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值积分法

数值积分法

数值积分法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电工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3284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天文学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首届全国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加固学术交流会、2013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等;数值积分法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申冬建、蒋和理、佘守宪等。

数值积分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3284 占比:98.93%

总计:13428篇

数值积分法—发文趋势图

数值积分法

-研究学者

  • 申冬建
  • 蒋和理
  • 佘守宪
  • 王照明
  • 叶长燊
  • 孔祥娅
  • 孔祥松
  • 孙超
  • 张银龙
  • 徐亚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士国; 文小艳; 胡业浩
    • 摘要: 为降低地表变形中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的预测误差,提出基于数值积分法的地下开采地表变形预测算法。根据数值积分法的基本原理,计算地表下沉值、倾斜状况、剪切值、曲率以及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并依据该算法旋转调整坐标系,同时调整拐点中存在的偏距问题,使理论坐标系旋转为现实开采中的坐标系。结合计算得到的地表变形参数,采用剖面线填充算法分割地表变形作业面,并将分割后的作业面转化为一系列的小矩形,通过叠加小矩形的形式,实现地表变形的预测。经实验验证:上述算法预测地表下沉值、曲率值与倾斜值均与实际结果较为接近,且对不同开采深度与开采宽度的地表水平位移、地表竖向位移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十分接近,未出现较大误差。
    • 孙秀荣; 张立娟; 赵洁妤; 宋杨
    • 摘要: 为量化梁、杆、柱的自重(下称分布轴向力)对静力失稳和动力横向振动的影响,在《材料力学》和《机械系统动力学》教材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布轴向力下的杆柱失稳和横向振动的力学、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伽辽金法和数值积分法获取计算结果.结果表明:考虑分布轴向力的杆柱横向振动固有频率随杆长增加而减小,杆柱失稳时一阶固有频率为0;分布轴向力对较短杆柱的临界载荷影响较小,对较长杆柱影响较大;伽辽金法不适用计算超长杆柱的失稳临界载荷.
    • 李思儒; 摆世彬; 田志浩; 刘刚; 鲍威; 甘德强
    • 摘要: 数值积分法中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重要的研究工作,但受限于交替求解微分-代数方程求解的困难,尝试从网络方程入手解决.引入全纯函数嵌入(holomorphic embedding)理论,重构节点模型,以计算解析解为目标,介绍求解非线性系统的原理与数值逼近理论的应用,之后针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确保兼容电网中恒功率负荷的情况下分别对直接法和Dommel-Sato迭代法进行全纯函数嵌入的改动并给出计算方法,最后使用算例,从暂态稳定仿真和数值逼近算法特性方面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 任正义; 黄同; 杨立平
    • 摘要: 以600Wh飞轮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转子-基础系统的径向耦合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值积分法分别分析了不同飞轮转速对基础振动的影响和不同基础径向支承刚度对飞轮转子振动的影响,并采集了飞轮储能系统某一转速下的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定转子在平动和倾斜运动过程中都会受到转子固有频率,定子固有频率,不平衡量三个主要激励,改变飞轮转速或基础径向支承刚度会影响三个激励对应的频率分量和幅值.
    • 陈佳明; 王立华; 宿晓航
    • 摘要: 针对铁路桥梁有砟道床,研究不同道床工况和动力稳定车不同激振频率对轨枕横向动态响应的影响,以及轨枕在不同桥梁工况横向动态响应的区别.首先,运用集中参数法建立动力稳定车-道床-桥梁系统模型,依据模型推导出系统横向运动方程;其次,利用MATLAB软件和数值积分法编写模型求解程序;最后,根据道床状态的不同,选取3种不同道床工况对系统进行数值求解.另外,根据不同桥梁规模,选取2种不同桥梁工况对系统进行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道床在稳定车作业1.5 s后达到稳定;激振频率增大,不同道床工况下轨枕横向动态响应变化趋势相同,但当道床横向刚度阻尼增大时,轨枕横向位移和速度响应变小,而横向阻力响应均值变大;在不同桥梁工况作业时,桥梁横向刚度阻尼越大,轨枕横向位移越小,且所需最优激振频率越大.3种道床工况下,桥梁上动力稳定车作业最优激振频率为36 Hz;不同铁路桥梁工况动力稳定车最优激振频率不同,2种桥梁最优激振频率分别为31 Hz和36 Hz.
    • 易桦; 黄兴; 江海
    • 摘要: 文章提出了一种圆轨道航天器外热流通用计算方法,采用解析法计算太阳直射热流,采用数值积分法求解行星红外和反照,无需求解行星中心到太阳矢量与航天器表面法线在局部球坐标系的经度差,能有效简化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选取一种特殊圆轨道,对常用姿态(+Z对地,-Z对日,偏航)六面体卫星的瞬态外热流进行分析,并将偏航姿态瞬态外热流分析结果与热分析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充分说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它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圆轨道航天器常用姿态外热流,可为各领域航天器热控设计和热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 管依莹
    • 摘要: 圆周率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几千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其近似值的精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数学理论计算,以提高计算速度和精度.本文将分析几种圆周率求近似值的算法,使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 刘凉; 赵新华; 周海波; 王嘉斌
    • 摘要: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patibility problem occurred during the iteration for the dynamics of a spatial rigid-flexible parallel robot,a nonlinear solution approach was proposed based on a transient kinematic correction method.The nonlinear forward and inverse dynamics of a spatial 3-RRRU parallel robot with flexible link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both natur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NCF) and 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ANCF).The derived models took into account the shear deformation and could describe large deformation for each beam.The transient kinematic correction method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both dynamics based on NCF and kinematic model of the robot.The strategy for stable causal solution was also presented based on the aspects such as system energy of the dynamic system.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lution precision of inverse dynamics was 10-6 and the compatible error of constraints was 10-s,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d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convergent performance for the dynamic system.A trajectory track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a prescribed circular trajectory.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trategy on rigid dynamic model,the maximum tracking error and roundness error based on the provided control strategy were decreased by 0.372 mm and 1.46 mm,respectively.The calculated principal strains of the typical points on the flexible links were at the same levels and variation trends as the measured strains on them.The validity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was thus verified.%针对空间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在动力学方程求解过程中存在的违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态刚体校正法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求解方法.利用自然坐标法和绝对节点坐标法构建该3-RRRU并联机器人的正动力学模型与逆动力学模型,考虑各支链柔性空间梁单元的剪切效应,并可描述其大范围非线性弹性变形.基于自然坐标法和刚性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分别提出2种动力学模型的瞬态刚体校正法,同时从系统能量等角度总结出获取该动力学系统稳定因果解的求解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的求解精度为10-6,约束方程的相容误差为10-8,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且有效地改善了动力学系统的综合收敛性能.通过圆形轨迹跟踪实验可知,与理想刚性模型的控制方法相比,基于逆动力学稳定因果解构建控制方法最大跟踪误差降低了0.372 mm,圆度误差降低了1.46 mm;各柔性杆上特征点处主应变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均处同一数量级,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蒋拯
    • 摘要: 结合电压中长期稳定性的特点,对采用准稳态假设后的中长期电压稳定的仿真算法进行了研究.在目前所采用的时域仿真分析中,根据数值积分法,提出了一种综合显性算法和隐性算法期望特性的新的解耦仿真算法,将一个普通的给定初始条件的常微分方程(ODE)系统解耦为两部分处理,即对刚性部分使用隐性算法,而对非刚性部分使用显性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准稳态仿真在考虑负载随时间变化条件下的实现方法,有效协调了中长期电压稳定时域仿真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两方面的矛盾.最后,给出了基于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测试系统的仿真算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