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丙烯醛

丙烯醛

丙烯醛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0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79163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石油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福州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丙烯醛的相关文献由25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斌、徐文杰、汪国军等。

丙烯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0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9163 占比:99.29%

总计:79731篇

丙烯醛—发文趋势图

丙烯醛

-研究学者

  • 杨斌
  • 徐文杰
  • 汪国军
  • 张春雷
  • 王伟华
  • 邵敬铭
  • K·J·米勒-恩格尔
  • 奚美珍
  • 马建学
  • 庄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洋海; 刘甡
    • 摘要: 目的香烟烟雾及油烟雾中存在高浓度的丙烯醛,会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发病,本研究旨在探索COPD患者外周血中血浆丙烯醛浓度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为COPD发生发展的病因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5月12日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的COPD患者118例,按照肺功能GOLD分级分为GOLDⅠ~Ⅳ级,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香烟烟雾及油烟雾接触史,检测其血浆丙烯醛浓度及肺功能。结果COPD患者血浆丙烯醛浓度与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及FEV_(1)/FVC呈负相关(r=-0.898,r=-0.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烟烟雾接触史与FEV_(1)/FVC呈负相关(r=-0.792),与FEV_(1)%呈负相关(r=-0.826);油烟雾接触史与FEV_(1)/FVC呈负相关(r=-0.388),与FEV_(1)%呈负相关(r=-0.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香烟烟雾及油烟雾接触时间越长,血浆丙烯醛浓度越高,FEV_(1)%、FEV_(1)/FVC越低,肺功能损害越严重。
    • 袁海琴; 陈臣举; 张春雷
    • 摘要: 近年来丙烯腈被广泛应用于ABS/SAN、丙烯酰胺及碳纤维原丝等重要化工产品的生产,并且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研究热门的丙烯腈的4种生产工艺,即丙烯氨氧化法、丙烷氨氧化法、甘油两步氨氧化法和丙烯醛氨氧化法,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工艺研究方向。
    • 周晓芳
    • 摘要: 建立了顶空柱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乙醛、丙烯醛、正丁醛和异丁醛残留量的方法。乙醛、丙烯醛、正丁醛和异丁醛残在0.04~15.0mg/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003~0.006mg/L,3种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85.7%~10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0%~2.57%。本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测定结果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环境中不同水质中乙醛、丙烯醛、正丁醛和异丁醛等残留的监测。
    • 张丽敏; 赵珊珊; 马珂
    • 摘要: 建立水中丙烯醛、丙烯腈和乙腈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经顶空进样,采用FB-RKD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FID检测器进行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水中丙烯醛、丙烯腈和乙腈的检出限为0.03 mg/L、0.02 mg/L和0.02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丙烯醛为91.0%-100%、丙烯腈为94.0%-99.0%、乙腈为99.0%~102%。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7%。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水和废水中丙烯醛、丙烯腈和乙腈的测定。
    • 欧隽滢; 郭鸿阳; 翁婷; 邹照佳
    • 摘要: 为探究油炸薯片中的内源有害物丙烯醛产生后显著消减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马铃薯中7种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甘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苏氨酸)与丙烯醛在不同温度及时间条件下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氨基酸对丙烯醛的清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所选氨基酸可高效消除丙烯醛,并生成8种首次发现的新产物。其主要反应机理是:1分子氨基酸与2分子丙烯醛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后,再通过羟醛缩合反应生成较为稳定的、类似于吡啶结构的环状化合物。而结构最简单的甘氨酸,还会与丙烯醛形成另一主要产物,该产物由2分子甘氨酸与3分子丙烯醛反应产生。推测其反应机理为:1分子甘氨酸先与2分子丙烯醛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加成后的1分子丙烯醛与另1分子甘氨酸发生羰氨反应后脱水,另一个丙烯醛与1分子游离的丙烯醛发生羟醛缩合后脱水,产生1个共轭结构。此外,通过建立加合物的HPLC-MS/MS检测方法,发现氨基酸-丙烯醛加合物存在于油炸薯片中,表明马铃薯中存在的游离氨基酸可能在油炸薯片的丙烯醛消减中发挥重要作用。
    • 展昆; 周丽娟; 刘瑞琦; 伍新林; 刘嘉辉; 黄颖娟
