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散文笔法

散文笔法

散文笔法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1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新闻世界、青年记者、新闻爱好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散文笔法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彭朝丞、刘建松等。

散文笔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62.5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71 占比:36.98%

总计:192篇

散文笔法—发文趋势图

散文笔法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彭朝丞
  • 刘建松
  • 刘民安
  • 四维
  • 曹津源
  • 李娜
  • 续红明
  • 詹鑫
  • 郭映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希翎
    • 摘要: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哲思和文采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他的作品有性情、灵魂、生与死、爱与孤独、真实、美、哲学与艺术、写作、天才、男人和女人,将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他本人曾说:“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是为了安顿自己。”基于这种信念,周国平无意创造什么全新的表达方式,而是坚持用洗练平朴的散文笔法表达自身的哲学体验。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典范佳作,总会让人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 陈文忠
    • 摘要: 《乡土中国》和费孝通的大部分著作,都可以说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类学著作".《乡土中国》的"散文笔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文章标题的散文化,全书结构的散文化,论述思路的散文化,行文风格的散文化.其中,全书结构的散文化,对把握全书理论体系影响最大.读懂《乡土中国》,需要把散文化的结构转化为学理性的结构.《乡土中国》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结构"或农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立足这一焦点,可以把《乡土中国》全书分为六章,进而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每一章拟出合适的大标题,每一篇文章拟出学理性副标题,全书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清晰呈现.
    • 孙峻旭
    • 摘要: 孙犁的作品,具有近似于诗歌和音乐的艺术魅力,《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本文从故事的表现方式、散文笔法和诗的语言三个方面简述《荷花淀》的艺术技巧。正是借助于这些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技巧,孙犁的小说才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诗的风格,《荷花淀》也才让我们感受到清新优美的艺术魅力。
    • 续红明
    • 摘要: 穆青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从一个年轻记者成长为新华社领导,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了“新闻官”,本质还是记者.他是实干家,而不是把新闻当做研究对象的学院教授或书斋内学者,其新闻主张、观点、理论均来源于自身和同行的实践,因而鲜活生动,毫不深奥晦涩,并具有特定时期的针对性.本文从“''勿忘人民''——新闻报道的主角”“调查研究——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散文笔法——记者应该拥有激情”“精品意识——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新闻创新——不应设置清规戒律”五个方面,阐述了穆青新闻理论的特质和要点.重温其代表作品与新闻实践,希望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 王春宝
    • 摘要: 如今的新闻媒介林林总总,从纸质到网络,由"中央厨房"到"指尖客户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为新闻写作,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写作如何改进?笔者以为,借鉴散文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不失为一条好途径.从前些年的《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人民日报)、《永远的巴山红叶——记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人民日报),到日前的有关黄大年的报道,《心有大我,山一样巍峨》(人民日报)等,既可当作散文范文,又可视为新闻佳作,它们之所以为人传颂,原因之一是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散文笔法.
    • 续红明
    • 摘要: 穆青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从一个年轻记者成长为新华社领导,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了“新闻官”,本质还是记者.他是实干家,而不是把新闻当做研究对象的学院教授或书斋内学者,其新闻主张、观点、理论均来源于自身和同行的实践,因而鲜活生动,毫不深奥晦涩,并具有特定时期的针对性.本文从“'勿忘人民'——新闻报道的主角” “调查研究——新闻工作的生命线” “散文笔法——记者应该拥有激情” “精品意识——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新闻创新——不应设置清规戒律”五个方面,阐述了穆青新闻理论的特质和要点.重温其代表作品与新闻实践,希望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 刘学正
    • 摘要: 长沙之长,长在山水洲城、楼阁古刹,长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汨罗江畔,屈原以离骚、怀沙奠定湖湘文化底色;橘子洲头,毛泽东挥毫写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座城市的精神成长史,与其岁月迭代里的外在环境、内在人文息息相关。本书依托翔实史料,用大气厚重的笔墨,攀名山诸峰而上,顺大江大河而下,于城郭间勾勒千年市井风情,在学府中描摹文脉之悠长绵延。涵盖了长沙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城郭、名胜古迹。以散文笔法写史,是该书的特色所在,恍似手执如椽巨笔,步履从容地追寻长沙精神的源流,真实还原了长沙的历史文化面貌。
    • 马力
    • 摘要: 阿来的《瞻对》①是一部以夹坝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纪实性作品。作品所用素材大都来自地方志、清朝官方往来的文书、相关书籍以及作家的访谈与民间传说等。作家用散文笔法展开叙事,但遇到一些材料较丰富、集中的重要夹坝,比如贡布郎加,也进行较完整的肖像勾勒、性格刻画和细节描写。尤其是对贡布郎加眼睛的细节描写尤见功力,意味深长。作家在不经意间采用的小说笔法.
    • 张弛
    • 摘要: 我当记者几十年,只写新闻,不作散文,但却经常读散文。除了个人兴趣,还因为新闻界前辈穆青先生的影响。他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到了80年代,更明确提出把散文笔法作为新闻改革一个突破点。这一论点甚至在新闻界引发了一场争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