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循环效率

循环效率

循环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238546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世界有色金属、储能科学与技术、节能技术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航空学会第九届轻型燃气轮机学术交流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循环效率的相关文献由531位作者贡献,包括包劲松、李强、杜劲松等。

循环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8546 占比:99.90%

总计:238789篇

循环效率—发文趋势图

循环效率

-研究学者

  • 包劲松
  • 李强
  • 杜劲松
  • 刘玉兰
  • 曹政
  • 郑开云
  • 陈九法
  • 俞会根
  • 刘小江
  • 李文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涵孜; 冯静; 聂会建; 彭红文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在光热发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优化参数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循环效率的重要措施。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了10 MW级基于塔式光热的S-CO_(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诸多系统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CO_(2)透平入口温度、分流比和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均对系统循环效率有显著影响,循环效率随透平入口温度增加而提高,随压缩机入口温度升高而下降,随分流比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不同透平入口温度、压缩机出口压力下最佳分流比也不同。另外,系统循环效率随透平入口压力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即存在使循环效率最高的最佳透平入口压力。
    • 苏要港; 吴晓南; 廖柏睿; 李爽
    • 摘要: 本研究提出一种耦合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gas,LNG)冷能及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g cycle,ORC)系统的新型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期,LNG和液态丙烷的冷能共同液化压缩空气,从而存储能量。在用电高峰期,液态空气释能发电,LNG的冷能则被丙烷回收。该系统将LNG连续气化释放的冷能作为辅助能源与储能系统相结合,能够灵活释能发电。另外,该系统对LNG冷能进行梯级利用(冷能依次用于液化空气、ORC和数据中心冷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能量损失。本工作建立了耦合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性评估模型,利用Aspen HYSYS软件进行过程模拟、循环效率和㶲效率分析,针对浙江宁波LNG接收站的地区电力价格,采用净现值法对系统进行经济性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循环效率为110.20%,高于近期研究成果。㶲效率为59.71%,比常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㶲效率提高约10%。该储能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且峰时电价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影响最大。该研究可为LNG冷能用于能量存储和电厂调峰的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 傅腾; 陈晓利; 陈希叶; 刘栗; 高继录
    • 摘要: 为了研究氢气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以PG9171E型燃气轮机和双压无再热余热锅炉为对象,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联合循环系统模型,并对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和联合循环系统的输出功率以及效率等进行了分析,得出:随着燃料中H_(2)的增加,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和效率逐渐增加;蒸汽轮机输出功率逐渐增加,但蒸汽轮机效率逐渐减小;联合循环系统输出功率和效率逐渐增加。因此可以得出向燃料中掺氢气,可以提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性能。
    • 姜超; 董鹤鸣; 谢敏; 白文刚; 苏宏亮; 王硕; 王婷; 杜谦; 高建民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先进动力循环之一,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灵活的能源体系的重要攻关技术。工质品质是贯穿发电机组设计分析、运行调整等环节的关键问题,深刻影响发电机组的运行安全与经济效益。由于S-CO_(2)循环发电技术采取了全新工质,工质品质规范亟需重新建立。本文分析了S-CO_(2)工质品质规范化所需考虑的问题,包括杂质种类、对工质物性、循环效率、材料性能及安全性的影响等,总结了可供参考的工业规范及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杂质种类应结合CO_(2)的不同来源确定;工业上相关领域具有较充分的成熟经验可供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成为工质品质规范化的依据,主要问题包括涉及的杂质种类有限、多数研究涉及的工作条件较局限(温度、压力、金属选材等)、混合杂质的研究较少、部分杂质缺乏含量的针对性研究、部分杂质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等。针对以上问题,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S-CO_(2)工质品质规范化提供参考,促进S-CO_(2)循环发电技术的规范健康发展。
    • 李凡彬; 赵金国
    • 摘要: 由于常用汽车发动机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中只有25%~35%转化为有效输出功,根据发动机废热的特性,选择水作为工作介质,研究如何避免湿液冲击膨胀机的现象,实现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通过朗肯循环原理,蒸发器过热度控制用于优化余热回收系统,为提高余热回收循环效率,增加了电磁阀控制,用于控制工质泵的转速和蒸发器的压力,可避免膨胀机液体碰撞,过热稳定性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循环效率
    • 钟华勇; 张奇博
    • 摘要: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 CFETR)中心螺线管模型线圈(central solenoid model coil, CSMC)低温测试系统的研制是保证CSMC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换热器总综合传热数(UA)值、透平功率、压机功率、循环效率和换热器最小换热温差为优化变量,选取透平路分流量、透平出口温度与压力以及节流前的温度为优化目标,对CFETR CSMC低温测试流程中的900 W/4.5 K氦制冷流程进行优化分析。优化后的氦制冷流程循环效率在19%以上,换热器总UA值为37.84 kW/K,总制冷量达到1 kW以上,为CSMC低温测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魏占海
    • 摘要: 基于太阳能光热发电原理,提出加装回热系统的发电系统模型,结合朗肯循环,以超临界CO_(2)作为工质,系统分析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对发电系统效率的影响,研究回热系统的热经济性。结果表明:低压状态下进气压力对发电系统循环效率的影响较大,高压状态下进气温度对发电系统循环效率的影响较大;压力增大时,发电系统效率先增后减,温度增加时,发电系统效率保持增加;与无回热系统相比,加装回热系统能够明显提升发电系统循环效率;发电系统的不可逆损失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为基于超临界CO_(2)朗肯循环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提供参考。
    • 孙潇; 朱光涛; 裴爱国
    • 摘要: [目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液化空气储能是一种新兴的长时间、大容量物理储能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旨在探究液化空气储能的热力学原理以及关键参数对储能效率的影响规律。[方法]建立了液化空气储能三种基本循环:分离式循环、冷能回收循环、冷能热能回收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能回收、热能回收、高压压力、释能压力等关键参数对液化率和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液化率与循环效率正相关。分离式循环的液化率与循环效率极低,冷能回收循环由于利用了液空复温过程中的冷量可以显著提升液化率与循环效率,冷能热能回收循环在此基础上利用了压缩热而进一步提升液化率与循环效率。液化率与循环效率随冷能回收量的增加而升高、随高压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释能压力的升高而下降。[结论]冷能热能回收循环是液化空气储能的优选方案。高效蓄冷将对提升循环效率发挥重要作用。在液空复温过程中利用工业余热、废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循环效率
    • 邱兆祥
    •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的流动是资源配置的载体,资金循环带动经济循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具有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创新创业活动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功能,因而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和优化货币资金流动与配置,金融能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聚集,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刺激生产和消费,进而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量。
    • 陶以平
    • 摘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我国经济结构、产业体系、区域布局、要素配置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优化,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经济面貌。新发展格局下,商业银行要从三大维度提高自身能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刺激生产和消费,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