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利用率

氮利用率

氮利用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5222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花生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氮利用率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海洲、李胜利、桑丹等。

氮利用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2220 占比:99.97%

总计:352312篇

氮利用率—发文趋势图

氮利用率

-研究学者

  • 孙海洲
  • 李胜利
  • 桑丹
  • 樊艳华
  • 张春华
  • 张翔
  • 于俊平
  • 从夕汉
  • 付敏
  • 任晓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露曦; 任琛琛; 张秀明; 谷保静
    • 摘要: 畜禽氮(N)排放是全球人为氮排放的主要来源,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对畜禽氮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全球166个国家畜禽的氮排放强度和氮利用率(NUE)明确畜禽氮排放特征,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究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畜禽各阶段(包括饲料种植和畜禽养殖两个阶段)氮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前全球全链条畜禽的总氮(活性氮,包括N_(2)O、NH_(3)、NO_(3)^(-)和NO_(x)四种氮素形式)排放量为98 Tg,总NUE(包括饲料种植和畜禽养殖两阶段的全链条NUE)为7%,其中用于饲料种植的氮排放占78%。畜禽种类和养殖方式对氮排放强度(以畜禽蛋白质质量计)影响很大,散养鸡氮排放强度最高(1.9 kg·kg^(-1)),山羊和绵羊的氮排放强度最低(0.6 kg·kg^(-1)),反刍动物主要以草和秸秆为食,饲料种植阶段氮排放较低。全球鸡的总NUE最高(9%),奶牛和奶水牛的总NUE最低(5%),单胃动物的饲料转化率较高,因而总NUE高。畜禽氮排放与人均GDP、城市化率和降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饲料生产阶段的氮排放强度,但降低了畜禽养殖阶段的氮排放强度并推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目前饲料生产阶段的氮排放未与经济发展脱钩,未来通过优化畜禽饲料管理推动氮减排至关重要。
    • 杨征烽; 陈媛婧; 杨海明; 韩厚明; 宿国强; 朱沛霁; 王志跃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来源及水平蛋白质对仔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氮代谢的影响。采取2×3两因素析因设计,将1日龄江南白鹅公雏50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分别饲喂不同来源(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和水平(14.5%、18.5%和22.5%)蛋白质的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1)饲粮不同来源蛋白质对鹅30日龄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不同水平蛋白质对鹅30日龄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鹅血清中尿素氮和尿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3)动物性蛋白质组鹅食入氮和排泄氮显著低于植物性蛋白质组(P<0.05),氮利用率显著高于植物性蛋白质组(P<0.05);鹅摄入氮和留存氮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18.5%和22.5%蛋白质水平组鹅氮利用率显著高于14.5%蛋白质水平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鹅30日龄体重、留存氮和氮利用率有显著影响,而其不同来源对鹅30日龄体重无显著影响,仅对留存氮和氮利用率有显著影响,动物性蛋白质优于植物性蛋白质;不同来源及水平蛋白质对鹅氮利用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18.5%动物性蛋白质组鹅30日龄体重和氮利用率效果最好。结果提示,仔鹅采食适量动物性蛋白质,可增加氮沉积量,提高氮利用率
    • 吕毅; 李茜茜; 王鑫鑫; 马文锋; 武晓红; 赵芙蓉
    • 摘要: 试验旨在探讨蛋白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氮代谢以及粪便氨气释放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蛋白酶添加水平,为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并减少氮的排放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1日龄AA肉仔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蛋白酶),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8、12 U/g蛋白酶,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蛋白酶对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1~21、22~42、1~42 d,8 U/g组和12 U/g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12 U/g组耗料增重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蛋白酶对摄入氮无显著影响;8 U/g组在1~21 d排出氮低于对照组(P<0.05),12 U/g组在22~42 d排出氮低于对照组(P<0.05);12 U/g组各时期的氮利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1 d时,12U/g组血液总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粪便氨气释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蛋白酶添加水平为12 U/g有利于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氮利用率,并且降低粪便氨气的释放。
    • 潘亚杰; 朱晓辉; 常会庆; 李长青; 朱鸿雁; 张超
