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灌注

再灌注

再灌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9258篇;相关期刊658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等;再灌注的相关文献由63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生、张静、李刚等。

再灌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3 占比:7.0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9258 占比:92.90%

总计:31495篇

再灌注—发文趋势图

再灌注

-研究学者

  • 李建生
  • 张静
  • 李刚
  • 郭云良
  • 万琪
  • 罗玉敏
  • 张丽
  • 曾因明
  • 李义召
  • 李建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戎嘉诚; 陈旭东; 王山山; 金娜克
    • 摘要: 目的探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心肌间质出血对心室重塑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2天及3个月时行心脏磁共振检查(CMR),心肌出血定义为在T2W和T2影像上的危险区域(AAR)内均表现为低信号.获得所有患者3个月时的信号平均心电图,评价再灌注心肌出血对心室重塑及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46例患者存在微血管阻塞(MVO)的表现,在T2W成像中25例在AAR区域内显示为低信号,其中18例患者在T2成像上显示出心肌出血证据.将其分为A组(再灌注出血,n=18)、B组(仅MVO,n=28)、C组(无MVO或出血,n=28).基线及3个月时A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加,而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出血性心肌梗死还与较大的危险区域和梗死面积有关,可挽救的心肌百分比降低(P<0.05).出血是心肌不良重塑的独立预测因子(OR=1.48,P=0.001),同时随访3个月心电图上滤波后的QRS时限(fQRS)延长(OR=1.16,P=0.02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发生心肌出血较为常见,其与心室不良重塑显著相关,且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中显示fQRS持续时间显著延长,提示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
    • 李卫青
    • 摘要: 目的:分析丁苯酞对脑梗死再灌注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德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再灌注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行尿激酶再灌注,对照组采用辛伐他丁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再通率。结果:溶栓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24 h、7 d后,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溶栓7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再灌注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血管再通率。
    • 彭倬; 杨丽霞; 石燕昆; 陈宇; 陈长征; 杨梅
    •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诊疗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5月25日就诊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并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80例患者为研究组,选取2019年同期行PPCI的STEMI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胸痛中心急诊手术再灌注时间点、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198.5(134.25,314.00)min比161.5(101.80,228.50)min,P=0.022]、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281.5(90.25,1010.50)min比240.0(80.00,526.25)min,P=0.049]、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600.5(318.25,1293.75)min比401.5(237.25,794.00)min,P=0.019]均延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0 d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0 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66±5.52)mm比(46.15±5.15)mm,P=0.046]、MACCE发生率(10.0%比5.4%,P<0.001)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43.89±6.55)%比(45.66±4.97)%,P=0.029]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受COVID-19疫情的影响,STEMI患者发病就诊时间明显延迟,首次医疗接触到术前的时间延长,术后30 d的MACCE发生率增高,心功能下降,患者预后较常规时期差。应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进一步优化STEMI就诊流程,减少院前及院内时间的延迟,使胸痛中心如常态化高效、有序运作。
    • 周季; 任晓暾
    • 摘要: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是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近年来多项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使儿童AIS的诊疗有了重要进展。文章对儿童AIS的诊疗新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脑动脉病的分类和诊治进展、AIS相关基因及再灌注治疗三个方面。
    • 宁珑; 孙航; 周艳凯; 冯晋; 许春萍; 何芳雁
    • 摘要: 目的:探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tMCAO),按脑血流变化情况及术后2 h的神经学评分结果选择造模成功大鼠并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在脑缺血3 h、6 h和9 h拔出线栓恢复脑血供,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tMCAO-HT)。术后48 h以脑组织梗死情况、HT发生率、脑组织出血量评分、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死亡率为指标,评估筛选最佳的tMCAO-HT模型复制条件。结果:与假手术相比,各模型组脑组织缺血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均下降至基础值的42%~53%,再灌注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术后2 h神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48 h各模型组脑梗死灶明显,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HT;HT的出血量评分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各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大鼠死亡,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缺血9 h组死亡率高达83.33%。结论:线栓法造模导致脑缺血后3 h、6 h、9 h再予以再灌注均能成功复制大鼠tMCAO-HT模型,但缺血9 h导致死亡率过高,研究用tMCAO-HT模型以脑缺血3 h或6 h后再灌注为宜。
    • 曾烜贤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PCI)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对再灌注指标的变化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科室在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PCI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功能指标,评价术后两组患者再灌注指标,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肌再灌注分级以3级为主(76.92%),且高于对照组的4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发生率97.44%高于对照组的71.79%,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手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显著恢复心肌再灌注,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值得应用。
    • 王辉
    •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低血压、心律失常史、吸烟饮酒史等,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6例,占比为37.10%。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及低血压、吸烟饮酒、心律失常史占比分别为(73.42±10.67)岁、(28.84±6.16)kg/m^(2)、67.39%、89.13%、82.61%,均高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69.35±10.52)岁、(24.68±5.21)kg/m^(2)、38.46%、56.41%、6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低血压、吸烟饮酒、心律失常史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包括多个方面,要采取措施进行综合的防治才能更好的提升患者的预后。
    • 陈科春; 吴秋义; 周寅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导引导管联合中间导管双重抽吸技术对前循环心源性栓塞取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0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高级卒中中心)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心源性栓塞患者93例,根据采用技术不同分为双重抽吸组41例和常规组52例,分析2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包括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时间节点、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术前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主要结局: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次要结局: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穿刺-再通时间,一把通及完全再灌注mTICI 3级比例。结果双重抽吸组术后mTICI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46.3%vs 23.1%,P=0.018),穿刺-再通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60(45,80)min vs 75(50,100)min,P=0.048]。经校正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重抽吸组90 d预后极好更高(OR=3.60,95%CI:1.18~10.98,P=0.024),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更低(OR=0.31,95%CI:0.10~0.96,P=0.043)。结论应用球囊导引导管联合中间导管双重抽吸技术能缩短前循环心源性栓塞患者取栓再通时间,提高成功再灌注率,减少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减少残疾发生。
    • 徐永明; 李建国; 徐玢
    • 摘要: 1总论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的疾病,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且并发症多[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tudy,GBD)数据显示[2],脑卒中是国内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2010-2019年,国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由2010年的129/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45/10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由2010年的110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256/10万,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居世界首位[3]。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时间每延误30min,良好预后率会下降12%。因此,缩短患者再灌注时间是保证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4]。
    • 周义锋; 刘燕; 罗庆明; 李晶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评分2b级与mTICI 3级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06—2021-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收治的AIS患者80例,根据血管内治疗(EVT)后mTICI再灌注程度分为A组和B组,A组为30例mTICI 2b级再灌注AIS患者,B组为50例mTICI 3级再灌注AIS患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 d梗死灶体积变化、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出血转化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死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术后梗死灶体积、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出血转化率、sICH、病死率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较之前均降低,且同时间段B组NIHSS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mTICI 2b级与mTICI 3级再灌注AIS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及预后,但mTICI 3级再灌注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预后结局更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