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博简

上博简

上博简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69640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管子学刊、北方论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上博简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晁福林、李锐、王青等。

上博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9640 占比:99.86%

总计:169883篇

上博简—发文趋势图

上博简

-研究学者

  • 晁福林
  • 李锐
  • 王青
  • 常佩雨
  • 刘承
  • 吴建伟
  • 廖名春
  • 曹建国
  • 李刚
  • 李松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承
    • 摘要: 上博简《成王既邦》是一篇久佚的先秦儒家文献。该篇简文在叙史方式上已经有了“书圆而神”的影子,表明战国时期的古史编纂已经脱离了早期史学那种简单记述的范式,历史文学开始进入史家的编纂意识中。简文作者对于古史的创作,正是采用“改铸历史”的方法来完成的。移今于古,以古喻今,将古今史影裁剪熔铸于一体,既是《成王既邦》篇的编纂特点,也是战国时期史学多样化的一种体现。
    • 陈前进
    • 摘要: 《孔子诗论》简的简序编排问题一直争议较大,目前至少已有15种不同的编连方案。从简制和文意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对第1-7简的留白简的顺序进行重新考查。在所有29枚简中,第1简所在位置争议最大,而通过对文义和文例两个方面的分析,将第1简排在第3简之后较为合适,同时根据“墨节符”的位置可以把所有29枚简的内容分成三个大的章节。
    • 方翔
    • 摘要: 楚文字中“■”形有时会讹写成“■”形,属“■”→“■”的单向讹混。据此,《清华九·成人》简 1“■”应改隶为“■”,右旁系“■”的讹写。《上博四·内豊》篇“■”与《上博四·逸诗》篇“■”应是一字异体,都读为“豈”,用为反诘副词。《上博四·逸诗》篇“■”所从的“■”与“幾”的一种省体类似。《上博七·武王践阼》简 1 的“幾”和简 2的“微”写法不同应是有意区分。
    • 张荣辉
    • 摘要: 上博简五《弟子问》简11首端残字"■",拟补为"■";简17、18旧释作"■"的残漶字,拟补为"■";附简"谓"下一残漶字"■",拟补为"身",读作"仁"。上博简七《凡物流形》甲本简8首端残漶字"■",拟补为"自",为"百"字的讹写。
    • 刘承
    • 摘要: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诗》学研究文献.简文所载孔子论诗,主要集中在王权、婚恋和性情三个方面.孔子赞美"文王受命",推崇以周天子为核心的王道政治;强调"以色喻于礼",主张将男女婚恋纳于礼的范畴,但不排除自由恋爱;注重以"性""情"解诗,阐发人性,揭示真情.《孔子诗论》可视作《诗经》学术史之"源",充分反映了先秦儒者广阔而活跃的思想世界.
    • 汤志彪; 孙欣
    • 摘要: 上博简三《亘先》和清华简壹《楚居》、清华简柒《越公其事》习见一个内从衣,外也从衣的字,过去学者或释读作"袭".事实上,从训诂和音韵学角度看,这个字应该释作"(潿)",在清华简《楚居》、《越公其事》简27中读作"回",表示"还""反""归"等意思,在甲骨文中则读作"危",《越公其事》中相关的字则读作"毁"或"危"表示毁败义;而在上博简《亘先》里,此字可与微部字押韵.
    • 王红霞
    • 摘要: 从《论语》与上博简、传统典籍的对比来看,《论语》与简帛等文献在思想上稍有差别.简帛中呈现的孔子更加积极支持弟子为官,更加认可神道设教,更加肯定刑政的价值.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上博简或为《论语》的材料来源,其内容当不是孔门后学借孔子之名"增加"的新思想.《论语》呈现重修身、轻事功,重现世、轻鬼神,重德行、轻刑政的特点,是编纂者在编纂时对材料"取""舍"不同造成的.如此取舍的原因:《论语》作为"语"类书的明德性质;《论语》编纂者的思想投射其中;应对墨家的挑战;增强孔门凝聚力.
    • 徐煒君
    • 摘要: 《周易·訟卦》卦辭"窒惕"之"窒"存在多個異文,於今可見者,上起上博簡本,下至王弼本,至少存在五種狀態。本文通過對該組異文的疏證,並結合漢代經學史的背景和異文所牽涉到的不同經義經説,揭示出漢魏時期,尤其是兩漢間《周易》經本的多元性和流變過程。此外,筆者通過歷史的考察,認爲上博簡《周易·訟卦》"■"字宜隸定爲"懥"而讀爲"疐"。
    • 张阳
    • 摘要: 先秦多见以韵句、对偶等形式呈现的规诫之言,可视之为宽泛意义上的格言体.出土格言文本在语言修辞上更具时代本真,对比相关传世格言文本,可发现早期格言的文体特色.上博简《性情论》《弟子问》《君子为礼》等文献所保留的散见格言,具有化他言为己言、重视时贤之言、剪裁浓缩而成、模仿创作等特点,部分格言脱胎于语录体;而以"闻之曰"为称引标识的《从政》《凡物流形》等篇则是具有原创意识的格言汇论,以"用曰"为标识的《用曰》篇是一种格言体式的说理文,二者兼具结集类格言与论说文的特点.上古"尚贤""重言"思想影响了格言的产生,子书的兴盛则催化了格言成熟.
    • 李松儒
    • 摘要: 2019年曹锦炎先生在《简帛》第十八辑上公布了三支未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名为《卉茅之外》。曹先生认为该篇与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很可能同编一册。本文从字迹角度对《卉茅之外》等篇进行研究,认为该篇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兰赋》《李颂》四篇为同一书手所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