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孝道

孝道

孝道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5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3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1267种,包括学理论、当代老年、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等;孝道的相关文献由2480位作者贡献,包括肖群忠、张付东、杨孝青等。

孝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3 占比:98.7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1.17%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12%

总计:2485篇

孝道—发文趋势图

孝道

-研究学者

  • 肖群忠
  • 张付东
  • 杨孝青
  • 王玉德
  • 赵玉英
  • 韩焕忠
  • 佚名
  • 尚升
  • 张刚
  • 文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妍杰
    • 摘要: 对于民国初年的读书人而言,如何建设新生的共和国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外,共和国还呼吁道德重建。与效法欧美的思路不同,不少态度保守的读书人选择从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试图通过读经和孔教入宪的方式来保存伦理道德。无论借助的是阅读还是宪法,他们希望在一个急速变动的时代重新确认伦理的意义。虽然存伦常于共和时代的努力失败了,但是他们调适的取向却表达了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呈现出民国初年思想界的复杂性。
    • 林季杉
    • 摘要: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条目中最主要的德目。“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公正是西方传统伦理道德条目中最主要的德目。这一中西差异产生于中国传统所秉持的是自然思维,自然思维将血缘关系上的在先性不加批判地上升到逻辑关系上的优先性,而西方伦理学则在希腊、希伯来“两希”传统背景下依靠批判思维建立了广阔的社会联盟和公共语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公共生活时代,以个人的血缘关系为中心推衍出来的孝道,虽依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却越发显现其局限性,而公正作为更具公共性的道德,更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今世界的主德。
    • 汪倩倩
    • 摘要: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 贺丹君
    • 摘要: “孝”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底线道德义务,本质在于对普遍性伦理生活的价值维护。从自然本能演化到人文智慧,“孝”从起初的“是”进展到人的有意识的“应当”,“孝道”成为人们遵循内心召唤的道德律令。“孝道”与“法治”在伦理意义上殊途同归,都是希冀人们过普遍性的伦理生活,二者从不同侧面合于伦理的普遍性。法治倡导伦理纲常,孝道出于人的良知,分属伦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必须通过教化中介使法治理性上升为伦理精神,促成二者的和解。
    • 王桐
    • 摘要: 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社会秩序混乱,百废待兴,统治者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始重建伦理秩序。作为最根本的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在汉初就已经被列入法律,不孝罪则成了汉代法制的重要特色,其相关法律规范对当世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封建伦理中,孝在其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孝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而与之对应的不孝罪亦随之变迁,从社会意识发展到律法中的重要内容。
    • 周宇
    • 摘要: 以90后为主要考察对象,阐明老龄化背景下青年孝道培育在缓和代际矛盾、促进代际和谐等方面的效能,梳理青年弘扬孝道面临的问题,从个人、家庭、校企、社会五位一体的视角探索青年孝道养成的路径,以使传统孝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焕发出生机。
    • 孙浚恒
    • 摘要: 《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有多个着眼点。在众多的着眼点里,“孝”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作为一种价值传承,孔门师生竭力探讨着“孝”的内涵,诠释着行“孝”的方法。一、需求是探讨的动力在《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必须关注其孝道孝道传承的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改的要求。时代需求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的孝道及传承问题。
    • 韩焕忠
    • 摘要: 敦煌文献《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体现了唐末五代乃至北宋初年的民间孝道观念。其作者圆鉴大师大力倡导子女应当尽孝于自己的父母,为此他特别重视处理好父母与妻子、兄弟与亲戚、生养与死葬等几种家庭关系,并将孝心视为真菩萨、大道场、成佛之本。这篇《押座文》具有强烈的儒佛融合意蕴,同时也反映了这种孝道观念从中原向西域的传播。
    • 李贺亮
    • 摘要: 《孝经》为不同社会阶层成员设定了相应的孝行,“天子之孝”是其中最高的一层,也是政教的重心所在。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君主的道德示范作用,常以“天子之孝”作为规范皇帝孝行、培养君德的资藉。他们除了要求皇帝要尊亲爱亲以示典范以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天子之孝在于承宗庙、奉社稷、抚四海、安万民。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亲情伦理要屈从国家大义,凸显了天子之孝异于庶人的独特政治属性。
    • 王天鹏
    • 摘要: 人类学的孝道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多地是从主位立场出发,不仅关注制度层面的孝道,更多地关注孝道鲜活的生活。当前人类学孝道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学界以中国本土概念挑战西方主流话语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代际交换、祖先崇拜和生育观念等领域,论文总结了前人孝道研究的局限并提出今后人类学孝道研究方向应该是关注走向整体实践的孝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