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村改居”社区

“村改居”社区

“村改居”社区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960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求实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湖南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分论坛等;“村改居”社区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蒋福明、赵燕华、黄梅芳等。

“村改居”社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960 占比:98.73%

总计:13127篇

“村改居”社区—发文趋势图

“村改居”社区

-研究学者

  • 蒋福明
  • 赵燕华
  • 黄梅芳
  • 刘泽琼
  • 屈群苹
  • 焦爱英
  • 陈惠敏
  • 于莉
  • 伍芳
  • 余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娟
    • 摘要: “村改居”社区是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中产生的。同时,传统村落居民在熟人社会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也因生活场所的转变而受到冲击,而居民新的社区意识尚未建立,不利于社区组织运行及社区的自我发展。文章以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视角,指出“村改居”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化、互惠规范失序、社会信任不足,极大降低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与参与感,使“村改居”居民的社区意识不足。提出应通过打破居民的社交隔阂、培育新型社区文化、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来重建居民社会互动网络、构建新的互惠规范、夯实信任基础,从而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密切居民与社区的联结,稳固社区基础,发挥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社区组织运行与合作效率,促进社区的发展。
    • 谢晓洁; 崔江红
    • 摘要: 在现代化力量的推动下,村改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相比农村社区,村改居社区土地资本化现象较为典型,社会分层相对复杂。基于村改居社区“云南玉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土地资本化增加了村改居社区资本的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使土地不再是一种生存保障或集体福利,转而成为村改居社区成员财富分化及阶层重塑的载体。这种重塑推动了社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打破了传统土地劳作能力差异形成的社会分层,致使社区成员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受到冲击、社区内部关系紧张、资本贫困加剧等。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应从土地资本化的角度进行适当干预,促进村改居社区各阶层合理分化,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 马德浩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村改居”社区居民体育参与及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居民能够普遍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体育参与目的更强调实用性;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位于全国城镇居民与农民的该比例之间;居民体育参与的场地选择以免费的公共体育场地为主;体育参与形式的选择以个人锻炼为主;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以健身走、跑步、广场舞为主;居民接受健身指导的人数百分比低于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水平;居民体育消费集中在实物型体育消费上;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一般,满意度最高的是全民健身政策与知识宣传;制约居民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包括没时间、没兴趣以及怕受伤等。
    • 刘玉萍; 张梓涵
    • 摘要: 基于CNKI数据库中与“过渡型”社区治理相关的148篇核心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研究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突现词的知识图谱,对我国“过渡型”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状况、研究热点、学术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发文状况看,我国“过渡型”社区治理相关文献历年发文量呈现出波动式上升的态势,但尚未形成核心研究者集群;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以居民、村社组织、空间环境、集体经济、治理制度为主的治理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前沿包括“文化转型”“新型城镇化”“就业收入”等。今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继续深化对集体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基层社会风险防控治理视角下的“过渡型”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研究、关注智慧城市下数字治理与“过渡型”社区的互融性和适应性的研究。
    • 翁迎港
    • 摘要: 村改居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诞生的新型社区,“亦城亦乡”的复杂特性迫使其亟需实现法治化,然而当前其法治化进程陷入到阻滞僵化且不接地气的困境当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其与延续千百年的乡村治理传统脱轨。传统乡村治理资源对于村改居社区治理法治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当前传统乡村治理资源在村改居社区之中走向没落的背景下,亟需重塑传统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精英资源与组织资源以全面优化村改居社区法治化的环境,推动法治化进程。
    • 沈迁
    • 摘要: 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是国家力量、社区资源与市场规则共同体作用下的总体性治理。当前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模式指向市民化视角与国家治理视角。这种治理模式难以突破治理主体权责利失衡、治理事务边界模糊化与治理共同体意识缺乏的固有困境,它也导致社区治理失序与居民参与不足。但J街道红色物业治理实践表明:基层党委制度化形塑的“物业治理共同体”,建构国家—农民—市场的共同体关系,创新主体共治模式,通过治理事务责任落实的组织协商机制与治理主体有效动员的资源整合机制,促成社区规则之治的行政组织载体与社区稳定生态的权责分工结构等治理,填补了以往治理的不足。因此,输入行政性资源,激活政治关联机制;构建协商性平台,畅通物业治理过程;营造共同体意识,提升资源再造能力等成为优化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共同体的可行路径。
    • 纪芳
    • 摘要: 作为农村城市化的产物,村改居社区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的一种独特形态。鉴于村改居社区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客观事实,城乡二元结构范式成为村改居社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范式,主张村改居社区治理应从“村治”向“城治”转型,以促进村改居社区的城市融入。然而,“城市本位”的治理转型实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村改居社区的“半城市化”状态。在对城乡二元结构范式及其指导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发现村改居社区研究应转向更加契合实际的城乡三元结构范式。“城乡三元”是基于城乡关系变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强调在城乡要素密集互动的领域形塑出一个城乡结合的新型“第三元”结构,并与城乡二元一起形成“城—郊—乡”三元结构。由此,村改居社区的研究视域也相应从“城市本位”转变为“郊区本位”,村改居社区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基于城乡关系的范式转换能够厘清村改居社区研究的经验迷惑,促进村改居社区研究的视野开拓。
    • 王若铭; 翁迎港; 杨雪
    • 摘要: 村改居社区作为我国基层社会一类具有过渡性质的新型社区,其治理延伸性强、治理内容复杂,是基层治理的重点与难点。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此类社区的重要治理主体,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组织化参与、补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培育发展面临自主性与影响力的“双弱”难题。文章从嵌入性理论出发,深入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个领域的良性互动路径,提出构建党委、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与社区社会组织多元互嵌模式,使村改居社区社会组织实现生存与自主的平衡。
    • 王德林
    • 摘要: 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村改居社区的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有其特殊性.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专业社工机构在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对益仁社区的社区教育的作用,发现专业社工机构在村改居社区村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重构社区文化、特殊群体的社区教育和社区自组织的培育上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专业社工机构在参与村改居社区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的联动有待加强、专业社区教育力量亟须补充、社区内外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需要提高等问题.
    • 吴倩莹
    • 摘要: 在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诸多村庄被撤村并居,进而导致村改居社区数量不断增多.村改居社区是处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性社区,常伴随着一些难以解决的治理问题.一方面,绝大部分居民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社区的居住环境,出现了空间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相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内居民异质性强,居民信任度较低,社区凝聚力不足.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传统村落的治理方式,通过建立社区公约重构居民惯习,打造新型公共空间,促进居民沟通交往,调动多元主体,实现社区共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