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肢手术

上肢手术

上肢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83606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外医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等;上肢手术的相关文献由143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蔚琳、余国光、余子奇等。

上肢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3606 占比:99.92%

总计:684180篇

上肢手术—发文趋势图

上肢手术

-研究学者

  • 朱蔚琳
  • 余国光
  • 余子奇
  • 张铁铮
  • 李增运
  • 李锋
  • 杨立显
  • 石云峰
  • 胡银柯
  • 郑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健; 沈犁
    • 摘要: 一说到手术室,很多人觉得既神秘又可怕。进入手术室,您不仅要面对只露出眼睛的医护人员,各种大型仪器设备,而且还要承担一些手术的风险。您在手术之前的紧张恐惧和焦虑,都是人之常情。
    • 刘萍; 王睿; 芦智波; 胡鹏; 于仲君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臂丛麻醉)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探式臂丛麻醉的50例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另选取同期行超声引导下臂丛麻醉的50例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麻醉前、麻醉10 min、麻醉30 min、术毕时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阻滞起效、镇痛持续时间,局部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剂量)〕及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呕吐、胸闷、恶心)。结果麻醉10 min、麻醉30 min时两组HR、MA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术毕时,两组HR、MAP较麻醉30 min时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麻醉10 min、麻醉30 min、术毕时HR、MAP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局麻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臂丛麻醉起效快,利于维持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可降低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风险。
    • 江磊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显著,具有阻滞完成时间短、起效快、阻滞完善、安全性高等优点。
    • 杨明楚
    • 摘要: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术中选择B超引导下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9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罗哌卡因浓度为0.375%,B组罗哌卡因浓度为0.5%,C组罗哌卡因浓度为0.75%。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生命体征指标、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麻醉前相比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平均动脉压、心率在麻醉前、麻醉后3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C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A组(P0.05)。A组、B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罗哌卡因建议选用0.5%浓度,既能保证神经阻滞效果,又能确保麻醉安全性。
    • 袁婉秋; 梁磊; 周兵
    • 摘要: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方案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4月于萍乡市人民医院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臂丛麻醉,观察组采用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心率、平均动脉压、警觉/镇静评分(OAA/S)、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时(T_(1))、手术开始3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方案能够达到与喉罩全身麻醉相同的镇静效果,两种麻醉方式均有较高的安全性,采用喉罩全身麻醉可减少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但使用艾司氯胺酮能够缩短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具备可靠的应用价值。
    • 徐净
    • 摘要: 目的探讨全麻与全麻复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的幼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全麻下进行手术,B组复合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患儿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60 min(T2)、拔管时(T3)三个时间点与术前(T0)时心率、血压变化,以及两组静脉镇痛药物量的比较。结果6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在三个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均较增加,B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静脉镇痛药物比B组量大(P<0.05)。结论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全麻复合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优于单纯全身麻醉,且利于术后的功能锻炼。
    • 杨楠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需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儿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50例和定位组56例,超声组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定位组在术前行固定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阻滞,比较两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麻醉阻滞效果、麻醉相关指标及麻醉并发症差异。结果超声组术中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脉动圧(MAP)及血氧浓度(SPO_(2))等各项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术中HR、MAP明显低于术前(P0.05);超声组阻滞所用时间、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定位组,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定位组(P<0.05),辅助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定位组(P<0.05);超声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定位组(P<0.05)。结论小儿上肢手术中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麻醉效果好,患儿术中生命体征更稳定,可缩短麻醉起效速度,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减少辅助麻醉药物用量,有助于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 郑明清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进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使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下定位,对比两组的麻醉相关指标、麻醉优良率、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阻滞起效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疼痛评分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郑燕茹; 朱超秀
    • 摘要: 目的:分析对行上肢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实施瑞芬太尼或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的不同麻醉维持方案,所取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抽取我院53例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时段介于2020年2月~2022年3月,随机做规范分组,组1纳入25例麻醉维持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2纳入28例麻醉维持给予七氟醚复合丙泊酚。记录两组患儿的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观察分析。结果:(1)与组2相比,组1患儿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监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躁动时间较短且麻醉效果较好(P<0.05)。(2)与组2相比,组1患儿躁动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3)T 2时段组2患儿,SBP、HR明显比T 1时段升高,组1患儿SBP下降、HR升高。两组T 3时段SBP以及HR均出现下降;组1患儿T 2时段的SBP以及HR比组2患儿低,P<0.05。(4)术后两组应激反应均呈降低趋势,与组2相比,组1患儿NE、E、Cor水平较低(P<0.05)。结论:与七氟醚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方案比较,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维持方案麻醉效果好,术中患儿应激水平较低,还可缩短手术患儿麻醉后躁动时间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吴友冈; 钱斌
    •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USG)和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上肢手术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USG组和PNS组,各31例。USG组以USG引导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PNS组以PNS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USG组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PN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SG组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PNS组的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SG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5%,低于PNS组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NS相比,USG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上肢手术的麻醉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提高麻醉有效率,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