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固两相流

气固两相流

气固两相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8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3篇、会议论文369篇、专利文献569691篇;相关期刊451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流体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等; 相关会议143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多相流学术会议等;气固两相流的相关文献由3498位作者贡献,包括岑可法、樊建人、陆慧林等。

气固两相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3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36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69691 占比:99.74%

总计:571193篇

气固两相流—发文趋势图

气固两相流

-研究学者

  • 岑可法
  • 樊建人
  • 陆慧林
  • 王式民
  • 时铭显
  • 祁海鹰
  • 许传龙
  • 杨道业
  • 由长福
  • 郑楚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宇; 刘荣堂; 刘明; 严俊杰
    • 摘要: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空间组合弯头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磨损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气流速度、颗粒直径、颗粒浓度和弯头间连接长度对壁面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组合弯头壁面磨损最严重位置在第1个弯头外侧,磨损严重区域自中心向周围过渡;气流发生空间转向,固体颗粒由于惯性会撞击在第2个弯头的侧壁面,导致第2个弯头壁面磨损率呈不对称分布,靠近管道入口的一侧,壁面磨损较小;空间组合弯头最大磨损率随气流速度的增大呈指数提高,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颗粒斯托克斯数St的增大,第1个弯头的最大磨损率先提高后变化趋于平缓,第2个弯头的最大磨损率先提高后降低。
    • 丁新启; 张瑞新; 陈再明; 邓有燃; 王璟川; 孙健东
    • 摘要: 伴随环保意识在社会各行业的普及,露天矿山粉尘污染问题进入大众视野。穿孔环节作为露天矿山生产的首要环节,粉尘污染问题较严重。为了改善穿孔环节粉尘超标现状,以安家岭露天矿岩石穿孔作业环节为研究背景,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拟Fluent软件,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运用欧拉-拉格朗日研究方法和DPM模型对牙轮钻机粉尘运移规律进行模拟;现场实验时,在钻机下风向呼吸带平面高度设置粉尘浓度监测点,与仿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牙轮钻机开始作业后,沿采场下风向距离和高度增加设置的各监测面粉尘质量浓度随时间首先快速升到一个最大值,之后稳定在一定浓度区间内上下浮动;粉尘质量浓度沿下风向随距离增加呈现先急剧上升到最大值,接着快速下降,最后缓慢下降的规律。最后,依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减小穿孔环节粉尘扩散范围的建议。
    • 陈绍杰; 祁银鸽; 李改革
    • 摘要: 为改善煤矿掘进工作面产尘量高、煤尘浓度大、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基于Fluent数值仿真软件,建立掘进巷道几何模型,并选用标准k-epsilon湍流模型以及离散相模型(DPM),对压入式通风掘进巷道在不同风筒出风口风速及风筒位置下的空气流场和粉尘悬浮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风流速度主要集中于压风筒下侧及其对角处,并在x=3 m处逐渐形成涡流区域;粉尘悬浮时间减短,巷帮及巷道顶底板捕捉粉尘量增大,巷道出口排尘速率及排尘量增大;随着风筒与工作面距离增大,粉尘扩散严重,悬浮时间增长,轨迹紊乱程度增加,巷道出口排尘量减小,影响了通风除尘效率。
    • 何鹏; 梁裕如; 艾昕宇; 胡耀强; 张成斌; 张铎
    • 摘要: 为了探究结构参数对偏心异径管的冲蚀影响规律,采用均匀设计结合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入口管径、管径比、过渡段倾角与偏心异径管最大冲蚀速率的关系,并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对经验公式进行拟合。依据单因素数值计算对拟合公式进行检验,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最大冲蚀速率的影响,并利用经验公式绘制二维等高线云图,分析了结构参数间的交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最大冲蚀速率与入口管径呈负相关,与管径比呈负相关,与过渡段倾角呈正相关,且冲蚀区域主要集中在过渡段管壁处,最大冲蚀速率出现在变径段入口附近区域,结构参数对最大冲蚀速率存在协同作用影响。
    • 魏轲; 宋德双; 冯鑫; 黄芷薇
