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丙型肝炎,慢性

丙型肝炎,慢性

丙型肝炎,慢性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专利文献18861篇;相关期刊32种,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陕西中医、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等; 丙型肝炎,慢性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柳雅立、于海滨、张永宏等。

丙型肝炎,慢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8861 占比:99.67%

总计:18924篇

丙型肝炎,慢性—发文趋势图

丙型肝炎,慢性

-研究学者

  • 柳雅立
  • 于海滨
  • 张永宏
  • 聂红明
  • 陈建杰
  • 陈新月
  • 仇丽霞
  • 关玉娟
  • 刘芳
  • 南月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涛; 李凤惠; 梁静; 向慧玲; 刘芳; 吕洪敏; 钱宝鑫; 田佳骏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血小板(PLT)减少患者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临床疗效及对PLT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DAA治疗合并PLT减少(PLT<150×10^(9)/L)的CHC患者83例,应用无干扰素方案的DAA治疗12~24周,评估治疗结束(EOT)及结束后第12周患者病毒学应答、肝功能指标、PLT、肝硬度(LSM)的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前进行正态转换,后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LT升高的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基线LSM对治疗后PLT升高的预测价值。结果83例CHC合并PLT减少的患者中,肝硬化患者占61.4%,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率为98.8%。与基线相比较,EOT及SVR12时,患者血清AST、ALT、GGT、TBil、Glo水平下降,Alb水平升高,LSM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PLT在EOT[(110.4±44.6)×10^(9)/L]和SVR12[(109.0±47.7)×10^(9)/L]时均较基线[(97.8±33.2)×10^(9)/L]显著升高(P值均<0.01)。获得SVR12时,PLT升高与无升高组患者肝硬化比例、基线LSM及基线WB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LSM是DAA治疗后PLT明显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29,95%CI:0.864~0.999,P<0.05)。基线LSM水平预测PLT升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cut-off值为20.15 kPa,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0%和48.6%。基线PLT大于100×109/L组PLT升高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CHC合并PLT减少患者在DAA治疗及获得SVR12后,肝功能、LSM有明显改善,基线LSM是PLT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基线相比较,PLT在EOT及SVR12有明显提升。
    • 吕菲南; 徐亮; 李萍; 卢诚震; 臧文倩; 曾瑞; 赵友飞; 宓余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后的预后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95例患者,其中72例应用DAA获得SVR,23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在3~71个月的随访结束时,DAA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肝硬度测定值均较入组时改善[42(23,61)U/L比18(13,28)U/L,54(37,75)U/L比23(18,28)U/L,39(33,42)g/L 比45(41,48)g/L,26(18,37)kPa 比 15(11,26)kPa,Z=-6.005、-7.008、-6.057、-3.162,均P < 0.01],但DAA治疗组与未行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12%(9/72)比17%(4/23)]、病死率[3%(2/72)比13%(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应用DAA治疗和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细胞癌累积发生率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609).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患者与未发生肝细胞癌患者年龄[(60.3 ±3.6)岁比(54.4 ±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P <0.0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DAA治疗后,6例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中4例患糖尿病,未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7%(7/42),发生肝细胞癌较未发生肝细胞癌者空腹血糖更高[(7.3 ±1.9)mmol/L比(5.9 ±1.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430,t=-2.442,P= 0.019、0.019).结论 DAA可以显著改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但未发现可以改善其近期肝细胞癌发生率、病死率;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可能为代偿期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 李宽; 宁会彬; 靳慧鸣; 彭真; 刘俊平; 马梦阳; 尚佳
    • 摘要: 目的 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是开放式、单中心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临床基线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55例(53.4%),女48例(46.6%),年龄为(47.6±13.9)岁;基因la型2例(1.9%),基因lb 型 101例(98.1%);17例(16.5%)干扰素经治患者均为基因lb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2.9%).103例患者中,35例合并基础疾病,26例有合并用药.98例完成治疗12周的随访;89例完成治疗结束后12周的随访,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21/103),主要为失眠、焦虑、乏力,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治疗后无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结论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 陈宏宇; 席宏丽; 于敏; 徐小元; 亢倩; 罗皓; 谭宁; 潘家莉; 程然; 韩一凡; 杨雨晴; 刘丹
    • 摘要: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中不同ALT、AST水平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的病毒学应答,以及治疗后肝硬度测定(LSM)值、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AST/PLT比值指数(APRI)的变化情况.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2020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计算患者治疗病毒学应答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不同组间基线及治疗结束第12周LSM、FIB-4和APRI的变化;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结果 共纳入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基线ALT或AST出现异常的患者为33.3%.所有患者DAA治疗第4周病毒学应答率为85.4%,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2、24、48周均为100%;治疗结束第12周较基线LSM[6.1(5.1~12.4)kPa vs 8.6(5.7~16.9)kPa,Z=-1.676,P=0.043]、APRI[0.24(0.19~0.48)vs 0.42(0.23~1.17),Z=-2.050,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或AST异常的患者治疗结束12周与基线LSM[8.9(5.6~13.1)kPa vs 14.4(8.0~28.2)kPa,Z=-1.679,P=0.047]、APRI[0.44(0.25~0.50)vs 1.29(0.99~2.09),Z=-3.4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AA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高,基线ALT或AST有异常较无异常的患者在治疗后LSM及APRI改善更明显.
