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67574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西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由69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铁军、冷炎、刘倩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7574 占比:99.95%

总计:567849篇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文趋势图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研究学者

  • 刘铁军
  • 冷炎
  • 刘倩
  • 刘国通
  • 刘永香
  • 宫嘉莲
  • 康宜兵
  • 曾耀明
  • 李永娟
  • 赵俊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淑君; 刘铁军; 邢睿; 沈东; 李安冬; 邓厚波
    • 摘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刘铁军教授提出"十人九胃病,胃病多虚寒"的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以脾胃虚弱为本,寒邪为因,阳气损伤,脾肾同病,临证以"温阳补虚,脾肾同治""调整阴阳,温通气血"为治则,以方证为主导,予经典方剂合方加味应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 廖荣德
    • 摘要: 笔者用旋覆代赭汤合枳术汤加减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240例,均为本院中医科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30日门诊患者。男140例、女100例,年龄18~92岁,病程7个月~60年。气滞57例,血瘀40例,食滞38例,湿热55例,肝郁50例。西医诊断标准[1]:(1)主要依据胃镜和胃黏膜活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粗糙或出血点,可有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
    • 吕瑞民; 李吉; 乔美君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 梁谋旺; 何国敏; 郭洁仪; 蔡红旋; 朱妙芬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6例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疗程1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胸胁胀痛、嗳气、嘈杂反酸等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两症状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有2例出现脐周局部皮肤潮红,伴轻微瘙痒,症状可自行缓解。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李亮
    • 摘要: 目的对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胃炎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抽取该院自2020年5月—2021年4月所接诊的114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予以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检查,再对上述两种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分析,114例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为7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3.16%),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6.84%);病理结果为7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6.67%),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3.3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分别是79.17%、69.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萎缩、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12.50%、11.11%,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58、35.253,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红白相间(白为主)发生率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但红斑、红白相间(红为主)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较为一致,但为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临床上可采取两种检查方式相结合的诊断方式。
    • 夏李明; 刁鹏; 蒋钦云
    • 摘要: 目的:观察全息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予全息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常规西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HAMA总评分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00%和8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HAMA总评分明显下降,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息汤能有效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和焦虑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 石汝慧; 宾珏秀; 吕碧影
    • 摘要: 目的:探讨艾箱灸联合中医膳食护理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间收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者,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艾箱灸基础上联合中医膳食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变化、胃黏膜炎症积分、胃黏膜炎症病理积分、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3个月后复发率。结果:观察者护理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嗳气、神疲乏力、胃脘胀满中医症状评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嗳气、神疲乏力、胃脘胀满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后,生活质量高于护理前(P<0.001),且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后,胃黏膜炎症积分、胃黏膜炎症病理积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胃黏膜炎症积分、胃黏膜炎症病理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艾箱灸联合中医膳食护理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嗳气、神疲乏力、胃脘胀满、胃黏膜炎症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且复发率较低。
    • 刘霞; 郭红利
    • 摘要: 目的:探讨良附温胃汤联合家庭护理对提高脾胃虚寒性(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良附温胃汤加常规西医四联药物治疗并延伸至家庭联合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四联药物治疗及一般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胃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症状明显改善(P<0.05),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转阴率增加(P<0.05)。结论:通过良附温胃汤联合家庭综合护理对提高脾胃虚寒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此治疗及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转阴率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车红霞; 李嘉; 犹春丽; 付倩; 周琴; 张雄; 赵小锐; 梁光萍
    • 摘要: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ANFANG)、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自建库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Excel计算腧穴频次,运用SPSS 23.0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5篇,包括45个针灸处方。经脉选取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腹部和下肢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核心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聚类分析总体分为四类。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以补气健脾、散寒止痛为主要治法,采取俞募配穴、局部取穴、表里经配穴的方法,重视任脉及八脉交会穴的使用。
    • 程晶晶
    • 摘要: 目的研究多方式下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出院后健康素养、生活质量和复诊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94例CN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法将患者均分为延续组和常规组,各47例,前者给予多方式下延续性护理,后者给予常规护理。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素养、生活质量以及复诊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素养分值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延续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常规组更显著(P0.05);延续组患者复诊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但再就诊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多方式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CNAG患者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提高复诊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