    • 摘要: 针对常规直角弯头容易产生冲蚀失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带有缓冲腔的新型直角弯头。运用Fluent软件对比分析常规直角弯头和新型直角弯头两种弯头的内部流场和冲蚀情况,结果显示新型直角弯头相较于常规直角弯头具有更好的耐冲蚀性能。在相同工况下,新型直角弯头冲蚀区域面积大大减少,同时降低了最大冲蚀率。新型直角弯头的结构便于在冲蚀较严重的倒角处喷涂耐磨涂层,提高圆角处的耐冲蚀性能,从而进一步延长弯头整体的使用寿命。
    • 陈理
    • 摘要: 重力风选是机制砂干法制砂的关键技术,为解决机制砂风选精度低、成品砂级配水平不高的问题,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借助基于CPFD方法的Barracuda VR软件,模拟了风选设备中风速变化下机制砂的风选过程,分析了风速变化对气流场、颗粒运动与风选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物理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入风口风速改变对0~0.6 mm细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粒径1.18~4.75 mm粗砂受风速的影响较小;当v=16 m/s时,有较好的机制砂气流分级效果,该风选设备对于机制砂气流分级效果仍有待优化。
    • 蔡玉节; 孙永升; 高鹏; 张琦; 唐志东
    • 摘要: 为探明悬浮磁化焙烧主炉内气相温度场分布、颗粒流动特性以及颗粒升温速率等信息,基于CFD理论,对悬浮磁化焙烧主炉内稀相气固流动以及传热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文中气相计算采用欧拉方法,固相计算采用Discrete Phase Model(DPM),并考虑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悬浮磁化焙烧主炉温度在径向呈现炉心温度高、近壁温度低的分布特征,在轴向逐渐趋于均匀。矿石颗粒进入主炉后,在气流的拖曳作用下迅速上升,1.0 s时颗粒可到达主炉顶部,1.2 s时颗粒在顶部弯管处出现逃逸现象;颗粒进入主炉后,自身温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由于颗粒相和气相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在主炉上部低温区域,颗粒温度有所降低。颗粒在主炉内停留时间呈现“早出峰、长拖尾”的分布特征,其中95%以上的颗粒在1.2~3.6 s内完成逃逸。
    • 刘丹丹; 黄鹏升; 李德文; 代英鹏; 单驰
    • 摘要: 为研究满足BMRC曲线的呼吸尘采样器,提高呼吸尘采样的准确性,基于虚拟冲击原理,针对隔离主流和弱流通道壁面的形状,提出1种基于虚拟冲击原理的呼吸尘采样器的改进结构,并对不同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利用Ansys Fluent气-固2相流模拟采样器中的流场,对呼吸性粉尘颗粒在流场内的运动轨迹进行跟踪,对仿真得到的呼吸尘分离效能与BMRC曲线的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采样器原型和主弱流壁面形状为“凹型”,虚拟冲击式呼吸尘采样器主弱流壁面形状为“凸型”时对呼吸尘采样的效果更好,同时分离效能与BMRC曲线的标准差为δ=2.65%,满足偏差小于等于5%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呼吸尘采样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李勇; 张凯; 史纪飞; 闫涛; 王亮
    • 摘要: 针对掘进面粉尘污染问题,结合气固两相流理论,以葫芦素煤矿为研究对象,运用CFD仿真软件建立压入式通风模型,对其风筒布置高度以及压入风筒距掘进面距离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不同风筒布置下的除尘效果,得出了不同情况下风速在巷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粉尘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当风筒布置高度为2.5m,压入风筒出风口距离掘进面8 m时,巷道内的粉尘排出速度较快,达到最优的除尘布置,通风排尘效果最为理想。
    • 何庆中; 赖镜安; 王佳; 廖伯权; 彭涛
    • 摘要: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离散单元法理论,利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考虑了气相对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对滚筒冷渣机六棱形冷渣管料床中灰渣颗粒轴向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灰渣颗粒在填充度25%,颗粒滚落状态下的动态休止角为29°,安装倾斜角3°工况下,轴向扩散运动随滚筒转速(5~10 r/min)、颗粒粒径(1.5~3.5 mm)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粒径一定时,轴向扩散系数随着滚筒转速的增大而增大,相比5 r/min转速,10 r/min转速下颗粒轴向扩散系数增大了23.6%;当滚筒转速一定时,轴向扩散系数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粒径从1.5 mm增加到3 mm及3.5 mm时,轴向扩散系数分别增大了2倍和6.06倍。轴向扩散系数越大,颗粒轴向运动就越剧烈,滚筒出力越强,炉渣处理效率越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