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毒代动力学

毒代动力学

毒代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94013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2016年)学术交流大会、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等;毒代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722位作者贡献,包括靳洪涛、李慧、李晋等。

毒代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4013 占比:99.90%

总计:194216篇

毒代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毒代动力学

-研究学者

  • 靳洪涛
  • 李慧
  • 李晋
  • 王爱平
  • 乔红群
  • 孙祖越
  • 丁国华
  • 刘莎
  • 徐玲玲
  • 戚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佳婷; 张瑛; 张文鹏; 郭磊; 徐斌; 谢剑炜
    • 摘要: 目的建立SD大鼠血浆中蓖麻碱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用于大鼠ig染毒蓖麻籽后毒代动力学研究及开展临床样本检测。方法采用SynergiPolar-PR 100Å色谱柱(100 mm×2 mm,2.5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5 min,流速0.3 mL·min-1;甲醇-乙腈(3∶1,V/V)混合溶剂蛋白沉淀法提取蓖麻碱;东莨菪碱为内标。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蓖麻碱0.3,1.0和3.0 mg·kg-1组,用已测定蓖麻碱含量的蓖麻籽匀浆液进行ig染毒,检测大鼠血浆中蓖麻碱的浓度并拟合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尝试用该法对蓖麻籽中毒临床血浆和尿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该法的线性范围为1~1000μg·L^(-1),检测限为0.5μg·L^(-1),选择性、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残留效应等均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各组大鼠的蓖麻碱达峰浓度(C_(max))和AUC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染毒0.7~0.8 h达C_(max),之后快速下降,T1/2为2.2~2.5 h。临床中毒后4和14 h,血浆样品中蓖麻碱的浓度分别为25.5和22.2μg·L^(-1),14 h尿样中的浓度为92.2μg·L^(-1)。结论该法可用于SD大鼠血浆中蓖麻碱的快速、灵敏、准确测定;以蓖麻碱作为蓖麻籽中毒诊断的标志物可应用于临床中毒血、尿样本的检测。
    • 陈双双; 耿柠波; 曹蓉; 高媛; 张海军; 陈吉平
    • 摘要: 氯化石蜡(chlorinated paraffins,CPs)是一类氯代烷烃混合物,其在不同环境基质甚至人体中被普遍检出,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危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CPs毒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阐述了CPs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经生物转化的代谢降解途径。重点阐明了CPs在水生、两栖和爬行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潜能,在两栖、爬行、哺乳和鸟类动物中的母体转移过程,以及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产物。最后提出了3个亟需探究的方向:开展系统的短链氯化石蜡替代品安全性评价,基于先进的分析技术全面探究CPs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开展低剂量CPs暴露的母婴转移途径和健康风险评估,以期为CPs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郑圆; 刘俊瑾; 许丁; 邵云云; 张晓; 常壮鹏; 侯锐钢; 贾晋生
    •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对大鼠体内阿德福韦毒代动力学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降低阿德福韦肾蓄积的分子机制.方法 ①毒代动力学实验: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阿德福韦组(阿德福韦酯30 mg·kg-1)和黄芪甲苷干预组(阿德福韦酯30 mg·kg-1+黄芪甲苷30 mg·kg-1),每组6只,于ig给药后0,1,1.5,2,3,4,6,8,12和24 h经大鼠眼眶静脉丛取血,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血浆阿德福韦浓度,进行方法学验证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②肾转运实验: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阿德福韦组和黄芪甲苷干预组,每组6只,盐水对照组和阿德福韦组ig给予生理盐水,黄芪甲苷组ig给予黄芪甲苷(30 mg·kg-1),连续35 d,第8天时,除生理盐水对照组ig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ig给予阿德福韦酯30 mg·kg-1,连续28 d,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肾组织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和多药耐药转运体(Mrp)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 毒代动力学实验:建立了测定大鼠体内阿德福韦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且准确性好.