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α-突触核蛋白

α-突触核蛋白

α-突触核蛋白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3774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河南省第八届神经内科医师年会等;α-突触核蛋白的相关文献由1745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顺、李昕、杨巍巍等。

α-突触核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3774 占比:99.59%

总计:114248篇

α-突触核蛋白—发文趋势图

α-突触核蛋白

-研究学者

  • 于顺
  • 李昕
  • 杨巍巍
  • 李尧华
  • 陈乃宏
  • 杨慧
  • 苑玉和
  • 李旭冉
  • 刘光伟
  • 滕军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卫宇帆; 樊飞燕; 李双利;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微型囊泡,可自由透过血脑屏障,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行细胞间通讯、调节免疫应答等方面有重要价值.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分泌外泌体能力最强的细胞,具有便于采集、免疫排斥小、伦理反应弱等优点,并且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有助于改善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被认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工具.目的:综述外泌体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为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递送载体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以"exosomes,mesenchymal stem cells,Parkinson 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以"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帕金森病"为中文检索词.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5月收录在中国知网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17篇.结果 与结论:①概述了外泌体的定义、来源、组成及功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定义、作用机制及应用.②总结了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可引起病理学扩散,而从外泌体中发现了α-突触核蛋白,这可能是α-突触核蛋白在细胞间传播的可能分子机制;α-突触核蛋白可以激活帕金森病中的小胶质细胞,引起炎症级联反应,诱导神经炎和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外泌体miRNA可以诱导靶细胞遗传程序发生变化,上述发病机制促进了帕金森病进程.③总结了外泌体作为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并且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基因表达、抑制多巴胺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增加了多巴胺的释放.④总结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的诊治中有广阔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王义精; 高莉娜; 郝淼淼; 王雪晶; 滕军放
    • 摘要: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扩大血管周围间腔数量,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纳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参与研究,通过MRI对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进行显像并计数。动物实验部分:将9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n=30),模型组与实验组纹状体注射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α-synuclein preformed fibrils,α-syn PFFs)构建PD模型,实验组用舒尼替尼灌胃抑制脑膜淋巴管增生,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膜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1,LYVE-1)、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量化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在脑实质的分布评估类淋巴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内磷酸化α-syn(phosphorylated α-syn,pα-syn)表达。结果 临床研究中,PD患者脑内基底节区[10(7,12)vs. 7(5,9),P<0.001]及半卵圆中心[2(1,3)vs. 1(0,2),P<0.001] EPVS数量均多于健康对照。动物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造模4个月后模型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区域面积减少[(8.36%±0.74%)vs.(11.12%±1.32%),P<0.01],类淋巴系统引流[(10.78%±0.02%)vs.(14.25%±0.01%),P<0.001]降低,清除功能降低[(8.02%±0.01%)vs.(5.46%±0.01%),P<0.001],伴随pα-syn的聚集及AQP4极性下降[(0.44±0.04)vs.(0.51±0.04),P<0.01];实验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面积[(2.50%±0.54%)vs.(11.12%±1.32%),P<0.001]、类淋巴引流[(3.55%±0.01%)vs.(14.25%±0.01%),P<0.001]、清除功能[(15.31%±0.01%)vs.(5.46%±0.01%),P<0.001]进一步受损,AQP4极性明显降低[(0.28±0.02)vs.(0.51±0.04),P<0.001],皮层[(8.12%±0.38%) vs.(2.85%±0.43%),P<0.001]、纹状体[(7.84%±0.32%) vs.(3.62%±0.31%),P<0.001]及黑质[(8.71%±0.34%)vs.(2.38%±0.15%),P<0.001] α-syn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患者EPVS数目增多提示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这可能是脑膜淋巴管受损通过介导病理性α-syn沉积破坏AQP4极性引起的。
    • 明敬峰; 魏红玉; 张永进; 刘平国; 李晓静; 吴毅杰; 李瑞霞; 蔡增林
    • 摘要: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外周血浆人α-突触核蛋白(synucle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钙周期蛋白结合蛋白(CacyBP/SIP)与PD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7例PD患者(PD组)及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采用CacyBP/SI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检测试剂盒、LC3a ELISA检测试剂盒、人α-synuclein-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PD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CacyBP/SIP、LC3a、α-synuclein含量。结果 PD组外周血浆α-synuclein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Hoehn-Yahr分期PD患者血浆CacyBP/SIP蛋白也无差异(P均>0.05)。结论 PD患者自噬水平的下降可能造成α-synuclein蛋白降解障碍从而导致PD发生。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中CacyBP/SIP表达水平无差异,其在P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尚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 刘旺; 赵虹; 夏兆云; 刘慧瑛; 陆征宇
