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国大学

德国大学

德国大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31篇;相关期刊263种,包括国际展望、出国与就业、世界教育信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研讨会等;德国大学的相关文献由4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佩昌、孙进、孔捷等。

德国大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5 占比:10.5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3931 占比:89.30%

总计:4402篇

德国大学—发文趋势图

德国大学

-研究学者

  • 杨佩昌
  • 孙进
  • 孔捷
  • 张帆
  • 杜卫华
  • 贺国庆
  • 俞可
  • 娄季初
  • 张汝伦
  • 方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琳
    • 摘要: 德国博士生教育以“师徒制”为典型特征,自主招收、指导博士生以及评定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教授的“先天”权利,但这种制度也被认为缺少外部监督,效率低下,不利于博士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后的质量保障及国际竞争力提升。新世纪以来,改进和优化导师指导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举措包括修订博士生考试条例建立权责相符的导学关系,签订指导协议强化外部监督,编写指南、开展培训促进导师专业发展,建立专业机制化解导学冲突。但这些举措或者主要针对新晋导师,或者基于自愿原则参与,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德国博士生导师制度的基本面貌,其优化更多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增量”改革与传统模式并行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 胡娟
    • 摘要: 通过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对18、19世纪德国大学的治理现代化进行研究.精神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自主意识,制度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行动单位的运行方式.在精神维度,德国大学充分体现了理性与自主的品质,发展了大学的新功能,解决了大学在新时代的合法性问题.在制度维度,德国大学采取了理性有效的组织原则、创建了学术科层制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并适当建立了组织边界.德国大学治理问题与德国早期"法治国"的法治背景有关.
    • 王世岳; 宗晓华
    • 摘要: 德国版的大学重点资助政策"卓越计划"提高了受资助机构的科研资金收入,这些资金主要被卓越大学用于科研人员支出,博士候选人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群体.证据表明,受到"卓越计划"资助的德国卓越大学扩大了博士候选人的培养规模,科研发表产出继而提升.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历来视博士候选人为"科学继承者",给予博士候选人正式的科研人员地位,在绩效导向和周期特性的大学重点资助政策背景下,体现出了更高的科研效率.
    • 杜卫华; 任平
    • 摘要: 2003年德国部分联邦州修改了高校法,准许高校以公法基金会的形式存在.德国高校的改革中以德国下萨克森州和黑森州的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下萨克森州的哥廷根大学以校长委员会、基金理事会和评议会的互动为中心,强化了校长委员会的地位;而黑森州的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以校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评议会的互动为中心,保持了团体大学的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德国的公法基金大学都获得了人事权、财政权和更大的行为能力,从而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德国大学模式.
    • 倪凤钦; 叶信治
    • 摘要: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德国大学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大学,是各国大学的学习典范,德国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20世纪初,德国大学开始呈现式微之势,逐渐被英美等国的大学所超越,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也随之从德国转移到美国。德国大学式微的原因众多,外部原因是英美等国大学在效仿中超越,内部原因是政治形势复杂、教育政策偏颇和大学教学与科研失衡等。进入21世纪,德国通过增强大学的国际吸引力、打造世界卓越大学、推进研究生教育等措施,力图使本国大学重回世界大学之巅。德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王博
    • 摘要: 据有关数据表明,截止2019年底,中德双方贸易额已经突破2000亿欧元大关,中德贸易往来不断深化,双方在众多行业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尤其表现在汽车、机械、电子、轻工业等。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交往的活跃,文化交流也展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留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共同发布的《科学大都会2020》报告显示,赴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从2012年的23883人增长到2019年的39871人,占外国留学生总数13.2%,增幅平均每年为8.4%,稳居德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本文尝试给众多有意愿自费留德的学子一些申请方面的建议,让申请者能够少走弯路或者说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就能独立申请德国知名大学。
    • 贺国庆; 何振海
    • 摘要: 习明纳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大学,是当今西方大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习明纳适应了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师生情感,弥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缺憾,促进了科学和学术的快速发展.
    • 德埃米尔·乌提兹; 窦超(译); 王文婷(校)
    • 摘要: 埃米尔·乌提兹(Emil Utitz,1883—1956)出生于捷克,先后就读于捷克布拉格和德国慕尼黑大学,随后在罗斯托克大学和哈勒大学担任心理学和美学教授。纳粹政权初期(1933),他被迫离开德国,回到布拉格德国大学任教。1942年,他被驱逐到捷克纳粹集中营特雷津,直至1945年营地解放。1956年9月,他参加了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美学大会,并在几所大学进行了巡回演讲。同年,他在耶拿猝然离世。乌提兹的研究广涉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美学理论和历史方面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乌提兹在美学方面的著述颇丰,其中意义最为重大、观点表达最集中的就是《一般艺术学基础理论》两卷(Grundlegung der allgemeinen Kunstwissenschaft,1914;1920)。作为20世纪德国"一般艺术学"理论运动的重要探索者和倡导人,乌提兹在这本书中以德国哲学家康德、文学史家黑特纳(Hermann Hettner,1821—1882)的理论为指导,在德国美术理论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和玛克思·德索(Max Dessoir,1867—1947)的理论基础上继续推进,巩固了一般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提出美学不能胜任全部艺术现象的研究,而个别艺术规律又需要有一般的原理,因此需要一门即有美学的概括性,又以个别的艺术作为其材料的一般艺术学学科,以研究艺术的价值和性质。他的突出理论贡献在于,提出并尝试系统性地对"艺术的本质"加以阐释。本文节选自《一般艺术学基础理论》第一卷第二章(Grundlegung der allgemeinen Kunstwissenschaft,zwei B?nde 1,Band mit zw?lf Bildtafeln,1914,Verlag von Ferdinand Enke in Stuttgart)《艺术概念的确立》(Begriffsbestimmung der Kunst),围绕如何对艺术加以定义的问题,对此前流行的几种定义方式,从美学、文化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价值论等多个理路和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辨析和阐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