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徐訏

徐訏

徐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8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党政干部学刊、青春岁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小说古今通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徐訏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余礼凤、韩露、李婷等。

徐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42.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318 占比:57.50%

总计:553篇

徐訏—发文趋势图

徐訏

-研究学者

  • 余礼凤
  • 韩露
  • 李婷
  • 佟金丹
  • 马娟娟
  • 冯芳
  • 盘剑
  • 章琼
  • 刘华
  • 吴军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露
    • 摘要: 学界对徐訏与抗战有关的作品持忽视或误读态度,甚至将其放入浪漫主义范畴中进行审视,忽视其抗战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徐訏在描摹战争时,刻意远离正面战场,将抗日战争与世俗生活相结合,将战争残酷性寓于日常性描写中,通过战争反映千百年来国民性和人性之积弊,借此展示人性,反思战争。他提倡“文艺大众化”的同时,将启蒙性与战争结合起来,以寻求爱国意识与启蒙意识的表达。
    • 杨文琪
    • 摘要: 徐訏创作于1939年的四幕剧《生与死》体现了其高超的创作技巧,主要人物“美度”的形象也颇为丰满。作为生活悲剧的原点,美度被蒙上了时代悲剧的色彩;作为爱之悲剧的中心,美度承担了徐訏对戏剧中人物塑造的匠心独具的艺术探索和超越常规思维的离奇幻想;作为命运悲剧的终点,时代悲剧的缩影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作为剧情“串联人”的她的身上。美度形象实际上是徐訏作为浪漫主义剧作家的内心映射。
    • 胡阳
    • 摘要: 《风萧萧》是徐訏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艰苦抗战的背景下,徐訏别出心裁地将爱情小说、间谍小说融为一炉,用浪漫化的抒情笔法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抗战背景下一男三女的情感纠葛,赞颂了抗战时期的反日秘密工作战士.独立于当时"革命派"的"文艺为抗战"和"京派"的"为艺术而艺术",徐訏在夹缝中以《风萧萧》表明其独特的自由主义浪漫文艺观.
    • 闫海田
    • 摘要: 自五四新变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因受写实主义的局限而在时空结构上往往过于简单,多数只呈现为单一的现实时空.但徐訏是个例外,其小说时空造境复杂而深邃,殊异于其同时代作品,近来,这已引起研究界的瞩目.王璞曾将《荒谬的英法海峡》与《枕中记》的"时空"进行比较,可惜只在注释中一笔带过.而从其认为《荒谬的英法海峡》犯了写梦小说两条大忌的观点来看,她并未真正注意到《荒谬的英法海峡》在将中国古典小说时空结构进行现代转化的艺术成就.另一个注意到徐訏小说在时空结构上力辟蹊径的是陈旋波,他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分析《荒谬的英法海峡》,这虽凸显出徐訏小说的现代主义成分,但也忽视了徐訏对中国古典小说时空艺术的借鉴.显然,厘清这些研究角度,对建构中国本土批评理论有很大意义.
    • 黄爱华; 潘宇翔
    • 摘要: 徐訏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拟未来派剧和七十年代的荒诞剧,既寄寓了他以梦为真即通过构建内在的心灵之梦、追求另一种真实人生的审美理想,也契合了他对戏剧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徐訏的拟未来派剧跨越了西方未来派戏剧,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超越"未来"的心灵之梦;而荒诞剧所构建的"虚无"之梦,正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投射。作为剧作家兼哲学家,徐訏借拟未来派剧和荒诞剧寄寓自己对生命本体、人的生存状况及人类文明的思考,实现其审美现代性追求,这对于推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妥佳宁; 方雨
    • 摘要: 上海"孤岛"文坛不仅有左翼文人的抗战文学活动,还有以西风社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各种文学活动。而作家徐訏在"孤岛"时期的一系列创作,有意与空喊口号的"抗战八股"相区别,一面关注现实,一面又在探讨战争的同时探讨某些具有永恒性的问题,并以彼岸追寻同"五四"以来周作人、巴金等作家的思考构成相互回应。
    • 刘妍君
    • 摘要: 盲是贯穿《盲恋》全文的主题,它是故事情节推动的主要线索也是全文的中心。陆梦放与卢微翠的相爱以及最终爱情的破灭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徐訏对于盲的寄托和寓意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在陆梦放与卢微翠的爱恋中“盲”不是缺陷,反而代表着平等与纯粹。“盲”这一意象在《盲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 王治中; 邹志远
    • 摘要: 徐訏在动乱的时代中长大,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短短几十年工夫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也实践着各种学说.作为"旧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学人",徐訏处在"旧道德"崩塌与"新道德"未治的两难境地.于外,徐訏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向个人主义道德观的转变,于内,徐訏尝试建立两性和谐的性别道德观.而在其小说之中,道德观的演变与他的创作理论形成了彼此吸收、互相转化的效果.
    • 方桂林; 程一冰
    • 摘要: 徐訏赴港后的剧作与内陆时期的相比,呈现出一种“荒诞”色彩。从“荒诞”的本义看是通过“佯谬”的人物设置、非理性的虚妄想象、奇异的情节景观来表达讽刺或希冀;与荒诞派戏剧相似之处就在于身份的重置与模糊、生存本体论与偶然性的思索;荒诞意味的生成是在延续前期的创作脉络,发扬喜剧性精神,深入非理性效果。其荒诞的外在形式包裹着合理的内核。这对于构建徐訏喜剧的整体谱系,重新确立徐訏的戏剧史地位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