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朊病毒

朊病毒

朊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5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6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54253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生物学教学、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新疆微生物学会2010年会等;朊病毒的相关文献由804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小平、赵德明、宋有涛等。

朊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6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4253 占比:99.34%

总计:54612篇

朊病毒—发文趋势图

朊病毒

-研究学者

  • 董小平
  • 赵德明
  • 宋有涛
  • 韩俊
  • 李辉
  • 张宝云
  • 洪涛
  • 王志亮
  • D·J·哈蒙德
  • 方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雨婷; 李兆星; 李娟; 段彦; 欧阳文; 赵丽娟; 张云坤; 肖易倍; 李顺祥
    • 摘要: 酮酰胺化合物对冠状病毒(Co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朊病毒(Pr)等病毒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本研究对酮酰胺化合物抗病毒活性及其天然产物来源进行综述,发现不少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中含有此类成分,为酮酰胺化合物在防治CoV等病毒性疾病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邱怡筠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需求不断提高。而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的出现,不仅容易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容易经动物源性食品走上消费者餐桌,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疯牛病为例,该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死亡率高、传染性强等特点。自疯牛病出现以来,逐渐席卷全球,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疯牛病的发生和传播,世界各国颁发了一系列的饲料禁令和特殊风险物质的禁令,但这些禁令的落实均依赖于对食品和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和饲料的安全。基于食品和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的重要性,下文就结合《动物饲料及产品分析检测方法》一书内容进行分析。
    • 和晓明; Sameeullah MEMON; 刘兴能; 岳丹; 邓卫东; 席冬梅
    • 摘要: 为了探讨云南中甸地区3个地方牛种(中甸牦牛、中甸犏牛、中甸黄牛)朊蛋白基因(PRNP)启动子区和第1内含子区2个位点(23 bp和12 bp)的插入/缺失突变与PRNP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琼脂糖电泳及测序等方法对3个牛种的PRNP基因23 bp和12 b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组间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延髓组织内PRNP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基因型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甸牦牛的23 bp InDel缺失纯合(-/-)基因型频率最高(0.838),插入等位基因频率极低(0.09),中甸犏牛(0.467)和中甸黄牛(0.399)的缺失纯合基因型频率也较高;而在12 bp InDel中,3种牛的插入纯合(+/+)基因型频率很高,缺失等位基因频率较低;中甸牦牛和中甸犏牛单倍型均以23~-12~+为主,频率为0.794和0.444,而中甸黄牛主单倍型为23^(+)12^(-),频率为0.434。性别、年龄和毛色对3种牛延髓组织中PRNP基因的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3种牛23 bp和12 bp的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之间的mRNA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能与不同基因型mRNA表达量测定时获得的样品量差异太大有关。研究揭示,23 bp InDel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3种牛中都是最高的,而在12 bp InDel中,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较低,对比以往认为的BSE抗病单倍型23^(+)12^(+),中甸牦牛和中甸犏牛单倍型均以23^(-)12^(+)为主,中甸黄牛以23^(+)12^(-)为主,可通过育种改良筛选,培育对BSE有较高抗病性的群体。
    • 侯华发
    • 摘要: 羊瘙痒病是由朊病毒蛋白质引起的慢性传染性致死共济失调症,又被称为慢性传染性脑炎,病毒会使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变异进而造成神经元死亡,脑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海绵状空洞,病羊出现平衡失调、搔痒、死亡等严重后果。本文即对羊瘙痒病病因、感染途径和有效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养殖和相关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 刘雨田; 于小静; 迟田英; 宋芳芳; 吴晓东
    • 摘要: 骆驼朊病毒病是近来在北非地区发现的感染单峰驼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发病骆驼年龄均在8岁以上,病程3~8个月,以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反应过敏、不时倒地、站立困难为特征;在脑部特定区域出现海绵状空泡病变,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能够检测到朊病毒。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暂未将该病判定为新发病。由于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本文仅对该病的起源、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点、WOAH观点、防控建议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引起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警惕。
    • 王琳; 姚强; 杨微; 陈嘉; 胡超; 夏影; 陈志宝; 陈操
    • 摘要: 探究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对桦褐孔菌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细胞毒性评价,得到最大作用浓度;应用三种萃取物的安全浓度(0.1×2^(−14)~0.1×2^(−8) mg/mL)处理SMB-S15细胞,通过PrP特异性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检测不同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的影响;对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细胞后的活性氧、过氧化氢及相关抗氧化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桦褐孔菌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最大作用浓度为0.1×2^(−8) mg/mL,在该浓度下处理细胞3 d,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可抑制朊病毒复制(P<0.01),而二氯甲烷萃取物及正丁醇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没有影响。进一步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可降低活性氧和过氧化氢水平,增加HO-1、GCLC蛋白表达,升高SOD活性和总谷胱甘肽水平,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抑制朊病毒复制作用,且此抑制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信号通路相关。
    • 顾静文; 廖冰
    • 摘要: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提高,加上政策扶持,也不断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牛、羊为代表的大牲畜.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养殖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不同的传染病,而朊病毒类疾病正严重危害着人和动物的健康.本文主要围绕牛、羊典型朊病毒类疾病的临床诊断、防控对策等进行探讨.
    • 王冬冬; 杨利峰; 赵德明; 周向梅
    • 摘要: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又称朊病毒疾病,是一组能感染人类和动物的致死性传染病,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细胞型朊蛋白(PrPC)发生错误折叠后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所引起.PrPSc的生物检测通常是将试验材料接种到哺乳类实验动物的脑组织或腹腔,在动物表现明显症状时实施安乐死,整个过程繁琐且耗时,也越来越容易引起伦理争论.果蝇是低等无脊椎动物,具有易饲养、生命周期短及繁殖能力强等诸多优点,通过基因改造等技术可表现哺乳动物海绵状脑病的一些病理学特征.本文综述已发表的文献,概述了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果蝇模型的构建方法,以促进果蝇模型的应用,减少和替代部分高等实验动物使用.
  • 10. 中医药治疗克雅氏病1例 北大核心 CSCD CSTPCD
    • 李海燕; 庄锐; 陈旭; 果海娇; 杨保林; 卫景沛
    • 摘要: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是一种被朊蛋白病毒感染的具有传播性的退行性脑病,致死率可高达100%,虽然有抗朊蛋白作用的药物疗法、细胞自噬疗法、抑制朊蛋白变性的免疫疗法、RNA干扰抑制朊蛋白基因表达法以及PrP抗体、核酸疫苗等多种方法[1],但本病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较为局限,只能进行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中医药治疗在对症治疗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其提供新思路,故就中药治疗克雅氏病1例进行报道并对其论治过程进行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