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次韵

次韵

次韵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杜甫研究学刊、文史杂志等; 次韵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罗辉、韩文奇、刘尊明等。

次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100.00%

总计:172篇

次韵—发文趋势图

次韵

-研究学者

  • 罗辉
  • 韩文奇
  • 刘尊明
  • 刘征
  • 宋彩霞
  • 庞坚
  • 怡然
  • 曾枣庄
  • 杨昊
  • 杨晓红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黄金灿
    • 摘要: 杨万里对诗歌用韵问题有独到见解,在诗歌创作中也有丰富的用韵实践。杨万里抵制次韵唱和,为“诚斋体”营造了自由的生长空间;而他有意识地坚持创作韵式新颖的辘轳体、进退格,则进一步拓展了“诚斋体”的容量,从而丰富了“诚斋体”的内涵。前者是基于反拨江西诗风的现实需要,后者是源自以“晚唐体”纠宋诗之弊的诗学理想,二者共同为“诚斋体”的生成路径规定了方向。
    • 王超
    • 摘要: 明清两朝由秦入蜀多循连云栈道。紫柏山是连云栈道上的道家名山,风光秀丽,又具仙名,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多有诗篇。明代名臣赵贞吉《望紫柏山》一诗,以类似民歌的表达形式,慨怀人生境遇,情感真挚动人。后来者瞻拜之余,多题次韵和之,逐渐形成了《望紫柏山》组诗。此组诗的诗歌结构代有演进,且其中名家手笔众多,艺术水准精湛,将自然景观、历史人物、仙道传说、人生体悟互通交感。既有记录诗人生平的文献价值,又为紫柏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蕴。
    • 刘志坤
    • 摘要: 清人吴乔将唱和诗分成四类: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叫"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叫"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叫"用韵",依其次第者叫"步韵"。他所说的"步韵",就是"次韵"。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选的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韵脚依次为"诗""芝""炊""枝",严格依原诗唱和,绝不违逆。
    • 段乐三
    • 摘要: 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谓师牛之绝唱。古代诗人,也常咏牛,或颂扬勤劳,或歌唱雄健,或效仿消闲,或比喻农民,抒发吟咏者脉脉情感和对牛的艺术认识,九九归一,都是师牛所为。宋·方岳《次韵程弟》中咏道:“黄犊山南又山北,犁春犹有古人风。”这是他和唱中的句子,借古人勤劳谋食的优良传统,唱出一幅黄犊不辞劳苦而耕耘山坡、播种春华的图画;又借黄椟的春耕大地,抒发自己对事对人的颂扬之情。
    • 楊柳
    • 摘要: 《投筆集》是錢謙益(1582-1664)晚年最重要的長篇組詩,以次韵和杜甫《秋興》的形式紀咏鄭成功(1624-1662)入攻金陵直至永曆朝覆亡的歷史,創作起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終於康熙二年(1663),板蕩之悲溢諸筆端。
    • 王超
    • 摘要: 明清两朝由秦入蜀多循连云栈道.紫柏山是连云栈道上的道家名山,风光秀丽,又具仙名,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多有诗篇.明代名臣赵贞吉《望紫柏山》一诗,以类似民歌的表达形式,慨怀人生境遇,情感真挚动人.后来者瞻拜之余,多题次韵和之,逐渐形成了《望紫柏山》组诗.此组诗的诗歌结构代有演进,且其中名家手笔众多,艺术水准精湛,将自然景观、历史人物、仙道传说、人生体悟互通交感.既有记录诗人生平的文献价值,又为紫柏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蕴.
    • 江东旭
    • 摘要: 钱锺书不喜交际:,不过,若有人向他提出一点新见解或提供一条新线索,哪怕对方是寂寂无名的晚辈,他也欢喜异常,并大加褒扬,念念不忘王安石的诗《重游草堂次韵三首》中,有一句“鹤有思颟意,鹰无恋遁心”,后半句引用了支遁的典故南宋学者李壁这样作注:“支遁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駿耳”
    • 何田昌
    • 摘要: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有一幅传世书法作品《次韵叔父帖》,全称为"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他吟诗相送即将赴任零陵的友人夏君玉:"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羁旅苦地偏,江湖见天大。"那年,他刚好三十五岁,恰是风华正茂。不想,二十四年之后,他自己也踏足"羁旅苦地偏"的零陵。而且,还不是像夏君玉那样到零陵为官,而是被朝廷除名后途经零陵所在的永州。
    • 黄金灿
    • 摘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体现了极高的押韵艺术,完美地达到了"韵随意转,天然凑泊"的艺术境界.苏轼与杨万里的次韵追和,虽步武陶韵却并未被其所限,而是成功实现了创新与突围,彰显了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陶辞、苏辞与杨辞虽然使用的韵字及其顺序几乎完全一样,但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却构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范型:陶辞是名副其实的"归去来兮辞";苏辞实际上是"归不得兮辞";杨辞则是"不愿归兮辞".苏辞、杨辞由于基本沿用陶辞的押韵结构,故将陶辞的押韵艺术展现得更为鲜活、立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