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下爆炸

水下爆炸

水下爆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0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水路运输、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7篇、会议论文143篇、专利文献44804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爆破、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188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爆炸合成纳米金刚石和岩石安全破碎关键科学与技术等;水下爆炸的相关文献由2013位作者贡献,包括姚熊亮、张阿漫、朱锡等。

水下爆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7 占比:2.23%

会议论文>

论文:143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44804 占比:97.46%

总计:45974篇

水下爆炸—发文趋势图

水下爆炸

-研究学者

  • 姚熊亮
  • 张阿漫
  • 朱锡
  • 刘建湖
  • 张振华
  • 李海涛
  • 金辉
  • 汪玉
  • 牟金磊
  • 贾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罗刚; 张玉龙; 任毅; 郭正儒; 潘少康
    • 摘要: 为了研究水下爆炸-移动作用下悬浮隧道管体的变形规律,基于Cole冲击波半经验公式和Vernon气泡运动方程将水下爆炸过程简化为冲击波和气泡脉动作用两个阶段,将公路I级荷载简化为移动荷载序列,通过D′Alembert原理建立了一个考虑水下爆炸荷载、移动荷载以及流体作用的悬浮隧道动力学模型,采用四阶Rungek-Kutta法求解运动微分方程组,利用已有的数据和公式对模型进行验证,最终讨论爆炸荷载、移动荷载对隧道管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因子?能够极大促进悬浮隧道最大位移的增加;在仅爆炸荷载作用下与?=0.1相比,冲击因子增大2倍和4倍,隧道最大位移分别增大了4倍和10倍;气泡荷载频率随炸药量的增大成指数增大,随爆点水深的增大气泡荷载频率成反比例下降;不同炸药量和水深情况下,气泡荷载频率均小于3 Hz,与隧道低阶频率相近容易导致共振。在水下爆炸和移动荷载作用下,悬浮隧道的最大位移受到移动荷载位置和速度的综合影响,其中车辆以最快速度行驶至跨中时发生爆炸危害性较大。
    • 吴星亮; 王旭; 徐飞扬; 马腾; 董卓超; 徐森; 刘大斌
    • 摘要: 为了研究RDX基聚黑铝炸药(JHL-X)的能量输出特性及其评估方法,通过绝热式量热仪、水下爆炸系统、空爆系统分别测试了JHL-X的爆热、水下爆炸能量、地面超压。结果表明:JHL-X在真空中的爆热值与在N_(2)中的爆热值基本一致,约为1.75倍TNT当量;在空气中的爆热值为8045.724 J/g,为1.93倍TNT当量,比真空和N_(2)中高10%。JHL-X水下爆炸中的冲击波能、气泡能分别为0.935、4.614 kJ/g,总能量为1.83倍TNT当量。空爆时,根据通过地面超压得出的TNT和JHL-X超压公式,得到1.5、2.0、2.5 m处的JHL-X的TNT当量分别为2.14、1.70、1.75,均值为1.86。采用水下爆炸和真空爆热法时,因外界环境不供氧,致使两种实验方法评估出的JHL-X炸药能量一致;而采用空爆和空气爆热法时,因外部环境供氧,致使含铝炸药中Al的反应增加,总能量提高,两种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相近。因此,在评估炸药能量水平时,需考虑炸药配方设计和实际用途,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 李雪交; 吴勇; 王琦; 高玉刚; 汪泉; 王奕鑫; 马宏昊
    • 摘要: 将内部含有烷烃的含能微球引入乳化基质,得到一种新型乳化炸药。采用水下爆炸实验探究微球质量分数对乳化炸药水下爆炸性能的影响,得到含能微球质量分数为0.2%~7%的乳化炸药水下爆炸冲击波压力-时程曲线。依据压力结果,通过公式计算和分析得到炸药的水下冲击波峰值压力、比气泡能、比冲击波能以及比爆炸能等水下爆炸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含能微球质量分数0.2%的乳化炸药的峰值压力最大,并且随着微球质量分数增大而下降;乳化炸药的比气泡能随着含能微球质量分数的增大先上升再下降,微球质量分数为4%的比气泡能最大;乳化炸药的爆速、比冲击波能以及比爆炸能均随着含能微球质量分数的增大而下降。
    • 马腾; 王金相; 刘亮涛; 黄瑞源; 唐奎; 林尚剑; 顾阳晨
    • 摘要: 为分析药柱形状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演化的影响。针对圆柱形装药中心起爆问题,在理论上建立了炸药与水交界面上初始冲击波压力及其传播方向的二维计算方法,借助于AUTODYN有限元计算程序开展了长径比1∶2~10∶1的圆柱形TNT在无限水域爆炸的数值模拟,并开展了长径比为1∶1和2.6∶1的圆柱形TNT的水下爆炸试验;对比理论、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分析了柱形装药水下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规律,重点分析了药柱长径比对不同爆距处冲击波压力分布及传播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形装药水下爆炸后,冲击波波阵面逐渐从柱形趋向椭球型再趋向球型,当冲击波传播至10倍无量纲爆距时高压区的转移结束;当长径比大于1∶1时,炸药轴向(端面)的冲击波压力衰减速率大于径向(圆柱面)的衰减速率,冲击波峰值压力随着方向角的增大而单调增长;在1∶1~5∶1的长径比和20倍无量纲爆距范围内,增大药柱长径比可定向增强炸药径向的冲击波压力,药柱的形状对冲击波压力分布影响随着爆距增大而减小。
    • 张海涛; 刘磊; 王远
