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斯诺

斯诺

斯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1篇、专利文献59篇;相关期刊416种,包括保密工作、看世界、炎黄春秋等; 斯诺的相关文献由599位作者贡献,包括武际良、贾力、毋立芳等。

斯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1 占比:92.13%

专利文献>

论文:59 占比:7.87%

总计:750篇

斯诺—发文趋势图

斯诺

-研究学者

  • 武际良
  • 贾力
  • 毋立芳
  • Tomaz Gregoric
  • 刘铮
  • 刘宪章
  • 孟红
  • 林敏
  • 涂玲
  • 周幼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力群
    • 摘要: 埃德加·斯诺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而由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10月出版)则是《西行漫记》的前奏曲。本文概述我国学术界40年来对《活的中国》的介绍和研究,着重论述了《活的中国》作为前奏曲的三个关键音符:一、宋庆龄;二、鲁迅;三、“活的”(Living),这些关键音符为斯诺后来写作《西行漫记》深刻阐述中国革命的原动力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 王菊丽
    • 摘要: 作为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的奠基者,C.P.斯诺开启了对教师为主体的学院生活的记录和再现。他关注学院作为共同体的内在运行机制,揭示其中的各种权力关系,探索个体维护学院共同体公共性的责任,表达自己作为学院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本文以斯诺的学院派小说代表作《院长》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政治的视角出发,揭示学院生活中被私人化了的公共权力、撕裂的内部关系以及失序的个体心灵,探讨学院政治与学院共同体公共性危机之间的关系,同时揭示作家对学院生活摆脱个人主义的羁绊、重建文明而有尊严的学院共同体的隐性表达。
    • 摘要: 塞山高中的更新项目诞生于一个使用中的学校社区,这个学校社区希望能够为其学生提供一流的、符合21世纪的教育经历。校园坐落于同名山脉的阴影处,以及斯诺夸尔米河流域。为了适应这些自然条件,再设计的学校将会提高至洪水位以上,这么做不仅保证了设施的安全,同时也能够扩大山景视野。
    • 郑学富
    • 摘要: 今年是皖南事变发生80周年。当年第一个将皖南事变真相“公布”到海外的外国记者是埃德加•斯诺。1941年1月4日,院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 甄东霞
    • 摘要: 延安时期美国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简称"斯诺")具有冒险精神,且有勇于探寻真相的新闻职业追求.在历史的长廊中,斯诺以记者的身份为大众展现了中国的一段历史.斯诺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对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人、红军的信息传播,呈现出连续性、序列性、结构性的特点.斯诺通过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为中外万千读者表达及阐释了中国革命完整意义的信息.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人及红军的窗口,也为中外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 欧荣
    • 摘要: 如果说19世纪英国文人的文化观蕴含着转型焦虑,贯穿着对机械文明所代表的"进步"话语的质疑和批判,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社会的转型焦虑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结束的同时,也终结了人类社会"线性进步"的神话,但"科技进步""福利至上"的话语仍然不绝于耳。这给当年由托马斯·卡莱尔等人开创的、针对"进步"话语的批评语境增添了新的语料和新的视角,促使文化批评向新的深度拓展。斯诺和利维斯之间的"两种文化"之辩并非简单的科学与人文之争,而是体现二者文化观念的不同,折射出二战后英国文化观念的嬗变,尤其是科学主义、技术功利主义话语对文化观念的侵蚀。该事件及其余波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英国文坛的文学创作和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
    • 黎金飞(整理)
    • 摘要: 《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作者:斯诺等著/刘统编注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1-6定价:78.00元《早年毛泽东》由七部有关毛泽东的稀见传记资料组成,如斯诺根据采访笔记所著的《毛泽东自传》等,大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撰写和出版的,在1949年之后则很少流传和再版。这些作品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书中对于毛泽东早年经历的记述、回忆,在当时都是以客观的态度、朴实的文笔写成的,读起来亲切、可信。
    • 王锡荣
    • 摘要: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是一个存在诸多谜团未解的传奇。斯诺自己说,他到陕北是孤身一人,是宋庆龄介绍他去的。但实际上,他没有提到的是:与他同行的,还有马海德,陪同他在陕北访问,并充当翻译的是黄华。通过《冯雪峰全集》披露的材料可以知道,实际上斯诺前往陕北的真正背景,是中共中央到陕北后,因为收到鲁迅和茅盾对红军东征的贺电后,即指令冯雪峰前往上海开展工作,同时要求他物色有影响力的公正的记者和医生送进陕北。冯雪峰到上海后,通过鲁迅联系上宋庆龄、史沫特莱等,及通过他们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后由冯雪峰安排,通过董健吾、刘鼎,把他们送进陕北。
    • 毛泽东
    • 摘要: (一)斯诺问:苏维埃政府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总政策是什么?毛泽东答:在讨论政策问题时,我必须请你经常记住,中国人民今天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我们苏维埃的对外政策肯定受到这一斗争的制约。日本军阀想征服全中国,使中国人民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奴隶。反对日本侵略,反对日本军事和经济侵略的斗争--这些主要任务是我们在分析苏维埃政策时不能忘掉的。
    • 吕迅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于美国朝野赢得良好的赞誉.以往学界往往只注重归纳其形象特点,而未将之与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建立有机的联系.本文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记者、学者、外交官和军官反映中国情形的一手文本出发,挖掘美国媒体包括畅销报刊或学术期刊发表的关键性资料,参考美国外交文件,试图形成文化史与外交史之间的对话.从《西行漫记》开始,旅华美人把中共朴素亲民、积极抗日和民主理性的形象不断传递给美国政府高层,罗斯福总统及军方逐渐表达出与中共合作的意愿,甚至还出台了相应举措,可谓一段被遗忘了的中美关系.后来由于形势变化,美国与中共虽未达成合作,却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