    • 林桂花; 杨晓冬; 钟文; 叶仁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肝功能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8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CHC患者84例,按照HCV-RNA水平分为HCV-RNA阴性组(n=23)和HCV-RNA阳性组(n=61),另纳入同期8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与病例组1:1匹配,比较3组对象血清GP73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同时将61例CHC HCV-RNA阳性患者依据血清GP73水平分为高GP73组、中GP73组、低GP73组3个亚组,比较3组患者HCV-RNA及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HCV-RNA阳性组和HCV-RNA阴性组患者血清GP73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HCV-RNA阳性组血清GP73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高于HCV-RNA阴性组(P<0.001);HCV-RNA阳性高GP73组不同肝功能指标及HCV-RNA水平均高于中、低GP73组(P<0.001),且中GP73组不同肝功能指标及HCV-RNA水平均高于低GP73组(P<0.001);HCV-RNA阳性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HCV-RNA水平均呈正相关(r=0.621、0.652、0.604、0.618,P<0.05).结论 血清GP73水平可为CHC患者的确定和改善预后提供重要的价值.
    • 全卉; 江宇泳; 于浩; 侯艺鑫
    • 摘要: 3例患者(例1男,27岁,慢性丙型肝炎;例2男,71岁,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癌;例3男,60岁,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服用含达拉他韦方案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出现耐药或治疗失败.例1和2均服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2例患者在治疗前检测HCV非结构蛋白(NS)5A均未发现耐药变异.例1在治疗第4周和第24周(停药时)检测HCV RNA均<15 IU/ml;停药10 d后出现病毒学突破,HCV序列检测示S122G、L31V、Y93H和C316N的4个位点变异.例2在治疗第8周时HCV RNA<15IU/ml,12周时出现病毒学突破.2例患者均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周,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例3接受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24周,治疗第4、12周和第24周(停药时)检测HCV RNA均为<15 IU/ml,停药12周出现病毒学突破,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获得SVR.
    • 仇丽霞; 宋静静; 梁珊; 柳雅立; 张晶
    • 摘要: 目的 拟在获得SVR后随访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通过肝穿刺病理进一步验证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对于肝纤维化的预测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为2015年10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进行规律随访并完成肝穿刺病理检查,用病理验证无创肝纤维化方法的诊断效能.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LSM、APRI和FIB-4对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应用STATA及R语言,采用De-long法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96例患者成功入组.获得SVR后LSM较基线显著降低,LSM诊断SVR后肝硬化的AUC为0.89,显著高于APRI(AUC=0.67)及FIB-4(AUC=0.69)(P值均9.15 kPa,可考虑诊断肝硬化,阳性似然比为5.91;LSM<6.85 kPa排除进展期肝纤维化,阴性预测值为0.98.随访时间和抗病毒方案对LSM的诊断能力没有影响.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后需降低肝脏弹性临界值来评估肝纤维化.
    • 王倩; 刘晨; 段方方; 常春艳; 翟杭; 杨松
    • 摘要: 1例29岁男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患者因无明显症状,且肝功能正常,未系统诊治.其后患者因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Ⅳ期接受免疫化疗,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依托泊苷、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和甲泼尼松龙.免疫化疗有诱发丙型肝炎活动和导致肝损伤的风险,需要为该患者选择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时机和合适的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项课题组,通过复习相关指南和文献,查询利物浦大学药物相互作用网站并咨询相关专家,决定在患者免疫化疗的同时,使用与免疫化疗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最小的索磷布韦/雷迪帕韦方案治疗.经12周DAA药物治疗,患者丙型肝炎治愈,未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严重肝毒性事件.
    • 徐金凤; 仇丽霞; 于海滨; 刘义荣; 张晶; 柳雅立; 林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RBV)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利巴韦林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丙型肝炎且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联合RBV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三磷酸次黄嘌呤肌苷(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主要等位基因是C等位基因,次要等位基因为A等位基因,将AA与AC合并与CC基因型进行比较.在治疗过程中,当Hb水平<100 g/L时,RBV减量至600 mg;当Hb<85 g/L时停用RBV治疗.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HCV RNA、HCV病毒基因型及ITPA基因型检测,在2、4、8、1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例,肝硬化27例,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5.9%.因贫血RBV减量者3例(其中AA/AC组2例,CC组1例),停药3例(其中AA/AC组1例,CC组2例),均为肝硬化患者,6例患者最终均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DAA+RBV抗HCV治疗过程中,RBV相关溶血的发生较轻微,AA/AC型与CC型两组患者Hb较基线下降最大值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18,P=0.87).结论 本研究在RBV联合DAA治疗过程中,因为贫血RBV停药和减量的均为肝硬化患者,ITPA基因型与患者Hb较基线下降最大值无明显统计学关系,故在应用RBV前进行ITPA基线检测未能增加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建议进行常规的ITPA基因多态性检测.
    • 刘芳; 梁静; 韩涛; 张亚萍; 吕洪敏; 曹颖颖; 史利利
    •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 b型患者应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12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的99例基因1 b型慢性丙型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完成治疗及12周随访.收集治疗基线、治疗结束及停药后12周临床数据、血清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及肝硬度值,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情况,分析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12周病毒学应答率及肝功能、肝硬度变化,评价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的安全性.多组间比较应用Friedman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在99例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12周的患者中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12周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比例分别为100%、99%;治疗结束时ALT、AST较基线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5.857、-5.941,P值均<0.05),肝硬度在停药12周明显降低,由基线10.5 kPa降至8.0 kPa(Z=-4.036,P<0.05);其中24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停药后12周的病毒学应答率均达到100%,ALT、AST较基线均明显减低(P值均<0.05),肝硬度值基线时21.1 kPa,在治疗结束时下降为17.5 kPa(Z=-1.832,P=0.067),停药后12周为13.6 kPa(Z=-3.182,P=0.001);与无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组肝硬度下降趋势尤为显著(P<0.05).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4例在治疗过程中报告轻度不良事件.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病毒学应答率高,肝功能及肝硬度明显改善,耐受性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