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法律、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6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7316篇;相关期刊903种,包括少年儿童研究、齐鲁护理杂志、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暴力行为的相关文献由2131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斌、张燕红、郑宪萍等。

暴力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6 占比:5.35%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7316 占比:94.56%

总计:28886篇

暴力行为—发文趋势图

暴力行为

-研究学者

  • 谢斌
  • 张燕红
  • 郑宪萍
  • 陈淑娟
  • 张伟
  • 刘富英
  • 刘文英
  • 刘杰
  • 杨德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赖福香; 梁晓敏; 马亚荣; 张杰; 何红波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风险的相关因素,为医务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暴力风险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病历系统,选取2016年1月-12月急性发病的1107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入院时采用危险性评估表评定患者的暴力行为危险性等级,选取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共8个变量探讨急性期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风险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障碍患者高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107例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中,高暴力风险者357例(32.25%)。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47,95%CI:1.303~2.342)、诊断为躁狂发作(OR=2.018,95%CI:1.310~3.108)、急诊入院(OR=4.244,95%CI:3.083~5.840)是患者存在高暴力风险的危险因素。诊断为抑郁障碍(OR=0.397,95%CI:0.233~0.677)的患者较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风险更低。结论对于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急诊入院的男性以及诊断为躁狂发作的患者更可能存在高暴力风险。
    • 孙敬
    • 摘要: 暴力行为危害巨大,基于音视频识别暴力行为对公共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解过往暴力行为识别方法以开展进一步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将暴力行为识别过往研究分为手工特征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其次,对不同方法下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分析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
    • 闫保中; 刘忠强
    • 摘要: 针对当前深度学习行为识别技术无法满足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监控视频暴力行为实时检测算法。该算法以YOLOv4模型作为基础,从提升检测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角度对模型的主干网络和后处理方法做了改进。通过自建暴力行为数据集,分别对YOLOv4原模型和改进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检测精度和速度的性能比较中,本文的改进模型均优于YOLOv4原模型,且能够准确定位暴力行为。本文算法的平均准确精度(mAP)值为98%,检测速度达到了56.4 fps,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 宋京瑶; 王皋茂; 庞辉; 李振阳; 刘益
    • 摘要: 精神分裂症患者极易发生暴力行为,行为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肇事肇祸事件风险增加,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潜在的病理机制,有助于揭示其病因,寻求有效的治疗靶标。目前学者们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神经生物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遗传因素、炎性因子、激素、脑神经影像学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国内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神经生物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和评价,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即研究样本量小,研究层面单一,研究对象多处于稳定期,并提出未来需展开更大样本量、前瞻性以及“生物-社会-心理”多维度因素研究的方向,以期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 倪晋; 吴红华; 汤婷婷
    • 摘要: 目的分析精神病女性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精神病女性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发生率。结果暴力行为发生率观察组为12.24%),对照组为28.5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病女性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发生率。
    • 邓君韬
    • 摘要: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中国民用航空行政立法率先接轨国际公约、刑事立法附随跟进的历史产物。自1997年新增该罪名以来,刑法教义学层面对暴力行为的精细界分及准抽象危险犯等概念的提倡,均难以解释为何该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率几乎为零。问题症结或在于,危及飞行安全罪缺乏可以证明的具体标准,进而导致诸多危害行为适用其他罪名或被降格为行政处罚。为此,建议应结合民航航空运输实践与航空安全保卫趋势,科学评估并确立“危及飞行安全”内涵及其指标体系,待条件成熟时应出台“造成严重后果”相关情状的司法解释。
    • 李晖; 张海林; 杨正平
    • 摘要: 目前,我国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繁出现,显示出暴力程度加重、涉事人年龄降低的趋势,并且很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打架或者斗殴行为,而是带有黑社会的团伙性质。这些行为事实对我们作出重大提醒:维护校园的安全以及稳定,保护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已经成为校园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6月,几段“两名男子同时殴打一名女生”的校园欺凌暴力行为视频在各大网络疯狂传播。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两名社会青年男子正在暴力踢打一名女性中学生,其中更让人感到触目心惊的是,有一名男子甚至用铁制的锁头多次砸向女生的头部,手段极其残忍。
    • 杨若栏
    •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反暴力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不足。暴力行为法律规制的理论层面面临入罪标准较高与规范指引不完善的困境,实践层面存在预防和救济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考察部分域外国家针对暴力行为的法治措施,发现其对暴力行为的定义较为明确,将暴力行为分类治理,且不单纯以暴力行为结果作为入刑条件,这些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为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平衡,有必要创新治理思维,将暴力行为分级、分类规制,兼顾暴力行为的预防与制裁,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法律规制体系。
    • 陶平宇; 邱龄山; 骆名进; 李永妹; 王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线资料调查,并评估患者当前危险度分级,根据患者是否符合暴力行为标准分为两组,即无暴力行为组(n=386),存在暴力行为组(n=115),同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112.565)、情绪易激动(OR=195.227)、存在攻击行为史(OR=1784.830)、首次发病年龄≤30岁(OR=148.232)、间断服药或不服药(OR=27.665)、家庭月收入<5000元/月(OR=180.202)是导致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独立因素。监护人属于可疑因素。结论 首次发病年龄、服药情况、年龄、家庭月收入、攻击行为史、情绪是导致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独立因素,应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预防。
    • 杜志芳; 周建华; 朱海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就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暴力行为发生情况、临床症状变化。结果:住院期间,实验组平均暴力行为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暴力行为危险等级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实验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例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减少暴力行为发生次数,降低危险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