与阿德福韦组相比,黄芪甲苷干预组大鼠血浆中阿德福韦药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显著降低(P<0.01),表观分布容积(Vd)和血浆清除率(Cl)显著增加(P<0.01).② 肾转运实验:黄芪甲苷可显著降低肾中阿德福韦的浓度(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阿德福韦组大鼠肾组织中Oat1和O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黄芪甲苷干预后,与阿德福韦组相比,大鼠肾组织中O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Mrp4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黄芪甲苷可改变阿德福韦的毒代动力学参数,降低阿德福韦的肾蓄积,作用机制可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Oat3和Mrp4 mRNA表达有关.
    • 李超; 吴磊; 张艳淑
    • 摘要: 目的 探讨紫茎泽兰羟基泽兰酮(Euptox A)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 将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静脉给予Euptox A 25、50和100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另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静脉给予Euptox A 50mg·kg-1后,分别于10、60和120min后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胃、肠、睾丸、肌肉和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Euptox A的含量.运用DAS 2.0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大鼠静脉给予Euptox A 25、50和100mg·kg-1后,体内毒代动力学符合线性毒代动力学特点,半衰期分别为(27.4±6.7)、(21.6±5.4)、(18.3±5.8)min;最大血药浓度分别为(2.57±0.60)、(5.83±0.94)、(10.72±2.08)mg·L-1;AUC分别为(2039.4±835.3)、(4277.2±1194.6)、(7842.7±1077.8)mg·min-1·L-1.大鼠静脉给予Euptox A 50mg·kg-1后10min,各组织含量达到最高,60min后明显下降,在体内各组织分布广泛,其中血液、肝脏和心脏中分布较高.结论 大鼠静脉给予Euptox A后代谢符合线性毒代动力学特点,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且快速消除.
    • 王芳; 徐玲玲; 刘爱明; 逯海燕; 刘小雨; 陈凯
    •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磺酸钠浓度的LC-MS/MS方法,并用于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低[10 mg/(kg·d)-1]、中[20 mg/(kg·d)-1]、高[40 mg/(kg·d)-1]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静脉推注给药,一日1次,连续28天.分别于D1、D28的给药前及给药后0.083,0.25,0.5,1,2,4,8,12 h采集血样;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采用Agilent1260-6430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测定浓度,离子化方式为电喷雾-负离子,监测方式为MRM,监测离子:丹参酮IIA磺酸钠:m/z 373.07→357,色谱柱:Inertsil ODS-SP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结果 丹参酮IIA磺酸钠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100~10000 ng/ml(r=0.9932),定量限为100 ng/ml,批内和批间准确度与精密度良好,准确度93.3% ~105.6%,精密度RSD≤9.3%,专属性良好.注射用丹参酮IIA磺酸钠连续28天给药后在大鼠体内未见性别差异及明显药物蓄积现象.结论 该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快速,适用于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磺酸钠的含量测定及毒代动力学研究.
    • 牛海军; 李晓亮; 李光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牡荆素(vitexin)在Beagle犬血液的毒代动力学规律及组织分布.方法 Beagle犬静脉滴注8、20和50 mg·kg-剂量的牡荆素,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HPLC测定其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 Beagle犬静脉滴注“注射用牡荆素”8、20和50 mg·kg-1剂量,在给药d1、d22、d44和d83血药浓度检测显示牡荆素在Beagle犬体内均呈线性方式代谢.其中在50mg·kg-1剂量下,牡荆素在Beagle犬体内先有显著性蓄积,后蓄积现象消失,且暴露量随给药时间延长而有所减小;在8、20mg·kg-1剂量下,牡荆素在Beagle犬体内无蓄积现象,且暴露量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减小.结论 在8、20 mg·kg-1剂量下,Beagle犬静脉滴注“注射用牡荆素”,犬体内无蓄积现象.
