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引导骨再生

引导骨再生

引导骨再生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0291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BITC口腔种植研讨会、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等;引导骨再生的相关文献由103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磊、王新木、孙勇等。

引导骨再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5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0291 占比:99.69%

总计:120662篇

引导骨再生—发文趋势图

引导骨再生

-研究学者

  • 周磊
  • 王新木
  • 孙勇
  • 宋光保
  • 徐淑兰
  • 董研
  • 黄建生
  • 刘云松
  • 张雪洋
  • 储顺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晶; 乔玮; 任晓琦; 石浩; 杨婷; 马绍英; 苏成忠; 李宝兴; 赵亚平
    • 摘要: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对骨缺损部位进行重建,即在骨缺损处植入支架材料,再采用生物屏障膜建立稳定的成骨环境,保证成骨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观察煅烧骨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拔牙窝填充的成骨效果.方法:采用高温煅烧法将牛松质骨制成煅烧骨,采用去表皮、脱细胞等方法将猪断层皮片制成脱细胞真皮基质,MTT法检测两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取9只比格犬,拔除下颚两侧第2,4前磨牙,拔牙窝内植入煅烧骨后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分离颊舌侧牙龈并拉拢缝合,关闭拔牙创.术后1,3,6个月,采用锥形束CT、X射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评价成骨效果.实验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编号CIRP-IACUC-(R)2018081.结果 与结论:①两种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良好,无空泡、死亡现象,MTT法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均在85%以上,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②动物实验下颌骨锥形束CT检测显示,随着愈合时间延长,植入部位的相对灰度值逐渐增高,拔牙创内的成骨量增加;③动物实验X射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植入部位成像均匀、无明显成骨;术后3个月,植入部位有部分成骨;术后6个月,植入部位有明显成骨;④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1个月,拔牙窝内有大量新形成的骨小梁结构,骨小梁排列均匀,煅烧骨部分被吸收;术后3个月,见粗大骨小梁结构,伴有大量软骨,残留少量的煅烧骨;术后6个月,拔牙创接近愈合,形成成熟骨组织,可见骨单元结构,已观察不到煅烧骨;⑤结果表明,煅烧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拔牙窝的填充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
    • 何逸恒; 程鸣威; 朱培君; 许言; 陈家豪; 赖春花; 徐淑兰
    • 摘要: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极化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生物膜体外具有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然而其体内促进骨缺损愈合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建立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评价极化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在体内促进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延法制备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生物膜,经由电晕极化处理后使其获得良好且稳定的压电性能,表征极化前后生物膜的物理化学性能、电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在18只Wistar大鼠双侧下颌角制备直径4 mm的临界全厚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n=6),实验组植入极化生物膜,对照组植入未极化生物膜,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4,8周取材,采用Micro-CT扫描分析各组的骨形成量,采用组织染色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实验方案经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第00225515号。结果与结论:①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生物膜极化后的表面形貌、水接触角、弹性模量及最大拉伸强度无明显变化,电学常数为-10 pc/N,表面电势为-83 mV;②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显示,极化生物膜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未对细胞产生毒性反应;③术后4,8周的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形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④术后4,8周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组织愈合速度与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⑤术后4,8周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的Runx2表达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⑥结果表明,极化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与体内促成骨性能。
    • 李晶; 乔玮; 任晓琦; 石浩; 杨婷; 马绍英; 苏成忠; 李宝兴; 赵亚平
    • 摘要: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对骨缺损部位进行重建,即在骨缺损处植入支架材料,再采用生物屏障膜建立稳定的成骨环境,保证成骨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观察煅烧骨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拔牙窝填充的成骨效果。方法:采用高温煅烧法将牛松质骨制成煅烧骨,采用去表皮、脱细胞等方法将猪断层皮片制成脱细胞真皮基质,MTT法检测两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取9只比格犬,拔除下颚两侧第2,4前磨牙,拔牙窝内植入煅烧骨后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分离颊舌侧牙龈并拉拢缝合,关闭拔牙创。术后1,3,6个月,采用锥形束CT、X射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评价成骨效果。实验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编号CIRP-IACUC-(R)2018081。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良好,无空泡、死亡现象,MTT法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均在85%以上,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②动物实验下颌骨锥形束CT检测显示,随着愈合时间延长,植入部位的相对灰度值逐渐增高,拔牙创内的成骨量增加;③动物实验X射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植入部位成像均匀、无明显成骨;术后3个月,植入部位有部分成骨;术后6个月,植入部位有明显成骨;④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1个月,拔牙窝内有大量新形成的骨小梁结构,骨小梁排列均匀,煅烧骨部分被吸收;术后3个月,见粗大骨小梁结构,伴有大量软骨,残留少量的煅烧骨;术后6个月,拔牙创接近愈合,形成成熟骨组织,可见骨单元结构,已观察不到煅烧骨;⑤结果表明,煅烧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拔牙窝的填充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
    • 何逸恒; 程鸣威; 朱培君; 许言; 陈家豪; 赖春花; 徐淑兰