    • 摘要: 合理比例的有机肥氮替代化学氮肥氮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明确有机肥氮替代化学氮肥氮的合理比例对菠菜生长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菠菜为供试蔬菜,秸秆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J1(有机肥氮替代化学氮肥氮的10%),J2(有机肥氮替代化学氮肥氮的25%),J3(有机肥氮替代化学氮肥氮的50%),J4(有机肥氮替代化学氮肥氮的100%),CK(只施化学氮肥对照)和CK0(不施化学氮肥和有机肥对照),结果表明:与施化学氮肥相比,(1)在低比例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条件下,菠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全氮含量有所提高,100%替代条件下则会显著降低;(2)土壤养分方面,土壤全氮含量在50%和100%替代比例下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则在25%和50%替代比例下显著提高;(3)氮素利用率方面,10%替代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当有机肥氮替代比例达到100%时,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则会显著降低。因此,在菠菜种植过程中,利用秸秆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的10%~25%是维持和提高其产量及氮利用效率的合理比例。
    • 洪曙光
    • 摘要: 通过研究小麦最佳氮肥用量,进一步修正小麦氮肥参数,科学评价在我区生态区域小麦高产氮肥优化施肥技术,为科学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氮肥盲目投入、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决策依据,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 付莉; 王贵云; 杜连柱; 杨柳; 张克强; 杜会英
    • 摘要: 为降低丹江口水源涵养区养殖业面源污染,高效合理将猪场废水还田利用,促进库区种养结合下绿色发展.本研究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连续4茬进行猪场废水施用设施白菜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优化施肥处理和猪场废水替代化肥(废水氮量分别为281、374和561 kg/hm2)5个处理,研究猪场废水施用对设施白菜产量、氮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盈余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化施肥,猪场废水施用后白菜产量显著增加,废水施用处理平均增产率达13.73%~39.45%.在4茬白菜种植中,猪场废水氮等量替代化肥氮处理(每茬白菜废水氮施用量281 kg/hm2)的氮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平均为27.68%,而高量废水氮施入处理(每茬白菜废水氮施用量561 kg/hm2),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盈余.研究表明,综合白菜产量、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盈余,每茬白菜废水氮施用量为281 kg/hm2是较合理的处理,能够提高白菜氮表观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盈余,降低硝酸盐淋失的风险.
    • 张立媛; 琦明玉; 李志光; 张杰; 陈琪; 李红光; 赵敏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栽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赤峰主栽谷子品种在低氮胁迫下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赤谷6号、赤谷8号、赤谷9号低氮胁迫下根长较施氮处理显著增长;赤谷5号、赤谷6号、赤谷9号耐低氮胁迫能力较强;赤谷10号氮利用率最为稳定;赤谷5号、赤谷6号耐低氮指数大.赤谷5号在农艺性状和氮累积量及耐低氮指数均表现出较好的耐低氮胁迫能力.大田栽培试验表明:赤谷6号和赤谷8号耐低氮胁迫能力较强.谷子出苗至抽穗期受低氮胁迫的影响较抽穗至成熟期更为敏感.谷子全生育期中,低氮胁迫对拔节期株高的影响较大;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对低氮胁迫影响较大.穗部相关农艺性状较其他农艺性状而言较易受到低氮胁迫影响.穗部性状中,穗长相对于其他性状对低氮胁迫影响较为迟钝,其他性状较为敏感;对低氮胁迫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谷子耐低氮能力评价指标.综合盆栽试验与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赤谷5号、赤谷6号、赤谷8号这3个品种耐低氮能力强,适于在赤峰地区相对贫瘠的土壤种植.
    • 徐仲阳; 王亚艺; 张洋; 李松龄; 王信; 马玲春; 高旭升
    • 摘要: 本研究以春小麦青春38为试验材料,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低位山旱地分别设置了不施氮肥,农户常规施肥,化肥优化施用,有机肥氮50%替代、有机肥氮30%替代及有机肥氮10%替代等6个施肥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栽培条件下化肥有机替代对小麦产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0%和30%有机替代处理表现出增产稳产趋势.
    • 冯蕾; 李国栋; 王中华; 胡志勇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补饲过瘤胃蛋氨酸(RPMet)、过瘤胃亮氨酸(RPLeu)、过瘤胃异亮氨酸(RPIle)对7月龄后备牛生长性能、消化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氮平衡的影响.选择平均日龄为(211.5±1.5)d、初始体重为(219.6±5.8)kg的40头健康荷斯坦后备母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8头.高蛋白日粮为正对照组(HP组),日粮粗蛋白质含量14.6%;低蛋白日粮为负对照组(LP组),日粮粗蛋白质含量11.6%;低蛋白日粮+RPMet(LP+M)组;低蛋白日粮+RPIle和RPLeu(LP+IL)组;低蛋白日粮+RPMet、RPIle和RPLeu(LP+MIL)组.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HP组的平均日增重高于LP、LP+M组(0.05≤P<0.1);HP组的血清尿素含量高于LP组(P<0.01);各组间的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有差异趋势(0.05≤P<0.1);HP组的摄入氮高于其余组(P<0.01),LP+IL组的摄入氮最低(P<0.01);LP组尿氮低于HP组(P<0.01).综上,在日粮中以过瘤胃保护形式添加Met、Leu、Ile,适当降低日粮蛋白水平不影响后备牛生长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粮氮转化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