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3675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步态训练的相关文献由55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琳、蒲明辉、潘海鸿等。

步态训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675 占比:99.92%

总计:93754篇

步态训练—发文趋势图

步态训练

-研究学者

  • 陈琳
  • 蒲明辉
  • 潘海鸿
  • 梁旭斌
  • 朱林书
  • 邓盛深
  • 刘皖蜀
  • 应佳伟
  • 韦海燕
  • 张国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斌; 祁祥; 沈艳; 程娟; 何世仪; 王岚
    • 摘要: 目的探究前庭康复训练结合步态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症状评分量表(Webster)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跌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仅行常规干预,研究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前庭康复训练结合步态训练。统计Webster评分、BBS评分、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巴氏量表(BI)评分与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评分,对比跌倒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各维度Webster评分、TUGT、PDQ39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各维度Webster评分、TUGT、PDQ39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BBS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BBS评分、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跌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结合步态训练,可减轻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平衡状态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生活质量改善,且能降低跌倒风险。
    • 蔡艺芳
    • 摘要: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1月厦门市康复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步态训练,观察组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后症候积分、步态情况、行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不良事件。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半身活动不遂、肢体软弱、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速与支撑相均高于对照组,摆动相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能降低患者症候积分,改善步态,提升行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吴存书; 詹晓萱; 赵思怡; 黄帆; 张悦; 丘明旺; 夏静娴; 卢晓波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是否为高质量是其能否为临床提供证据可靠性的前提,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无对脊髓损伤后步态训练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质量评价.文章用雷达图评价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系统评价/Meta文献,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9大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脊髓损伤使用步态训练的系统评价/Meta文献作为分析资料,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自建库之时至2019年10月.从6个维度包括发表年份、研究类型、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分、PRISMA发表质量评分和同质性及发表偏倚风险多元评价分析文献质量,并计算其秩数平均分.对于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运用GRADE工具对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采用Excel2016软件绘制并优化雷达图以供分析.结果:①共纳入20篇合格文献,雷达图多元评价显示,发表年份评均分为11.50,研究类型评均分为14.25,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分平均分为10.90分,PRISMA报告学质量评分评均分为10.95分,同质性评均分为14.85分,发表偏倚评均分为14.95分,所有纳入文献的质量秩平均得分为12.90分;②运用GRADE工具评价后共有17个结局指标为低质量,40个结局指标为中质量,仅有2个结局指标为高质量;③主要存在方法学质量和研究报告质量低下的问题,具体如项目未通过国际预注册数据库注册并说明研究方案、未说明全面而系统的检索策略、未详细报道纳入的研究内容、未进行异质性检验或未对其结果进行说明等问题.结论:①脊髓损伤步态训练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不高,需主要加强方法学质量和研究报告质量以进一步提高文献质量,应严格依照AMSTAR-2和PRISMA量表所提出的标准进行研讨分析;②文章纳入的大部分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结论显示步态训练能够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功能,其中文献质量和证据等级较高的矫形器疗法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疗效更佳确切,矫形器治疗可以在临床上尽可能多地使用;③雷达测图是一种直观、科学、有效的图形化评价方法,值得今后在康复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 吴存书; 詹晓萱; 赵思怡; 黄帆; 张悦; 丘明旺; 夏静娴; 卢晓波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是否为高质量是其能否为临床提供证据可靠性的前提,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无对脊髓损伤后步态训练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质量评价。文章用雷达图评价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系统评价/Meta文献,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9大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脊髓损伤使用步态训练的系统评价/Meta文献作为分析资料,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自建库之时至2019年10月。从6个维度包括发表年份、研究类型、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分、PRISMA发表质量评分和同质性及发表偏倚风险多元评价分析文献质量,并计算其秩数平均分。对于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运用GRADE工具对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采用Excel2016软件绘制并优化雷达图以供分析。结果:①共纳入20篇合格文献,雷达图多元评价显示,发表年份评均分为11.50,研究类型评均分为14.25,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分平均分为10.90分,PRISMA报告学质量评分评均分为10.95分,同质性评均分为14.85分,发表偏倚评均分为14.95分,所有纳入文献的质量秩平均得分为12.90分;②运用GRADE工具评价后共有17个结局指标为低质量,40个结局指标为中质量,仅有2个结局指标为高质量;③主要存在方法学质量和研究报告质量低下的问题,具体如项目未通过国际预注册数据库注册并说明研究方案、未说明全面而系统的检索策略、未详细报道纳入的研究内容、未进行异质性检验或未对其结果进行说明等问题。结论:①脊髓损伤步态训练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不高,需主要加强方法学质量和研究报告质量以进一步提高文献质量,应严格依照AMSTAR-2和PRISMA量表所提出的标准进行研讨分析;②文章纳入的大部分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结论显示步态训练能够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功能,其中文献质量和证据等级较高的矫形器疗法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疗效更佳确切,矫形器治疗可以在临床上尽可能多地使用;③雷达测图是一种直观、科学、有效的图形化评价方法,值得今后在康复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 范芳; 李琼
