-CT和MRI的应用,有利于食管癌准确分期;新辅助或根治性同步放疗化疗、微创治疗、光动力(PDT)等先进技术的开展,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癌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张全卯; 张双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胃镜检查判断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探讨其对术式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122例有手术指征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经超声胃镜和多排增强螺旋CT(MSCT)检查合理地选择手术径路,结合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胃镜和MSCT检查对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前T分期和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0%(98/122)、68.8%(84/122);超声胃镜诊断N分期总准确率[87.7%(107/122)]高于MSCT[68.6%(84/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4.45,P<0.05);经腹手术患者出现术后反流、呼吸和循环干扰、吻合口狭窄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低于经胸术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胃镜在TN分期中比MSCT占优势,超声胃镜对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前TN分期及手术径路个体化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马晖; 任珉; 张国新; 于书雨; 张永祥; 李月川; 吴琦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阿托品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麻气管插管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的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胸部增强CT倾向肺癌伴7区纵隔淋巴结增大并拟行全麻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活检及EBUS-TBNA检查的87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阿托品组40例和对照组47例.评估术前、术中及术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口咽气道分泌物量、指端血氧饱和度、操作时间、病理阳性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评价阿托品应用价值.结果 气管插管术前阿托品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131.70±15.3)mmHg比(140.7±13.7)mmHg、(79.1±7.6)mmHg 比(85.6±7.4)mmHg(t 值2.885、4.061,均P<0.05).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阿托品组和对照组收缩压(109.1±11.2)mmHg比(105.0±12.15)mmHg、舒张压(66.9±7.5)mmHg 比(68.0±8.3)mmHg;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 为(136.9±23.0)mmHg 比(129.9±11.2)mmHg、(77.6±10.9)mmHg 比(78.5±6.4)mmHg(t值分别为-1.617、0.687、-1.751、0.448,均P>0.05).气管插管术前阿托品组和对照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05),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和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阿托品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3.323、-2.181,P< 0.01和P<0.05).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阿托品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率均小于对照组(t值-7.947、-6.962、-3.187、-3.232,均P<0.01).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阿托品组心率变化率小于对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变化率大于对照组(t 值-6.467、-4.131,均P< 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气管插管术前与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 口咽及气道分泌物、指端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334、2.759、-3.314、-2.767,均P< 0.01).阿托品组内镜操作时间(25.9±5.7)min较对照组(26.4±4.7)min短(t=0.391,P>0.05).阿托品组术后无不良反应患者34例(85.0%),对照组43例(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247,P>0.05).结论 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EBUS-TBNA术前应用阿托品有利于稳定术中血压和心率,且减少术后口咽、气道分泌物产生.
    • 彭金榜; 何必立; 叶丽萍; 毛鑫礼; 虞义建; 杨威; 王俊; 张玉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重复囊肿(EDC)的策略和并发症.方法 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TER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EDC的11例住院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表现、内镜下表现、术后疗效、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学表现等.结果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13~67 岁,平均年龄为(43.0±18.2)岁.1例表现为进食哽噎感,1例嗳气,4例上腹部胀痛,余5例无特异性症状.11例患者胃镜下病灶均表现为食管腔内半球形或丘状、表面光滑的黏膜下肿物,触之质地较软;超声内镜下均表现为位于食管固有肌层、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CT 检查示9例患者有纵隔内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其中7例轻度强化,囊肿最大径为1.5~4.4 cm,平均最大径为(2.8±0.8)cm,多数(7例)患者病灶最大径为2~3 cm;另2例患者CT检查仅表现为食管壁略增厚.5例EDC 发生于食管下段水平纵隔内.11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6例单纯行STER完整切除囊肿,5例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术后病理检查示6例为先天性食管囊肿,5例为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1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2 个月(12~86个月).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病灶局部复发、恶变、转移;1例复发,再次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治愈.11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食管瘘、纵隔感染、死亡等并发症.结论 STER治疗EDC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EDC 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左嵩; 蒋晨曦; 汤日波; 杜昕; 董建增; 马长生; 桑才华; 龙德勇; 薄小雯; 赖一炜; 李梦梦; 何柳; 赵欣; 李松南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7至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入选患者年龄均≥18岁且心电图明确记录存在房颤.根据是否采用了心腔内超声辅助穿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心腔内超声辅助X线行房间隔穿刺组(超声组)和X线辅助下行房间隔穿刺组(X线组).记录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阵发房颤比例、再次消融比例、CHA2DS2-VASc评分、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末期内径).记录两组患者首次出针的情况并计算成功率以及房间隔穿刺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及房间隔穿刺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研究共纳入患者241例,其中超声组123例、X线组118例.入选患者的年龄为(62.5±8.0)岁,男性138例(57.0%),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35例(56.0%),再次消融的患者43例(17.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比例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的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61.7±4.9)%比(63.0±4.4)%,P=0.02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48.0±2.9)mm比(47.0±3.4)mm,P=0.011].超声组患者房间隔首次出针成功率高于X线组[94.3%(116/123)比79.7%(94/118),P=0.001],射线暴露时间短于X线组[(31.3±7.9)s比(124.8±35.7)s,P<0.001)],而房间隔穿刺时间较X线组长[(10.1±1.8)min比(8.2±1.3)min,P<0.001].并发症方面,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误穿心包的发生率较低[0比3.4%(4/118),P=0.039],穿间隔后一过性ST段抬高发生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23)比1.7%(2/118),P=0.999].结论 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可有效提高房间隔穿刺准确度、缩短放射线暴露时间,安全、可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