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沟穴

水沟穴

水沟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医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483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7年第二次会议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第七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等;水沟穴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爽、李莎莎、杜元灏等。

水沟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0483 占比:99.25%

总计:10562篇

水沟穴—发文趋势图

水沟穴

-研究学者

  • 周爽
  • 李莎莎
  • 杜元灏
  • 樊小农
  • 王舒
  • 钱小路
  • 靳兰洁
  • 严洁
  • 任秀君
  • 刘烜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烜玮; 张小华; 陈嘉敏; 文琼; 庞涛; 肖鹏
    • 摘要: 目的:探讨并研究采用针刺水沟穴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进行治疗对其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近年来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PV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18).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康复治疗及肠内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水沟穴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水平及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的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后30 d及治疗后90 d,观察组患者的NRS200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PVS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康复治疗及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水沟穴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态,降低其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
    • 李蕾; 张潋; 范立红; 周莎白; 赵晶; 欧阳侃
    •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水沟穴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脑血管平滑肌钙样蛋白(Calponin)和钙调结合蛋白(Caldesmon)表达的影响.方法 78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电针组和假手术组各24只.采用腔内线栓法阻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电针组造模后即电针水沟穴20min,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仅同样抓取固定.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0.5、1、3、6h脑血管平滑肌Calponin和Caldesmon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3、6h脑血管平滑肌Calponin表达量下调[(0.68±0.17)比(0.89±0.12)、(0.40±0.17)比(0.89±0.08)、(0.32±0.01)比(0.97±0.06),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3、6h脑血管平滑肌Calponin表达水平上调[(0.73±0.09)比(0.40±0.17)、(0.69±0.03)比(0.32±0.01),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3、6h Caldesmon表达水平下调[(0.70±0.06)比(1.04±0.16)、(0.61±0.24)比(0.82±0.08)、(0.51±0.19)比(0.83±0.04),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1、3、6h Caldesmonn表达水平均上调[(0.80±0.10)比(0.70±0.06)、(0.73±0.06)比(0.61±0.24)、(0.60±0.06)比(0.51±0.19),P均<0.05].结论 电针水沟穴可抑制脑梗死模型大鼠脑血管平滑肌收缩关键蛋白Calponin和Caldesmon表达下调.
    • 陈桂云; 金海鹏; 李相良; 施镇国; 王永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GV26)和百会穴(GV20)加再灌注处理与单纯再灌注处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设立假手术组、MCAo组、再灌注组、电针+再灌注组,每组20只,应用Zausinger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法检测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元凋亡水平.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前行电针水沟穴和百会穴,与单纯再灌注处理对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脑组织损伤的比较.结果:造模后24 h,再灌注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元凋亡水平较MCAo组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电针+再灌注组在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凋亡水平方面较单纯再灌注处理更优(P<0.05).结论:再灌注处理能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损伤,而电针能进一步提高再灌注在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
    • 刘烜玮; 赵娜娜; 肖鹏; 陈嘉敏; 文琼; 王玉龙
    • 摘要: 目的:基于肠道菌群研究水沟穴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营养状态影响的临床疗效,从机制层面初步阐述针刺水沟穴是否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从而调整PVS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PVS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寻找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PVS患者76例,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针刺水沟穴联合肠内营养混悬液(TPF)治疗,对照组给予同样成分TPF治疗.在治疗前后收集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变化;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分析短链脂肪酸(SCFAs)(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的含量.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的第30天、90天对所有受试者行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清营养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水沟穴联合肠内营养治疗PVS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其机制可能为针刺水沟穴疗法可兴奋脑神经元、改善脑血流,从而开窍醒脑,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进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改善PVS患者营养状况.
    • 彭亚婷; 莫燕丽; 陈书俞; 王凡; 刘建浩
    •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水沟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组织星形胶质细胞GFAP、EAAT2表达的影响,基于星形胶质细胞探讨针刺水沟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5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水沟组,每组再分为6 h、24 h、72 h 3个亚组,每亚组5只.水沟组造模(MCAO)成功后电针水沟穴干预,并观察每组6 h、24 h、72 h GFAP、EAAT2 mRNA相对定量表达和GFAP、EAAT2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水沟组GFAP mRN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水沟组GFAP EAAT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当发生急性脑梗死时,针刺水沟穴后GFAP、EAAT2含量呈缓慢增长,考虑为针刺水沟穴后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EAAT2分泌量以达到治疗目的.
    • 韩佳炜; 杨继维; 陈林玲; 杜元灏
