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抑制效果

抑制效果

抑制效果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53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轻工业、手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65900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中国医药导报、北方园艺、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第二十六届年会、2015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抑制效果的相关文献由1775位作者贡献,包括尹芳、张无敌、刘士清等。

抑制效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65900 占比:99.73%

总计:166346篇

抑制效果—发文趋势图

抑制效果

-研究学者

  • 尹芳
  • 张无敌
  • 刘士清
  • 刘继红
  • 赵兴玲
  • A·维瑟迈尔
  • G·帕斯达
  • W·泽鲁拉
  • 吴凯
  • 王昌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斐
    • 摘要: 为了获取最佳的空气污染抑制效果,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风景空间布局对空气污染的抑制效果。依据既定原则选取植物特征因子,分析不同风景空间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并确定风环境与空气污染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ENVI-met(三维微气候模拟软件)构建空气污染物扩散模型,获取空气污染抑制比例,从而实现了风景空间布局对空气污染抑制效果的计算与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应用提出方法后,空气污染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并与实际测量数据保持一致,充分证实了提出方法具备较好的应用性能。
    • 刘韵怡; 戚建华; 王年; 郁小娟; 何轩灏; 刘轩明; 宋增福
    • 摘要: 为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对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的体外抑制作用,开发水生动物水霉病的新型绿色防控制剂,采用倍比稀释法、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质量法和孢子萌发试验对鼠李糖脂抑制寄生水霉的活性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寄生水霉菌体电导率,研究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和孢子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25、15.625 mg/L;当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5.625 mg/L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9.84%、85.70%,且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随鼠李糖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电导率试验显示,鼠李糖脂使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15.625 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孢子10 h后,电导率升高了39.57%,以125 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菌丝体6 h后,电导率升高了68.10%;形态观察显示,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研究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绿色新型水生动物水霉病防控制剂提供新的思路。
    • 郭倩; 唐一博; 黄万齐
    • 摘要: 为探究植物油布的自燃危险性,利用TG-DSC热重分析技术讨论其自燃火灾特性及防老剂对其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油布混合样品的特征温度分别为171.7°C,380.7°C,466.7°C和555.0°C,根据特征温度将油布氧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低温氧化阶段、前期燃烧阶段、混合燃烧阶段、后期燃烧阶段和燃尽阶段;植物油活化能大小顺序为大豆油>山苍子油>桐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介质活化能大小顺序为棉布>棉纱;防老剂4010NA具有最佳的抑制效果,各阶段的活化能增加了29.1~62.1%,总放热量降低了22.59%;9种防老剂抑制效果的强弱顺序为4010NA>MB>4020>DNP>SP>甲>RD>AW>4010。
    • 周春妙; 肖锦程; 于俊杰; 张明胤; 宋长友; 唐永凯
    • 摘要: 选取0.5、1.0、2.0 mg/L的壳聚糖和25、50、100 mg/L的纳米碳铜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液中,检测藻液中藻细胞浓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探讨壳聚糖和纳米碳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比较100 mg/L纳米碳铜与100、500 mg/L硫酸铜在除藻过程中藻液的pH值、溶解氧、铜离子的残留量,进一步验证纳米碳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抑藻效果不明显;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纳米碳铜则具有明显的抑藻效果,144、360、480 h时,添加100 mg/L纳米碳铜组的藻细胞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组的,且72~480 h时,其藻细胞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48~240 h时,添加100 mg/L纳米碳铜组的藻液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铜离子残留量均显著低于添加100、500 mg/L硫酸铜组的,且pH值变动小。这表明100 mg/L纳米碳铜可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且水体中铜离子的残留量较少,pH值变动小,可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
