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旅游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2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394种,包括杜甫研究学刊、文史杂志、晚霞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5年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2003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中国消防协会2001年展望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等;杜甫草堂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烈、王飞、莫砺锋等。

杜甫草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2 占比:99.6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0%

总计:755篇

杜甫草堂—发文趋势图

杜甫草堂

-研究学者

  • 张志烈
  • 王飞
  • 莫砺锋
  • 丁浩
  • 刘晓凤
  • 杜研
  • 杨渝泉
  • 周啸天
  • 张宏
  • 曾亚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程磊
    • 摘要: 悲剧意识是人对现实悲剧性的理性把握,在暴露困境的同时又加以弥合,最终指向正面价值的建构。《楚辞·卜居》开启了士人借卜居寄托情志、表现悲剧意识的文学传统。杜甫自华州弃官而流离陇蜀,在悲世与藏身的主题上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草堂以幽僻之地、懒拙之人、诗酒之乐等鲜明特征安顿其漂泊生命,成为消释现实悲剧感的诗意象征。缘于"国身通一"的仁者精神,杜甫并不能安居草堂彻底解决其精神生命的最终安顿,而以"一世之羁人"的形象,在穷愁漂泊的悲剧命运中展现出士人造次颠沛不违仁的悲剧精神。士人"游"与"居"的生存悖论,应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悲剧意识的重要窗口。
    • 邓杰; 彭浪; 何佳栖
    • 摘要: 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本文选取杜甫草堂园林空间中游人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对草堂园林空间进行分类,甄选出主要空间节点后,通过现场行为观察、空间测绘、问卷访谈及行为注记等方法,绘制了空间节点平面图,记录了游人在草堂园林不同空间节点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分布,调查了草堂空间内游人的游憩满意度,对不同空间节点中的园林景观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各空间类型及其空间要素对游人行为活动的影响作用,并基于游人行为特征对杜甫草堂园林空间提出了一些应优化策略。
    • 方舟; 廖一联; 王昊舒
    • 摘要: 文章介绍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进行测绘的全过程,通过实践验证与总结了这一技术路线应用于文物建筑测绘工作的可行性及优势。并对技术路线的关键环节做了多种设置方案对比,分析得出了测绘此类型建筑的较优方案。最后对该技术在文保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 孟祥娟
    • 摘要: 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学的圣地,其中的楹联不仅评述了杜甫的生平与成就,也寄寓了撰者的情怀,蕴涵着世事沧桑积淀的人生哲理,有着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是草堂重要的文化元素,可以起到增强游人对杜甫的理解,加深游客对诗圣的感性认识等作用。影响楹联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楹联内容与意蕴对一般游客来说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难;二是传播过程中楹联撰者、书写者混淆和署名讹误。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草堂楹联进行多方位解读与鉴赏,将成果数字化的同时开发楹联相关文创产品,并重视网络的传播功能,从而以专业、准确的解读与鉴赏满足读者的欣赏需求,用楹联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旅游审美趣味,进而发挥楹联的文化传播功能。
    • 周欣颖; 胡昂
    • 摘要: 川蜀园林凭借其“古朴清旷”的造园风格区别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在长期的吸收、容纳、创造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是中华园林文化中的瑰宝。而杜甫草堂作为川蜀纪念园林的代表,其水体理法上亦显古朴雅致的风貌。通过对杜甫草堂水体理法的研究,分析了其在造园引流、山水格局、水体形态、空间感受、要素协同等方面的特点,欲从中探寻川蜀园林理水方面的共同营造模式,并在以后的园林保护设计中加以传承发扬。
    • 范吴瑕
    • 摘要: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杜甫草堂闻名遐迩,一部《红岩》让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成为游客慕名之地……许多散落在巴蜀大地的人文资源,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让人无比向往。四川与重庆,共享一个生态圈,一个温和而沉静,一个刚勇又热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交相辉映,两地站在“一条线”上整体谋划,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跨区域融合发展,串珠成链,变“一处美”为“处处美”,让巴蜀风韵更加流光溢彩。
    • 钟芳
    • 摘要: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是陆游宦游成都浣花溪拜谒杜甫草堂时作的《梅花绝句》,描写了当时梅花飘香满城的景象。诗中的浣花溪是成都西郊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全长约三公里,一路溪流潺潺,溪畔百花争艳,加上茂林修竹,几近世外桃源。唐代诗圣杜甫、女诗人薛涛先后寓居溪畔,浣花溪因此名满天下。
    • 龚学敏
    • 摘要: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刊的诗歌刊物,《星星》诗刊于1957年1月1日向社会公开发行,曾两次荣获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联合颁发的国家期刊奖。2001年,《星星》诗刊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等被命名为成都文化标志。创刊以来,先后发表过毛泽东、朱德、陈毅、郭沫若、李肇星、艾青、臧克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优秀诗人的诗歌作品,也推出过舒婷、北岛、顾城、杨炼、贾平凹、海子等诗人。
    • 范吴瑕
    • 摘要: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杜甫草堂闻名遐迩,一部《红岩》让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成为游客慕名之地……散落在巴蜀大地的人文资源,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让人无比向往。四川与重庆,共享一个生态圈,一个温和而沉静,一个刚勇又热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交相辉映。两地站在"一条线"上整体谋划,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跨区域融合发展,串珠成链,变"一处美"为"处处美",让巴蜀风韵更加流光溢彩。
    • 张晓倩
    • 摘要: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有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被后人尊为"诗圣".杜诗在四川地区非常流行,而且不仅仅是流行在士大夫之间,其也被用于寺庙的签文之中.杜甫及杜诗不仅仅是在士大夫和主流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民间对杜甫其人其称号进行再创造也极为盛行.从"杜拾遗"到"杜十姨",民间故事让杜甫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鲜活.民间通常被主流文学视作"俗"的东西,也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力,给杜甫的形象注入了新的内容,所以从中可以看到,主流文学与民间文学始终存在互动与互渗,共同形成了后世的文化样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