    • 摘要: 为了研究深水压力下乳化炸药的气泡脉动规律,通过可调节深水压力大小的水下爆炸测试系统,研究乳化炸药在3、5、7 g和0.0、0.1、0.3、05、0.7 MPa下的气泡脉动周期变化规律。首先利用测试系统开展8号雷管的气泡脉动规律研究,对比得出实验测量值与经典公式计算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5%和1.106%,证明了研制的系统可用于测试深水压力下雷管(炸药)脉动气泡周期。对比深水压力下乳化炸药气泡脉动周期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得出误差方差最大为20.16,最小为11.276,表明经典理论公式并不适用于计算乳化炸药的气泡脉动周期。对乳化炸药在不同爆炸深度下的气泡脉动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气泡脉动周期T和药量m与压力p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计算与实测值的误差,5 g与7 g药量下平均误差分别为0.71%和-0.51%。
    • 张军; 汪泉; 汤有富; 李志敏; 李瑞
    • 摘要: 为探究空气隔层对水下爆炸能量输出的影响,自行设计了不同尺寸的有机玻璃-空气隔层结构,以雷管作为爆炸源,进行水下爆炸实验,获得了不同测试距离处水下冲击波及气泡脉动参数。结果表明,有机玻璃-空气隔层作用下,0.3 m处冲击波峰值压力衰减49.57%~75.93%,0.5 m处衰减59.36%~75.09%,且随着空气隔层尺寸的增大,衰减效果逐渐增强;水下爆炸冲量明显降低,0.3 m处衰减64.48%~82.99%,0.5 m处衰减50.75%~73.68%;第1次气泡脉动压力于冲击波峰值压力的占比明显下降,0.3 m处由20%~32.9%降为3.9%~6.5%,0.5 m处由15.2%~28%降为6.4%~7.7%。此外,随着空气隔层尺寸增大,气泡脉动周期增加,比冲击波能占总能量比重明显减小,0.3 m处由40.98%~37.85%降为13.89%~1.64%,0.5 m处由37.46%~26.37%降为13.33%~2.55%;比气泡能衰减效果减弱,空气隔层尺寸为Φ40 mm,Φ80 mm时,比气泡能衰减11.6%~17.9%,空气隔层尺寸为Φ120 mm,Φ160 mm时,比气泡能增长10.9%~41.4%。实验结果对于水下爆破危害防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尹国福; 陈建华; 任西; 任炜; 李蛟; 纪向飞
    • 摘要: 针对水下特种作战对高安全、小型化、高效杀伤反蛙人榴弹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全电子安全爆炸箔直列式引战集成系统。建立了GUHL-1为主装药战斗部水下中心与端面起爆模型,仿真计算了水下爆炸威力场分布。结果表明:两种起爆方式所产生的冲击波强度在装药正负轴向、径向、斜向基本相同,不同角度冲击波超压随传播距离均呈衰减趋势;冲击波超压在装药正负轴向强度最低,斜向45°与135°方向明显加强,距离爆炸中心12m处各方向冲击波超压峰值最小为1.77MPa,最高为2.04MPa。此外,采用中心起爆方式进行了战斗部水下静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装药轴向的冲击波超压最小,斜向45°与135°方向最强,杀伤半径12m处各方向实测冲击波超压最小为1.52MPa,最高为1.76MPa,可对距离爆炸中心12m范围内的蛙人造成有效杀伤。
    • 段超伟; 宋浦; 胡宏伟; 杨青; 冯海云
    • 摘要: 水下爆炸气泡载荷是造成舰船结构整体损伤的主要原因,研究水下爆炸气泡动态特性对水中兵器研发和舰船防护等方面至关重要。从水下爆炸气泡脉动的载荷特性出发,综述了气泡动力学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气泡非球状坍缩运动过程、气泡与不同结构表面耦合作用以及自由场中多气泡耦合作用等问题的典型研究成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综合考虑气泡内部因素和水中不同环境因素的气泡运动力学模型;针对非理想炸药水中爆炸气泡运动特性规律开展更系统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加强近边界条件下多气泡耦合过程的研究工作等建议。
    • 文彦博; 胡亮亮; 秦健; 张延泽; 王金相; 刘亮涛; 黄瑞源
    • 摘要: 海上作战时,近场水下爆炸形成的水射流能造成水面舰船结构的严重局部毁伤。为了研究近场爆炸时舰船底部水射流的形成机理及规律,开展了TNT当量2.5 g的炸药在固支方板底部不同爆距下起爆的水下爆炸实验。结果表明,气泡坍塌形成水射流的过程随着爆距的增加由吸附式向非吸附式转化。接着,基于ABAQUS软件采用CEL方法开展了系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爆距在0.821~0.867倍最大气泡半径时,存在吸附式射流向非吸附式射流转化的临界点;固支方板加快了气泡坍塌的进程,炸药与钢板间的距离越小则射流形成的时间越早;射流形成过程中最大速度和射流击中钢板时速度均随着爆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并在临界点附近达到最大值,射流速度最大可达621 m/s,射流击中钢板时速度最大可达269 m/s。最后,给出了射流开始形成时间、射流最大速度、射流最大速度出现时间、射流击中钢板速度和射流击中钢板时间与距离参数的函数关系式。
    • 杜志鹏; 张磊; 谌勇; 华宏星
    • 摘要: 水下爆炸会对水中结构物造成严重威胁.柔性覆盖层或夹层板能够降低水中结构物水下爆炸冲击响应,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覆盖层对冲击波的防护机理,适用于较远距离的水下爆炸情况.近距离水下爆炸除了冲击波外,爆炸气泡溃灭时产生的朝向结构物的高速水射流更为致命.该文针对这种情况,基于量纲原理,推导缩比相似关系,通过缩比模型水下爆炸试验发现了覆盖层表面空化微气泡群对爆炸气泡形成高速水射流过程产生干扰,提出了泡沫覆盖层钢板水下爆炸气泡射流防护机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