    •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汤对外源性神经毒性物质丙烯醛所诱导的SD大鼠神经毒性模型及HT22海马神经元毒性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丙烯醛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多奈哌齐治疗组,并给予相应药物灌胃。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TrkB、APP、ADAM10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体外培养HT22细胞,将HT2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2%中药组、3%中药组、5%中药组、10%中药组、多奈哌齐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加入空白血清,给药组加入含药血清1 h后,加入25μmol/L丙烯醛,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T22细胞中BDNF、TrkB、APP、ADAM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丙烯醛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航行时间明显延长(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更为严重;同时海马组织中BDNF、TrkB、ADAM1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APP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丙烯醛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的平台穿越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航行时间明显缩短(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善;同时海马组织中BDNF、TrkB、ADAM1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APP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体外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10%中药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外,2%、3%、5%中药及10μmol/L多奈哌齐均可促进细胞增殖;与模型组比较,5%中药组和多奈哌齐组均可明显改善HT22细胞活力(P<0.01),同时提高细胞中BDNF、TrkB、ADAM10蛋白相对表达量(P<0.01),降低APP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体外实验结果与和体内实验结果类似。结论:补肾化痰祛瘀汤可以改善丙烯醛诱导的S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提高丙烯醛诱导的HT22神经元毒性模型的细胞存活率,提示其可对抗丙烯醛的神经毒性,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其机制可能与激活BDNF/TrkB通路、增加ADAM10、减少APP水平有关。
    • 童安琪; 刘娟; 段燚; 张辰霄; 陆洋; 卢永翎; 吕丽爽
    • 摘要: 丙烯醛(acrolein,ACR)被国际癌症组织研究机构列为3类致癌物,为研究香辛料中山姜素和小豆蔻明抑制食品热加工中产生的ACR的活性和作用机制,该文首先建立同步分析山姜素和小豆蔻明的液-质联用方法,从6种香辛料中优选出两者含量最高(分别为3.30和5.53 mg/g)的草豆蔻,将其作为香辛料加入到肉松中,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二级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secondary mass spectrometry,UPLC-ESI-MS/MS)分析其抑制ACR的活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草豆蔻添加量为6%时,对肉松加工中产生的ACR的抑制率达47.87%;同时UPLC-MS/MS检测到山姜素/小豆蔻明与ACR的加合物:山姜素-丙烯醛、小豆蔻明-丙烯醛。由此可知草豆蔻中含有的山姜素和小豆蔻明可以通过捕获ACR形成加合物的方式抑制食品加工中产生的ACR,从而降低人体摄入ACR的含量。该研究对有效提高食品安全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 邓维
    • 摘要: 建立测定水中乙醛、乙腈、丙烯醛、丙烯腈和松节油的顶空气相色谱法,顶空进样后经Rtx-Wax柱分离,氢离子火焰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水中5种化合物的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检出限为0.012 mg/L~0.020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1.5%~110%,相对标准偏差为6.2%~9.9%。实验结果表明,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5种化合物在相关系数、检出限、正确度及精密度等方面均满足分析要求,且该方法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简便、快速、准确,适合水中乙醛、乙腈、丙烯醛、丙烯腈和松节油的同时测定。
    • 吴勋; 史英武; 屈延; 葛顺楠
    • 摘要: 目的探讨丙烯醛(Acr)清除剂肼苯哒嗪(Hyd)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先将成年(6~8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TBI后不同时间点(术后3、7、14、28 d)4个亚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区Acr水平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和TBI+Hyd(Acr清除剂)干预组,分别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Western blotting以及ELISA检测技术等评估各组小鼠的认知功能、神经突触蛋白的表达量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等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TBI后小鼠海马区Acr水平显著增高。给予Hyd干预能有效减轻小鼠TBI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升高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Hyd治疗明显改善海马区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能量代谢,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结论Hyd治疗可促进TBI后海马区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恢复,减轻海马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损伤,从而改善TBI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 梁明
    • 摘要: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经常会闻到一股味道;或者在老人久居的房间里,也会闻到这种味道,这就是"老人味"。那么,"老人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轻这个困扰?岁月留下的痕迹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对这个问题。外国皮肤科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2—丙烯醛的物质,这种物质会散发出一种类似泥和草腥味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也就是说,就算老人很干净,天天洗澡,这个味道也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往往从40岁以后,人们身上这种物质的产生就开始变多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