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3年内共计240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254篇;相关期刊779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法制与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17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等;校园欺凌的相关文献由28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梨、刘晓、张香兰等。

校园欺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8 占比:27.6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6254 占比:72.23%

总计:8659篇

校园欺凌—发文趋势图

校园欺凌

-研究学者

  • 杨梨
  • 刘晓
  • 张香兰
  • 王曦影
  • 王静
  • 刘芳
  • 刘雨
  • 吴梦雪
  • 康钊
  • 张珊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珺; 吴心玥; 郑欣妍; 甄瑞
    • 摘要: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生校园受欺凌和求助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自评问卷对888名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有43.13%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身体欺凌。学生的求助意愿水平较高,他们更愿意选择告诉家长而不是教师,且在身体和网络欺凌情景中的求助意愿要显著高于言语和关系欺凌情景中的。性别、年级、成绩排名、自尊等个体因素与家庭经济水平、亲子相处时间、人际关系、班级归属感等环境因素是中小学生校园受欺凌和求助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和家庭可以从提升学生自尊水平,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亲子相处时间,创设温暖的班级氛围等方面入手来降低中小学生受欺凌水平和提高其求助意愿。
    • 陶思瑜
    • 摘要: 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校园欺凌治理经验。其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达成普遍共识,形成了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校园欺凌治理的局面;其二是动态化定义校园欺凌的概念,力求不因概念表述盲点而出现治理工作的疏漏;其三是有针对性地发布和采取各种政令措施,实施常态化的治理;其四是建立多样化的防范预警援助机制,化解和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其五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源头上防范校园欺凌发生。这些经验对我国开展校园欺凌治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王沛; 周若兰馨; 孙琦; 陈瑶; 盛惠林; 李宇彤
    • 摘要: 随着校园欺凌问题频发,为了能够有效识别并遏制欺凌问题,2021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欺凌进行重新界定: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1]。但是,近几年来,研究校园欺凌现象的学者也开始强调旁观者对欺凌情境的重要性。旁观者作为校园欺凌的第三群体,指观察到欺凌事件,但没有作为欺凌者或受害者直接参与的个人或群体,而积极、亲社会的旁观者能够改变欺凌事件出现的频率,是防止欺凌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
    • 倪青山
    • 摘要: 课间突发事件是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危害,影响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安全事件。课间突发事件往往与校园欺凌有关系,因此学生冲突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 张立荣
    •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校园欺凌呈现出频发、恶化和暴力态势,随之校园欺凌方式也发生了多元新变化,呈现出新时空背景下新的表象特征。学校教育要积极应因校园欺凌恶化态势和成因,主动协同各方对症“处方”,有效防控和遏制校园欺凌上扬态势。
    • 王龙洋; 金光辉; 张亚文; 刘亚男; 王凡石; 彭昕童; 曹胡丹; 马兵; 王兰妹
    • 摘要: 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8所初级中学的6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锻炼与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关系,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且负向预测遭受欺凌,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能负向预测遭受欺凌。(2)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分别在体育锻炼与遭受欺凌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又在体育锻炼与遭受欺凌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随着体育锻炼量的增加,遭受欺凌现象明显减少,且中等锻炼量和大锻炼量在遭受欺凌方面显著低于小锻炼量。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与遭受欺凌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促进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增强心理韧性,进而解决好中学生校园欺凌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薛云增
    • 摘要: 早在 2017 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经在两会上强调了校园欺凌现象指导的必要价值,把重点放在了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上,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展开了多元化的视频宣讲和推广活动。这也足以说明,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得到了宏观上的关注与重视,其自身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对此,本文也将立足于青少年的成长,分析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列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阴影,为他们塑造更加清朗的生长环境。
    • 姚婷; 李会茹; 付玺行; 赵思琪; 李芳; 吴静
    • 摘要: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现状,探讨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武汉市随机抽取2所中学,在初一年级中抽取20个班级,以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900名)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亚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校园欺凌量表对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867份,其中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6.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父母积极教养对心理亚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消极教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心理亚健康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心理亚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既可直接也可间接通过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可通过改善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加强校园欺凌防治、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向发展。
    • 柳若文; 陈天顺
    • 摘要: 学校是青少年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场域,打造阳光、安全校园是社会以及亿万家庭的共同诉求,然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却让学校教育教学面临重重挑战。学校场域中规章制度的过度“规训”、教师教育惩戒权不明、师生课堂交往的失衡、同伴群体对游戏规则的漠视以及家庭场域中不良惯习的迁移都会促使校园欺凌的滋生,通过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育人因素、明确教师治理校园欺凌的权利与义务、重构师生交往的良性环境、转变同伴群体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建立学校与家庭场域的联动机制来优化学校场域环境,以期发挥学校场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
    • 汪玥; 王素芳
    • 摘要: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学生成长。当前,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存在一定痛点,对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协同合作,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现象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