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别身份

性别身份

性别身份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1743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妇女研究论丛、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性·性别与社会”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等;性别身份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传霞、佟玉洁、傅丹娟等。

性别身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9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743 占比:99.01%

总计:21961篇

性别身份—发文趋势图

性别身份

-研究学者

  • 刘传霞
  • 佟玉洁
  • 傅丹娟
  • 刘苹
  • 孙媛
  • 孟凡飞
  • 岛子
  • 张洪伟
  • 张玮
  • 徐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乐筱
    • 摘要: 酷儿理论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酷儿理论建构了人类思考性别、身份与欲望的全新话语机制。近20年来,“酷儿理论”影响了许多电影,电影也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体会。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西方电影《男孩不哭》《丹麦女孩》和东方电影《喜宴》《谁先爱上他的》,分析在时代变迁中“酷儿理论”对东西方电影的影响。
    • 江雨斯
    • 摘要: 社会喜剧是王尔德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座高峰。在四部社会喜剧中,王尔德不仅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男性浪荡子形象,女性浪荡子形象也深入人心。浪荡子的形象丰富,不受性别局限,剧中浪荡子的性别身份是作者在两性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审美性建构,体现了王尔德支持妇女权利、倡导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浪荡子不受道德的约束,他们可以是唯美的形式主义者,是道德的反叛者,也可以是拯救人于困境中的“英雄”。王尔德通过对浪荡子人物的多层次刻画,以期依靠艺术的力量为应对现代性危机提供新的遵循标准和解除路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王尔德喜剧中的浪荡子代表了对传统的社会礼制的反抗力量,标志着其倡导的新个人主义的充分发展。
    • 王彦彦
    • 摘要: 美国新移民小说的女性写作,通过对女性婚恋生活的关注,揭示她们因性别身份所面临的种种伦理困境,以此建构新的现代性别话语。作家们充分调用自身的中国资源,一方面不断反思五四以来中国的妇女解放话语实践;另一方面,她们也反抗西方女性主义将第三世界妇女看作单一客体形象的做法,从而维护自身作为历史过程真实主体的主体性。
    • 韩萌; 吴任钢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跨性别者在精神病诊断手册上的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精神病理性诊断到DSM-V和ICD-11最新版的去精神病化诊断,讨论了单纯精神病学诊断对理解跨性别现象的局限性.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跨性别者的性别身份这一概念的现有研究成果,介绍了对跨性别者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心理评估量表.介绍了跨性别现象的社会学观点,即跨性别者如何自我建构跨性别身份的理论模型,旨在促进并加深读者对跨性别现象的理解.
    • 陈丽娟; 田春雨
    • 摘要: 法国作家爱德华·路易斯的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讲述了男主人公艾迪因其女性化的行为举止而遭受侮辱与暴力的成长经历.作者以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相结合的视角再现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身份认同困境,控诉男性统治下社会性别规范对个体性别身份建构的压制.主人公艾迪的挣扎与逃离意味着对社会中的性别规范暴力的抵抗以及对自我认同的追寻.本文以主人公艾迪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为基础,结合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揭示二元对立性别框架如何束缚个体性别身份的建构,而个体只有勇于摆脱这种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认同.
    • 李彦宏
    • 摘要: 现代社会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元的趋势,有些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表达自身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认同,跨性别者就是其中一类。对于跨性别者这类特殊群体的正当权利应该予以保护,如何对类似特殊群体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吴帅平; 杨玲
    • 摘要: 2020年9月,由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在全球上映。尽管中国市场对这部迪士尼大片期待已久,但上映之后,该片的口碑票房双双遇冷,影片对女权思想的激进表达成为遇冷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将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置于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花木兰改编谱系中,比较其与国内木兰题材影视剧以及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异同,深入分析迪士尼真人版电影对现有木兰故事的挪用和改写,探究其对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的研究价值。
    • 吴文杰
    • 摘要: 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边缘性"性别形象,他们的性别身份飘忽不定,游离在当时主流社会规范之外.借助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可以将麦卡勒斯小说中那些"边缘性"人物的性别身份划分为性别模糊的假小子、性别跨界的双性者、性别错位的同性恋这三种类型,并借此揭示出他们在各自"性别操演"中性别身份变化的复杂性.通过他们的性别"操演",女作家抵抗了西方传统性别规范无处不在的压力,建构了暂存性的性别空间,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
  • 9. 性别身份的内涵及测量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颜士梅; 吴轶珂
    • 摘要: 性别身份是个体对于自身性别文化含义的理解,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个性途径的研究传统下,性别身份模型从传统的单维度结构发展成将男性化和女性化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维度的双维度结构,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性别身份类型——"双性化".随着性别身份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身份的测量方法也从基于主观报告的经典量表测量,逐渐发展出了主客观结合导向、客观导向以及情境导向等新型测量思路.
    • 李竞楠; 苏诗尧
    • 摘要: 当代文艺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通常被解读为"压抑力量"与"反抗气质"的二元对立.影片《狗十三》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中学女生"李玩"在这一过程中的典型遭遇.电影以主人公对宠物狗的"找寻—拒绝—接受—放弃"为参照系,搭建了一个精致的隐喻结构,表现了城市空间中女性意识在觉醒初期,外部压力与自我意志从抗争到最终和解的过程.分析影片的性别叙事与其文化指征,有助于理解当下女性电影中青春期女性意识的发生机制和运动机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