    • 孟娜; 孙艺青; 董艳玲; 姚冬奇; 高恒波; 苑霖; 吕宝谱; 田英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8、12、18、24、30、36、42、48、60、72、96、120h和每次HP前后的血浆,及入院即刻、入院后0~2 h、2~4 h、4~8 h、8~12 h、12~18 h、18~24 h、24~30 h、30~36 h、36~42 h、42~48 h、48~60 h、60~72 h、72~96 h、96~120 h患者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中DQ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本研究纳入8例急性DQ中毒患者,由于服药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后血浆DQ浓度均未出现上升期,而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早期下降较快,呈对数形式,从口服DQ后可持续24~48 h,之后下降速度较慢.经HP治疗后,患者血浆毒物浓度明显下降,HP治疗前中毒患者血浆DQ浓度为40.0(22.5,219.5) ng/mL,HP治疗后患者血浆DQ浓度为27.40(9.45,101.95) ng/mL,下降(42.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8,P=0.001),但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浓度反弹上升.尿中DQ的排泄不以恒速进行,早期尿中DQ排泄速度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口服DQ后48~72 h基本排泄完全.结论 DQ在体内可被快速消除,其中尿液是DQ主要排泄途径,口服DQ后48 h内排泄速度较高.HP可明显降低血浆DQ浓度,且早期HP的清除率较高,但在HP后短时间内血浆DQ浓度出现反弹上升,提示DQ在体内存在明显的再分布现象.
    • 郑拓康; 孙艺青; 高恒波; 苑霖; 肖浩; 陈青松; 田英平
    • 摘要: 目的 观察敌草快(diquat, DQ)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特点.方法 取42只Wistar雄性大鼠,通过一次性灌胃染毒给予大鼠DQ 115.5 mg/kg(每100mg体质量给予DQ溶液体积1mL),其中24只大鼠用于毒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每只在4个时间点采血,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5 min、10 min、25 min、40 min、1h、2.5 h、5h、8h、10 h、11h、12 h、13h、16h、24 h、34 h于眼眶内取血1mL;18只Wistar大鼠用于组织分布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于吸收相(25 min)、平衡相(1 h)和消除相(1 d)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留取组织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血浆及组织中DQ浓度进行测定.采用DAS 3.2.8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毒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毒代动力学参数,并观察DQ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特点.结果 毒代动力学研究发现,DQ达到血浆峰浓度的时间(time to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Tmax)为(0.9±0.3)h,血浆峰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Cmax)为(5 287.5±2 189.5) ng/mL.DQ在大鼠血液中的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为(19.3±4.3)h,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为(4.9±0.7)h,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z/F)为(242.0±15.7) L/kg,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为(13 024.5±3 305.7) mg/(h·L).组织分布研究发现,DQ在大鼠体内分布广,几乎分布到各个器官,其中主要分布于小肠、胃和肾脏,而骨骼肌、脾脏和脑组织次之,心脏、肺脏、肝脏中仅有少量分布,且DQ在肺组织中无蓄积现象.结论 DQ在体内吸收较快,给药后约1h血浆浓度达峰值;DQ在体内分布广,几乎分布到各个器官,其中主要分布于小肠、胃和肾脏,而骨骼肌、脾脏和脑组织次之,心脏、肺脏、肝脏中仅有少量分布,且DQ在肺组织中无蓄积现象.
    • 李欣; 冯群; 赵涛; 肖敏; 荆凡波; 周长凯; 姚景春
    • 摘要: 目的:评价通关散对大鼠的长期毒性反应及毒代动力学,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28 d给大鼠灌胃和鼻腔给予不同剂量的通关散,观察其给药期和恢复期大鼠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变化,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观察主要脏器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称取心、肝、脾、肾等脏器,计算脏脑系数.首次和末次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对各组大鼠静脉取血,用LC-MS/MS法测定血浆内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含量,DAS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连续28 d给予0.125~1.25 g·kg-1通关散(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1.8~18倍),进行毒性的比较研究,发现鼻腔和灌胃给药大鼠状态正常,体重、摄食量正常,尿液学、血液学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外观正常,主要脏器的脏脑系数在正常范围内,眼科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鼻腔给药1 h后血药浓度均低于定量下限0.5 ng·mL-1,灌胃给药时的药物体内暴露量与剂量呈正相关,但不同给药方式下,大鼠血浆内均未显示有药物蓄积现象.结论:通关散鼻腔给药和灌胃给药28 d,均未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和药物蓄积,可为临床安全剂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