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居住安排

居住安排

居住安排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871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浙江学刊、南方人口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会、第十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2017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等;居住安排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慧君、阎志强、陈功等。

居住安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5.2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871 占比:94.59%

总计:1978篇

居住安排—发文趋势图

居住安排

-研究学者

  • 刘慧君
  • 阎志强
  • 陈功
  • 叶菲菲
  • 宁满秀
  • 秦敏
  • 丁仁船
  • 余康
  • 刘一伟
  • 刘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建亮; 陈博晗; 吴玉锋
    • 摘要: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陕西和湖北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文章考察了居住安排和居住条件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子女等同居并不能直接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只有与子女等同居但子女外出打工时,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才比寡居以及与配偶独居时更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可以提升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住在楼房、房屋更新、房屋建筑面积更大、房屋建造者为子女的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更高。另外,分群估计发现,居住安排对女性、低龄、未受过教育的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居住条件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则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居住安排和居住条件会影响农村老人的代际关系满意度和居住条件满意度,进而影响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 许加明
    • 摘要: 目的了解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特点及不同居住安排的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运用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淮安市384名不同居住安排的城市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以仅与配偶同住为主;不同居住安排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健康状况和年龄是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是仅与配偶同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学历和健康状况是两代同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和性别是三代同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仅与配偶同住已经成为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主要方式,应当尽量避免老年人独居的居住安排,提高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 李曼
    • 摘要: 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1998—2014年跟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老年人在生命终末期居住安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超过3/4的农村老年人生命终末期都保持或转移到与(孙)子女居住;无配偶、患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在生命终末期更容易转移到与(孙)子女居住,而有配偶的老年人仅有部分转移到与(孙)子女居住;无配偶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在生命终末期更容易独居,但同期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考虑到老年人生命终末期居住安排和健康的影响,当前农村应当发展以支持家庭为重点的居家临终关怀,同时注重发展机构临终关怀等正式的善终服务。
    • 邹静; 邓晓军
    • 摘要: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 韦淑珍
    • 摘要: 文章运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2014—2015年)”数据,分析特大城市青年独居安排对孤独感的影响,比较特大城市独居青年与非独居青年在经济融入和社会网络融入方面的差异性,检验客观社会融入在独居安排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独居青年相比,独居青年孤独感体验更强;从客观融入来看,独居青年经济融入较好,但社会网络融入较差;经济融入和社会网络融入在独居安排与孤独感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最后,从独居青年个体自我认知、社会包容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促进独居青年的社会融入提出对策建议。
    • 王春玲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已从传统的"多代共居"模式分散为小家庭居住模式,不同居住安排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会产生何种影响?文章在回顾国外有关研究后,通过对CHARLS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选择与配偶居住的比例最高(占比42.88%),其次为与配偶一起同子女居住(占比34.01%);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孤独感程度最低,除配偶以外其他人的加入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老年人高孤独感的风险;此外发现女性、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低、社交活动少、养老金领取水平低的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且较参照组孤独程度更高.
    • 黄建宏; 邱幼云
    • 摘要: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居住安排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同住在农村地区确实能够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同住增加了代际间见面机会而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在进一步控制了居住观念这个文化因素之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同住只有在主观上也认同同居时才能产生幸福感收益,从而支持了文化观念是居住安排与老年人幸福感发生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发现在政策上启发:农村老年人的最优居住安排应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保持一致且能够增加代际间见面频率.
    • 韦晓丹; 陆杰华
    • 摘要: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和倾向值匹配方法探究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存在显著影响,与子女同住有利于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的提升.通过倾向值匹配排除协变量的影响后,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积极影响仍然显著.结果还表明,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积极影响因老年人对子女照料需求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子女照料需求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希望与子女同住.相比生活自理能力完好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对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提升效果更好;与子女同住对有配偶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正向作用并不显著,但对无配偶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 詹韵秋
    • 摘要: 近年来,自上而下的代际资源交换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研究代际关系倾斜、代际间资源逆流背景下赡养关系变革的文献明显不足.基于CFPS数据,重点探讨中国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情况,并从经济支持、料理家务与精神慰藉三个层面考察父母近期给予子女的帮助对子女赡养父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15.9%的成年子女近期仍在接受父母的经济帮助,且有37.9%的子女正在给予父母经济支持.2)父母近期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能够全面提高子女的赡养水平,而父母提供的经济帮助并不会显著影响子女经济回馈的力度,但会对子女为父母料理家务和见面等其他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3)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更有可能经常为父母料理家务,而未同住子女则会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保持更频繁的电话、短信等渠道的交流.4)父母和子女的个人特征也会对赡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发现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詹韵秋
    • 摘要: 近年来,自上而下的代际资源交换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研究代际关系倾斜、代际间资源逆流背景下赡养关系变革的文献明显不足。基于CFPS数据,重点探讨中国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情况,并从经济支持、料理家务与精神慰藉三个层面考察父母近期给予子女的帮助对子女赡养父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15.9%的成年子女近期仍在接受父母的经济帮助,且有37.9%的子女正在给予父母经济支持。2)父母近期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能够全面提高子女的赡养水平,而父母提供的经济帮助并不会显著影响子女经济回馈的力度,但会对子女为父母料理家务和见面等其他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3)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更有可能经常为父母料理家务,而未同住子女则会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保持更频繁的电话、短信等渠道的交流。4)父母和子女的个人特征也会对赡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发现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