    •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水解酶Caspase-3、Caspase-9表达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针刺干预对其影响,探讨针刺"水沟""内关"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每组24只.采用自体非肝素抗凝动脉血二次注入大鼠尾状核制作急性脑出血模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鼠再按出血后6、24、48、72 h分为4个时间点亚组.穴位组用提插捻转泻法刺激双侧"内关",雀啄法强刺激"水沟",两穴留针30 min;非穴组用提插捻转泻法刺激双侧腋中线下5 mm的2个非穴点,雀啄法强刺激尾骨尖左侧旁开3 m m的非穴点.6、24 h组于造模后大鼠清醒即刻干预1次,对应时间点取材;48、72 h组每日干预1次,对应时间点取材.采用神经损伤评分(NSS)法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评分;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血后各时点NSS、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穴位组72 h亚组NSS、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同时点穴位组比较,非穴组72 h亚组NSS、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水沟""内关"能改善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还可能通过降低出血后脑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出血后由Caspase家族介导的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拮抗出血后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元功能.
    • 龙达; 陈玲; 姚宇; 曾明安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水沟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海马CA1区L-Ca2+通道神经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大鼠苏醒后按照Zausinger六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选择1~3分大鼠入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沟穴组、非穴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水沟穴组大鼠在清醒1h后接受电针水沟穴治疗,治疗参数为连续波方波,波宽0.2 ms,电流强度1 mA,频率2 Hz,刺激时间1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d.非穴组大鼠选取水沟穴左侧旁开0.5 cm进行针刺,与水沟穴组实施同等条件的电针干预.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实施同等条件的抓取与固定,不实施任何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随后采用酶急性分离技术获取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细胞,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海马CA1区L-Ca2+通道的电流幅度和平均开放时间常数.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干预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造模大鼠针刺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干预后,水沟穴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而非穴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水沟穴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非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水沟穴组与对照组大鼠L-Ca2+电流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沟穴组与非穴组L-Ca2+电流幅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沟穴组均值小于非穴组;非穴组与对照组大鼠L-Ca2+电流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水沟穴组L-Ca2+通道的平均开放时间常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和非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水沟穴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与电针非穴比较具有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电针水沟穴可能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L-Ca2+通道的电流幅度,减少L-Ca2+通道开放时间,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脑保护作用.
    • 刘永飞; 张莉; 白卫平; 李娟; 张贺铭; 高昌俊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及海马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三组:假手术组(Sham)、对照组(Control)、电针组(EA).大鼠窒息8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EA组于复苏同时在水沟、内关穴插入毫针并予以电针刺激,对照组仅在相同穴位插入毫针.计算大鼠复苏成功率,记录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于复苏后24h及72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存活数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炎性因子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对照组与EA组大鼠复苏后24h、72h NDS降低,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低,两组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存活数量减少,IL-10表达降低、IL-1与IL-6表达升高(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EA组大鼠复苏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复苏后24h、72h NDS评分提高(P<0.05);水迷宫第六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空间探索能力显著增强(P<0.05);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紊乱减轻,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多;海马区炎性因子IL-1、IL-6表达降低,抗炎因子IL-10表达增多(P<0.05).结论:电针能够减轻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有关.
    • 龙达1; 陈玲1; 姚宇1; 曾明安1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水沟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海马CA1区L-Ca^2+通道神经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大鼠苏醒后按照Zausinger六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选择1~3分大鼠入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沟穴组、非穴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水沟穴组大鼠在清醒1h后接受电针水沟穴治疗,治疗参数为连续波方波,波宽0.2ms,电流强度1mA,频率2Hz,刺激时间10min,每日1次,共治疗7d。非穴组大鼠选取水沟穴左侧旁开0.5cm进行针刺,与水沟穴组实施同等条件的电针干预。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实施同等条件的抓取与固定,不实施任何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随后采用酶急性分离技术获取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细胞,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海马CA1区L-Ca^2+通道的电流幅度和平均开放时间常数。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干预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造模大鼠针刺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干预后,水沟穴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水沟穴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非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水沟穴组与对照组大鼠L-Ca^2+电流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水沟穴组L-Ca^2+通道的平均开放时间常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和非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水沟穴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与电针非穴比较具有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电针水沟穴可能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L-Ca^2+通道的电流幅度,减少L-Ca^2+通道开放时间,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脑保护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