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030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西藏研究、声屏世界、西部广播电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等;万玛才旦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兰之馨1、张涛、无2等。

万玛才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030 占比:99.75%

总计:42134篇

万玛才旦—发文趋势图

万玛才旦

-研究学者

  • 兰之馨1
  • 张涛
  • 无2
  • 李荣
  • 游盼
  • 闫广祺
  • 陈蓓蓓
  • 韦露
  • (意)李莎12
  • 于辉(摄影)

万玛才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欧阳婉竹
    • 摘要: 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剧烈影响,也对当代藏族社群和个体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人们希望通过叙述这些改变更透彻理解历史、现代与族裔性的关系,传统和现代性的张力产生的影响因而成为当代藏族文学的重要主题,文本中的特定意象或隐喻既是这种张力的具象化,也是现代藏族人双重文化意识的反映。通过聚焦小说中不同个体表述变革经验的叙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主体经验表述中现代与传统的辨证共存,并以此探讨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对现代藏族人主体建构的影响。
    • 姬冰雪; 俞春玲
    • 摘要: 在当下的藏文化生产中,万玛才旦以本土性的内在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叙述的真实,为藏民族在驳杂多元的世界文化场域中重新确认了坐标。其电影《气球》描绘了母亲卓嘎女性意识的流变,反映了女性在突破生育困境时面临的宗教信仰、同性群体、男权思想的多重围困,展现了处于现代与传统缝隙中的女性生存实景。万玛才旦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当代文学版图中“边地”女性形象族群,有助于推动现代性视域中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 刘茉琳
    • 摘要: 藏族作家万玛才旦在自己的小说中以无比简练的文本讲述着充满张力的故事;在荒诞、无常、混沌的小说氛围中,在貌似日常的小说叙述中,实际上传递着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有关淳朴价值与现代文明的思想交锋,个体生命与无限轮回的矛盾,荒诞情节与神性世界的平衡以及平凡日常与超越现实的对抗,种种思考皆在藏区藏民们仍携带着原始气息的生活故事中一一展开,给读者带来了余韵无穷的阅读体验,同时以沉浸的文字与影像带来了难得的哲学层面的延展。
    • 张思茁
    • 摘要: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独具特色,其善于通过视听语言讲述藏民的日常生活。大量的平衡构图、纪实冷静的长镜头和全景镜头、充满隐喻意义的藏地声音等,都成为其影片书写藏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碰撞中少数民族个体的生存状态与身份认同焦虑。在电影构图方面,导演万玛才旦尤为关注画面中各影像元素间的关系,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在拍摄电影时,导演万玛才旦侧重收录现场环境同期声,通过真实的声音还原藏地生活,传达主题思想。
    • 邓静; 吕佳音
    • 摘要: 新疆少数民族电影凭借对民族风情的描绘、对民族文化的深耕,已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影响力。万玛才旦的电影《气球》对拉康的三界理论,即来自原始本我的“实在界”、来自自我镜像的“想象界”和来自社会语言文化系统的“象征界”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与解读。可以说,三界理论让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气球》用一种主体性、自我言说的内视角向观众表述着新疆的本土文化。
    • 程娅娟
    • 摘要: 电影学学科具备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文献计量学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个数字人文的视角,以洞察新的热点和探求新的趋势。依托CNKI数据库,剖析万玛才旦电影研究热点且进行知识发现,反映出其关注点在2019年为巅峰,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万玛电影的研究主要通过一种单向度的视角,从静态的层面去审视藏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这种研究思路未从民族共同体的视域,寻找到打通藏民族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关系的桥梁,实际上它是值得探究的,方能进一步转向对现代藏族文化主体本身的关注。
    • 陈梦啸; 於漪河; 王占帅; 肖羽涵; 潘祺蕊
    • 摘要: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之下,万玛才旦作为“新藏语”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其所创作的藏地题材电影屡屡斩获大奖。他将叙述焦点对准藏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类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忧思。文章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从文化视角对万玛才旦电影影像进行分析,分析万玛才旦电影中的文化符号意义和空间延伸,利用民族符号发掘各民族共有的时代含义,展示各民族共通的艺术感和美感,探究藏语影像的发展趋势,构建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 陈鸣; 宋法刚
    • 摘要: “藏地新浪潮”导演群体将藏文化放置于“现代化”的时代审视下,借由人的生存境遇与个体转变,衡量变迁的得失,问询时代的归处。面对现代社会的符号系统,本文化的解释体系颇显势穷力竭,已然无法有效指引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差异化的文化转变也在加剧着世系之间与两性之间的情感隔阂。在此境遇下,寻求和解与救赎构成了人物一系列选择与行为的主要驱动要素,并据此提供了以“人”为探索路径的多种文化可能。然而,非闭合式结局却消抹了文化终点的指向性,转而基于变迁过程本身深化至文化的反思与忧思当中,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判断与文化感情共同交织呈现为浓厚的焦虑气质,而焦虑本身也成为时代巨变下藏族人文化犹疑的必然选择。
    • 陈梦峥
    • 摘要: 为减少文化折扣,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尝试将藏文化融入汉文化,根植于藏文化本身,通过对其符号书写与去奇观化的异域表达,减少文化折扣,以此实现文化增益。文章基于万玛才旦的电影探讨文化折扣与文化增益。
    • 牛璘子
    • 摘要: 纵观整个藏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从1953年《金银滩》上映至今,已然是一幅微型社会变迁缩影图,影视工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变革以及藏区的现代社会生活状态.进入新世纪后,藏族题材电影创作十分活跃.本文对建国以来藏族题材电影主题特点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并以新世纪藏族题材电影为重点,论述新时期藏族题材电影的主题嬗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