    • 李丽丽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峙培养法、杯碟法两种方法进行放线菌抑菌活性的测定,室内试验筛选10株放线菌,对比发现LB-9、LBI-1的发酵代谢产物对5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其中LBI-1最佳。
    • 林博; 马伟杰; 陈浩旭
    • 摘要: [目的]研究氟节胺、多效唑对常用绿篱植物红叶石楠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寻求最优矮化处理方式。[方法]以不同浓度氟节胺以及氟节胺、多效唑复合药剂对红叶石楠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方法]25%氟节胺500倍液+400 mg/L多效唑抑制红叶石楠生长的效果最好,其次是25%氟节胺750倍液+400 mg/L多效唑,这2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除修剪后立即使用25%氟节胺150倍液与300倍液进行喷雾这2组处理之外,其余各组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对红叶石楠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结论]综合抑制效果、药剂持续期及用药成本,25%氟节胺500倍液+400 mg/L多效唑复合药剂在绿篱修剪后5 d进行叶面喷施对绿篱红叶石楠的抑制效果最好。
    • 谢卓衡; 王子阳; 张刚; 辜振宁; 石晓龙; 姚斌
    • 摘要: 本工作搭建了锂电池燃烧-抑制实验平台,以额定容量为150 A·h的三元铝壳动力锂离子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加热方法诱导其发生热失控,研究全氟己酮及细水雾灭火装置对热失控锂离子电池的灭火降温效果,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灭火时间、最高温度、质量损失、灭火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标准设计下的全氟己酮灭火装置能够快速灭火,最大降温速率为-15.4°C/s,但随着实验箱内灭火剂浓度下降,灭火后60 s锂离子电池发生了复燃;细水雾灭火装置可以有效灭火,在喷雾后锂离子电池温度降至78.8°C左右,最大降温速率为-26.9°C/s,后续未发生复燃现象,但是其用水量较大,难以开展实际应用。本工作可以为三元锂离子电池进一步的灭火技术研究提供实验支撑。
    • 秦小芳; 张泽优; 吴小刚; 林纬; 黎起秦; 袁高庆
    • 摘要: 为减少农药使用量,选用高效且广谱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测定21种杀菌剂对6种蔬菜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10μg·mL^(-1)时,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申嗪霉素对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和瓜果腐霉的抑制率超过50%;吡唑萘菌胺和乙蒜素·代森锰锌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大于95%。申嗪霉素和乙蒜素·代森锰锌对茄科雷尔氏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均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申嗪霉素的抑菌作用更强,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可达10μg·mL^(-1)以下,乙蒜素·代森锰锌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不超过100μg·mL^(-1),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吡唑萘菌胺对3种细菌无离体抑制作用。申嗪霉素和乙蒜素·代森锰锌可作为田间防治多种病害的候选药剂。
    • 余凤玉; 邢益政; 刘小玉; 杨伟波; 付登强; 贾效成; 宋薇薇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制孢子萌发法,测定茶枯发酵液对花生果腐病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高温对茶枯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枯发酵液对茄病镰刀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g/L时抑菌活性最高,菌丝生长抑制率为83.29%,产孢抑制率为77.26%;发酵液浓度为10g/L、135°C灭菌5min时,抑菌活性仍然达到66.22%。茶枯发酵液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良好的稳定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 李天逸; 焦映厚
    • 摘要: 新能源汽车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政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步普及,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热滥用、电滥用、机械滥用等均会造成电池燃烧、爆炸,因此开展动力电池热失控抑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工作搭建了电动客车用202 Ah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箱试验平台,利用七氟丙烷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抑制作用,从灭火剂剂量、喷放时机、喷放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七氟丙烷对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的抑制作用、效果和对电池箱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选用1.8 kg剂量(喷放速率0.06 kg/s)的灭火剂七氟丙烷以双侧间隙开孔软管的喷放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热失控;85°C是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保护的关键点,在保证裕度下设计了触发温度为80°C的电动客车用灭火系统,灭火前后电池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灭火系统能够提供安全保障。本研究有助于为车用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研发提供试验依据,推动锂离子电池电动客车灭火装置的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