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热

水热

水热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393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09147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暨2010年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2007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化学工程与技术分论坛、第六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等;水热的相关文献由889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剑锋、曹丽云、吴建鹏等。

水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9147 占比:99.87%

总计:409669篇

水热—发文趋势图

水热

-研究学者

  • 黄剑锋
  • 曹丽云
  • 吴建鹏
  • 殷立雄
  • 王树众
  • 李嘉胤
  • 谈国强
  • 李艳辉
  • 孔新刚
  • 金放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娟; 吴梦成; 雷惊雷; 李凌杰
    • 摘要: 采用一步水热法,由泡沫钼镍合金同时提供钼源和镍源在泡沫钼镍合金表面原位制备了Ni_(3)S_(2)@Mo_(2)S_(3),并将其直接作为自支撑电极用于催化碱性介质中的电解水析氧反应(OER)。利用多种表征测试技术研究了样品的形貌、组成、OER电催化性能,结果显示:Ni_(3)S_(2)@Mo_(2)S_(3)呈纳米板形貌,由六方Ni_(3)S_(2)和单斜Mo_(2)S_(3)按5∶1的比例复合而成;在1 mol·L^(-1)KOH溶液中,Ni_(3)S_(2)@Mo_(2)S_(3)催化剂仅需要170 mV过电位就可达到10 mA·cm^(-2)电流密度(欧姆补偿后),且在50 h的稳定性测试期间性能基本无衰减,优于贵金属催化剂IrO_(2)以及文献报道的Ni-Mo基复合催化剂。Ni_(3)S_(2)@Mo_(2)S_(3)具有优异电催化性能的原因可归于不同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原位生长自支撑、电化学活性面积大以及液下疏气性等因素。
    • 吴兆国; 曹骏; 杨则恒
    • 摘要: 基于水热/溶剂热法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电极材料,以镍、钴、锰乙酸盐为原料,以六亚甲基四胺为沉淀剂、水或乙醇为溶剂,通过调节溶剂组分控制Ni_(0.8)Co_(0.1)Mn_(0.1)(OH)_(2)(NCM)的成核与生长速率,从而合成两种形貌不同的Ni_(0.8)Co_(0.1)Mn_(0.1)(OH)_(2)前驱体,再经过混锂煅烧获得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研究比较了其电化学性能。以水为溶剂通过水热法合成的前驱体样品呈现出由一次片状颗粒紧密堆积组成的长方体状二次颗粒形貌,经混锂煅烧得到的产物表现出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在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89.70 mA·h/g,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为69.72%。以乙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得到球形二次颗粒前驱体,最终得到的产物具有多孔球形结构,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0.5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65 mA·h/g,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4.55%。
    • 张世钢
    • 摘要: 海阳核电厂水热同产同送示范工程是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第一次完整应用,为今后的大规模推广积累了经验。2021年,由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的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在海阳投运。该工程通过抽取海阳核电机组蒸汽,驱动水热同产装置同步产送高温高品质淡水,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全国加速核能综合利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借鉴。
    • 张展硕; 尹钰; 马春慧; 李伟; 罗沙; 刘守新
    • 摘要: 利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了催化剂磷钨酸铝(AlPW_(12)O_(40)),采用FT-IR、XRD、电位滴定和ICP技术对催化剂AlPW_(12)O_(40)进行了系统表征。在水热条件下,对AlPW_(12)O_(40)催化葡萄糖转化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和溶剂配比对5-HMF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C下反应1.5 h,AlPW_(12)O_(40)用量为80 mg,戊内酯(GVL)与水体积比值为0.10条件下,5-HMF的得率最高为19.18%。AlPW_(12)O_(40)不仅具有很强的酸性,同时Al^(3+)可以加速葡萄糖异构化为果糖的反应速度;戊内酯与水体积比值为0.10的溶剂体系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异构化转变,促进果糖直接脱水;AlPW_(12)O_(40)催化剂与复合溶剂体系的协同作用提高了5-HMF得率。