    •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往观点认为其主要病理改变发生在中脑黑质区。2003年,德国神经病学家Braak提出PD的Braak病理分级,认为PD的病理改变并不局限于黑质区,而是起始于延髓及嗅球,并按照延髓-中脑-新皮质的顺序不断向上呈阶段性发展。该分级不仅解释了PD患者在运动症状显现之前即有嗅觉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出现,也为PD患者晚期出现幻觉、抑郁、认知障碍等症状提供了病理基础,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近年来相关Braak病理分级的深入研究作一综述。
    • 李云; 单艳华; 刘永萍; 赵鹏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7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α-突触核蛋白(α-syn)轴对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注射法构建PD大鼠模型并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细胞从而建立PD细胞模型。qRT-PCR检测PD大鼠模型左侧黑质组织及PD细胞模型中miR-7、BDNF和α-syn mRNA表达水平。对SH-SY5Y细胞进行转染并分为对照组、MPP^(+)组、MPP^(+)+miR-NC组、MPP^(+)+miR-7 mimics组、MPP^(+)+si-NC组、MPP^(+)+si-BDNF组、miR-NC组、miR-7 mimics组、anti-miR-NC组、anti-miR-7组、MPP^(+)+miR-7 mimics+pcDNA组和MPP^(+)+miR-7 mimics+pc-BDNF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BDNF、α-syn、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核呼吸因子1(NRF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Ⅰ、LC3Ⅱ、B淋巴细胞瘤(Bcl)-2、Bcl-2相关蛋白(Bax)、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7与BDNF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黑质组织中miR-7、α-syn mRNA水平明显减少,BDNF mRNA明显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MPP^(+)组细胞凋亡率及LC3Ⅱ、LC3Ⅰ、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miR-7与α-syn、Bcl-2、Mfn、NRF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7直接负调控BDNF表达(P<0.05)。过表达miR-7或BDNF沉默表达后,模型细胞凋亡率及BDNF、LC3Ⅱ、LC3Ⅰ、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Bcl-2、Mfn、NR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抑制miR-7表达后,细胞凋亡率及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BDNF过表达逆转了miR-7过表达对PD细胞模型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miR-7过表达能够通过靶向下调BDNF表达,进而抑制α-syn表达,降低PD细胞模型的细胞凋亡。
    • 米文静; 孙灵芝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但引起这一病理特征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近年来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线粒体自噬障碍、线粒体复合物Ⅰ损伤、氧化应激以及减少α-突触核蛋白聚集等方面分析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对其干预作用,以期为帕金森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朱雪; 刘军
    • 摘要: α-突触核蛋白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为使患者尽早获得疾病修饰治疗的最佳时机,探索α-突触核蛋白病的预警因素或标志物即显得尤为重要。孤立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是α-突触核蛋白病的前驱症状,在此阶段发挥预警作用可阻止或延缓其转化为α-突触核蛋白病。本文从非运动症状、神经影像学标志物、生物学标志物和基因学等方面阐述iRBD转化为α-突触核蛋白病的预警因素及标志物研究进展。
    • 邱伟; 王永兵; 赵晓晖; 王云峰; 徐斌; 杨娟; 刘慧琴; 徐白莹
    • 摘要: 目的探讨抗帕颗粒与益生菌对帕金森便秘小鼠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脑肠轴不同部位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健康雄性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生菌组、抗帕颗粒组、益生菌+抗帕颗粒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诱导帕金森便秘模型。建模后第8天开始,益生菌组给予酪酸梭菌活菌109个/d灌胃,抗帕颗粒组给予抗帕颗粒40 mg/(kg·d)灌胃,益生菌+抗帕颗粒组给予酪酸梭菌活菌109个/d和抗帕颗粒40 mg/(kg·d)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 mL/d灌胃,每日1次,每周按照体重调整1次给药量。连续灌胃4个月后处死各组小鼠,获取结肠、迷走神经腹腔干、大脑黑质纹状体组织,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迷走神经、黑质组织中α-Syn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染检测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α-Syn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结肠、迷走神经、黑质组织中α-Syn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黑质免疫荧光双染色切片镜下观察,模型组TH染色数量明显少于空白组(P<0.05),益生菌组、抗帕颗粒组、益生菌+抗帕颗粒组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均<0.05);模型组α-Syn染色数量明显多于空白组(P<0.05),益生菌组、抗帕颗粒组、益生菌+抗帕颗粒组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抗帕颗粒和益生菌均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阻止α-Syn突破肠黏膜沉积于肠壁神经,延缓α-Syn迷走神经逆传递和黑质纹状体沉积,且抗帕颗粒和益生菌有协同效应,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α-Syn在黑质的沉积,延缓帕金森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进展。
    • 朱啸巍; 钟平; 栾兴华
    •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PD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 bodies),其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是形成路易小体的重要成分。随着PD患者外周组织α-synuclein的发现,人们试图通过周围组织活检病理研究对PD进行早期诊断。本文从皮肤、嗅黏膜、胃肠道和腓肠神经活检为出发点,根据α-synuclein表达的位置、沉积程度,以及临床检测方法,来探讨外周组织活检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
    • 许保磊; 陈彪
    • 摘要: 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从实验室的研究工具发展为面向患者的临床级产品。细胞移植治疗的目的是替代退化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并恢复失神经支配的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传递。基因治疗可通过引入遗传物质以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恢复多巴胺能信号转导;基于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治疗及其递送方式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基因治疗还可干预α⁃突触核蛋白介导的神经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本文综述帕金森病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最新进展,展望未来治疗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