    •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步态训练的强化护理在骨科颈椎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12月于我院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施以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基于步态训练的强化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日常行为能力(ADL)评分、颈椎功能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康复效果.结果 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87.92±8.15)分、颈椎JOA评分(13.13±3.24)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71.85±7.31)分、颈椎JOA评分(8.42±2.15)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评分(93.65±17.57)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评分(78.85±13.63)分(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康复的总有效率81.13%(P<0.05).结论 骨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施以基于步态训练的强化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日常行为能力及颈椎功能性,缓解步态异常,康复效果显著,且能辅助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李伟达; 王柱; 张虹淼; 李娟; 顾洪
    • 摘要: 针对现有床式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使用不便、成本高昂的问题,提出模块化的床式步态康复训练系统. 包括倾角可调的床体模块、腿部运动辅助机构模块和足底支撑机构模块,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其使用方便性,降低制造和使用成本. 为了实现正常的行走步态,腿部运动辅助机构模块采用凸轮-连杆机构模拟大腿和小腿的运动.建立腿部运动辅助机构的人机耦合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机构与人体下肢的运动学关系,将其作为参数优化和结构设计的基础. 利用MATLAB,以机构对患者个体差异的适应性为目标,对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一组机构参数的最优解.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身高的实验者髋关节测量角度与标准角度的最大误差不超过5.2°,膝关节最大误差不超过6.7°,验证了机构对实验者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使用此系统进行康复训练的可行性.
    • 蒋祎萌; 董静
    •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9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区组随机化法划分研究对象,分别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患者选择传统方式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基础上借助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BBS评分、FMA-LE评分,与参照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优势(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与生活能力,对于患者步态调整具有积极意义.
    • 郭海滨; 周璇; 杜青
    • 摘要: cqvip: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CP,由先天性发育缺陷或获得性疾病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约为每1000活产儿中有2.0~3.5个[1]。CP主要表现为身体活动受限,永久性运动和姿势障碍[2],约25%的CP患儿不能行走。因此,改善CP患儿行走能力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传统的下肢康复包括由治疗师指导进行的减重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以及使用矫形器治疗[3]。CP持续终身,需要长期进行规范化康复,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我国康复技术人员仅4万余人,80%从事成人康复,而我国CP患儿高达200万[4],仅靠当前人力难以满足需求。而康复机器人弥补了这一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下肢康复机器人是根据机器人学、仿生学、控制理论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原理,设计出的可穿戴在人体下肢并可在使用者操纵下完成特定动作的智能化、机械化的仿生机器人[5]。在CP康复领域,机器人可与特定任务结合,进行主、被动训练,帮助CP患儿改善特定的关节肌肉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疗效已被多项研究证明,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改善CP患儿的步行速度,耐力和粗大运动能[6]。
    • 范晓歌
    • 摘要: 目的 探讨平针法联合步态训练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入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步态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平针法联合步态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25%高于对照组83.7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54.08±9.25/29.01±5.14)分高于对照组(45.38±8.01/23.91±4.6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能力均较前改善,且观察组(31.04±6.24/4.02±1.58)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42.82±8.04/7.14±2.05)分(P<0.05).结论 平针法联合步态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和协调能力,纠正其异常运动模式,治疗效果确切.
    • 刘彩霞
    • 摘要: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9例.对照组行常规步态训练,实验组行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结果 实验组FMA-LE评分与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12及24周,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行步态训练期间,辅助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与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