    • 摘要: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极化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生物膜体外具有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然而其体内促进骨缺损愈合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建立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评价极化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在体内促进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延法制备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生物膜,经由电晕极化处理后使其获得良好且稳定的压电性能,表征极化前后生物膜的物理化学性能、电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在18只Wistar大鼠双侧下颌角制备直径4 mm的临界全厚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n=6),实验组植入极化生物膜,对照组植入未极化生物膜,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4,8周取材,采用Micro-CT扫描分析各组的骨形成量,采用组织染色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实验方案经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第00225515号.结果 与结论:①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生物膜极化后的表面形貌、水接触角、弹性模量及最大拉伸强度无明显变化,电学常数为-10 pc/N,表面电势为-83 mV;②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显示,极化生物膜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未对细胞产生毒性反应;③术后4,8周的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形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④术后4,8周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组织愈合速度与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⑤术后4,8周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的Runx2表达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⑥结果表明,极化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与体内促成骨性能.
    • 李枭; 王连飞; 程刚
    • 摘要: 目的 从临床及组织形态计量学角度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联合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at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在拔牙位点保存中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需拔除患牙并接受位点保存后延期种植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BBM组和CGF+DBBM组,每组13例。DBBM组拔牙后同期植入DBBM,CGF+DBBM组拔牙后同期植入CGF+DBBM,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拍摄CBCT以测量牙槽骨高度、宽度的变化,并于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种植术中钻取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CGF+DBBM组和DBBM组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均发生吸收,CGF+DBBM组牙槽嵴宽度吸收少于DBB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CGF+DBBM组和DBBM组新生骨平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5.30±3.56)%、(26.38±5.04)%,CGF+DBBM组新生骨量优于DBB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GF联合骨替代材料DBBM可以更有效地维持拔牙后牙槽骨体积、形态,其成骨效果优于DBBM单一材料的应用,可为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 陈润鑫; 贺文鹏; 林强; 黄漪蔓
    • 摘要: 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是通过膜材料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一种治疗技术,而GBR膜是决定其临床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该领域的重点关注内容。GBR膜根据其降解特性分为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根据其材料构成分为合成高分子聚合类、天然高分子聚合类、金属类、无机化合物类。理想的GBR膜应具备细胞排斥作用、空间维持作用、支架作用、稳定作用、生物相容性等特点。GBR膜在水平骨增量和垂直骨增量中的临床应用有所不同。目前GBR膜的前沿热点主要在于抗菌性、成骨性的改良以及功能梯度膜的研究。本文将对GBR膜的分类、理想特性、临床应用及前沿热点进行论述。
    • 范旭东; 寇霓; 李武伟
    • 摘要: 炎症破坏和生理性吸收均可导致牙齿拔除后牙槽骨明显萎缩形成窄牙槽嵴,严重影响后期种植体的正常植入。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手术方案可解决牙槽嵴水平向骨量不足的问题,包括引导骨再生术、骨劈开术和自体骨移植术等骨增量技术,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仍难以避免。钛锆合金在口腔种植材料中的应用拓展了窄直径种植体的适应证。因此,在窄牙槽嵴患者种植术中,临床医师更倾向于选择窄直径种植体。窄直径种植体的应用虽可简化复杂的种植手术,但其长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张宇; 刘来俊; 李超婧; 晋巧巧; 谢千阳; 李佩伦; 王富军; 王璐
    • 摘要: 为提高合成可吸收引导骨再生膜的骨诱导活性,通过静电纺丝和溶剂诱导结晶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β-磷酸三钙(β-TCP)串晶纳米纤维膜,并通过聚多巴胺的黏附作用将外泌体负载于纤维膜上进行改性,对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理化性能和细胞成骨分化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PCL/β-TCP纳米纤维上成功诱导出串晶结构,且经串晶和聚多巴胺双重修饰的纤维膜具有最佳的表面浸润性和优异的蛋白吸附能力,最终获得的外泌体功能化的串晶纳米纤维膜在串晶结构、聚多巴胺和外泌体共同作用下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有望应用于体内加速骨愈合。
    • 干嘉雯; 窦嘉琪; 徐陈词; 吴轶群; 王凤
    • 摘要: 临床牙槽骨缺损可以采用各类骨增量材料进行修复重建,但对于骨缺损大的区域,获取和加入一定比例的自体骨是获得良好成骨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制取自体骨屑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通过手持器械如骨凿、刮骨器取骨,采用机用旋转器械如取骨环钻、超声骨刀、骨吸引收集器等。文章总结了不同取骨方法所获得自体骨的活性及成骨效能,希望为临床引导骨再生取骨时使用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以获得最佳骨诱导效果,提高骨重建的质量。
    • 宁晔; 唐丽宇; 庄劭玉
    • 摘要: 目的观察上颌前牙种植术中局部给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引导骨再生的上颌前牙单牙缺失伴唇侧牙槽骨缺损患者术后种植牙周围牙槽骨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单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在上颌前牙种植术中用PRF引导骨再生,对照组在上颌前牙种植术中用可吸收生物胶原膜联合人工骨粉引导骨再生,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后测算两组种植体唇侧牙槽骨骨密度及唇侧骨壁厚度。结果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对照组种植体唇侧牙槽骨骨密度分别为(561.85±81.54)、(478.77±73.51)HU,二者比较,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分别为(3.22±0.45)、(2.73±0.46)mm,二者比较,P<0.05。结论与可吸收生物胶原膜联合人工骨粉引导骨再生者比较,颌前牙种植术中局部给予PRF引导骨再生的上颌前牙单牙缺失伴唇侧牙槽骨缺损患者术后种植牙周围成骨效果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