    • 居涛; 李国辉; 耿凤霞
    • 摘要: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是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可通过从MAX相前体中选择性刻蚀A原子层获得。在传统制备MXene的方法中,常用的刻蚀剂是氢氟酸。然而高浓度氢氟酸的使用,不可避免会带来安全问题,甚至破坏MXene的晶体结构,从而限制本征物理化学性能。从典型的碳化物前体Ti_(3)AlC_(2)出发,使用NH_(4)BF_(4)作为刻蚀剂,有效降低体系中酸的使用量;在反应过程中,刻蚀A层的同时,NH_(4)^(+)进入堆垛层间,扩大层间距,弱化层间作用力。因此,仅通过简单手摇就可以实现高效剥离,得到具有完整晶体结构的二维Ti_(3)C_(2)。进一步测试了Ti_(3)C_(2)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所得的Ti_(3)C_(2)具有优异的性能(扫描速率为5 mV·s^(-1)时为503 F·g^(-1))和循环稳定性(在5 A·g^(-1)下循环10^(4)次后电容保持率为95.8%)。本文为Ti_(3)C_(2)纳米片的合成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茜秀; 赵浩成; 梁芳楠; 尤雪瑞
    • 摘要: 为解决镍基电极材料导电性差、材料利用率低和结构稳定性较差导致应用受到限制的问题,采用水热法在碳布基底制备Ni(OH)_(2)前驱体,并进一步热处理生成NiO纳米片阵列。在制备前驱体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氨水的滴加量,改变水热反应溶液的pH值,研究了pH值对NiO纳米片阵列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 刘浩梅; 郝喜海; 刘跃军
    • 摘要: 以L-半胱氨酸、KSbO_(6)H_(6)和AgNO_(3)为原料,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AgSb_(2)O_(5.18)/Ag/Ag_(2)S粉末材料,在250°C下焙烧得到试样AgSb_(2)O_(5.18)/Ag/Ag_(2)S-250;提出了AgSb_(2)O_(5.18)/Ag/Ag_(2)S等离子体-Z型异质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揭示了电子-空穴转移规律。采用XRD、SEM、HRTEM、XPS、UV-Vis、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对试样的物相、形貌和结构特征等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AgSb_(2)O_(5.18)/Ag/Ag_(2)S的粒径约为50 nm,粒径分布较均匀;AgSb_(2)O_(5.18)/Ag/Ag_(2)S-250颗粒形貌不规则,有新的Ag相生成;AgSb_(2)O_(5.18),Ag_(2)S,AgSb_(2)O_(5.18)/Ag/Ag_(2)S,AgSb_(2)O_(5.18)/Ag/Ag_(2)S-250的吸收带边分别为460,272,260,245 nm;AgSb_(2)O_(5.18)和Ag_(2)S的能量带隙分别为2.60,4.95 eV。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下,试样AgSb_(2)O_(5.18)/Ag/Ag_(2)S-250能产生最强的DMPO-O_(2)^(-)·和DMPO-OH·(DMPO为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自由基ESR信号峰,表明AgSb_(2)O_(5.18)/Ag/Ag_(2)S-250具有最强的氧化和还原能力。
    • 任道蒙; 王睿坤; 林凯; 蔺兆华; 王庆五
    • 摘要: 基于闪蒸方式设计余热回收系统,闪蒸方式包括一级和两级闪蒸方式,其中一级闪蒸压力0.12 MPa,二级闪蒸的首级压力0.4~1.0 MPa,末级压力0.12 MPa,水热反应温度200~260°C;针对污泥水热碳化-余热回收整体工艺开展质量、能量平衡研究,分析闪蒸级数、闪蒸压力、水热反应温度等对浆料余热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闪蒸系统的运行能耗略低于一级闪蒸系统,但闪蒸级数以及二级闪蒸系统中的首级闪蒸压力对水热给料预热温度的影响不明显;提高水热反应温度,回收的余热可将原始给料预热至更高温度,由于余热回收而产生的节能效率大幅提高,在水热反应温度为200、230、260°C时,给料预热温度分别为99.30、125.85、154.35°C,节能效率分别约为36%、41%和45%;提高水热反应温度,工艺净产能(水热炭产能-系统能耗)降低;将污泥脱水至30%,水热+机械脱水比热干化脱水节能76.5%。
    • 孔会民; 邹来禧; 刘远; 曹雨微; 林彦军; 罗仙平
    • 摘要: 以盐湖产不同粒径轻烧氧化镁为原料,通过水化水热法制备六角片状氢氧化镁。考察了不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和固液比对氧化镁水化率、制得氢氧化镁形貌、粒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对所制得的氢氧化镁颗粒的物相、形貌和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把不同原料所得氢氧化镁用在聚乙烯(PE)中检测其阻燃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和固液比,氧化镁原粉的水化率可以达到95%,氧化镁细磨粉的水化率可达到100%,得到的氢氧化镁均呈现六角片状,但粒径尺寸存在差异。用在PE中,细粒径的氢氧化镁分散性更好,阻燃效果更明显。
    • 郑安达; 杨成功; 王冬娥; 田志坚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的MoS_(2)催化剂(MoS_(2)/rGO)。通过SEM、XRD、EDX、拉曼光谱、HRTEM等手段表征了不同钼源制备的MoS_(2)/rGO催化剂中MoS_(2)的堆积层数、片层尺寸、分散性等纳米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水热法可以成功地将MoS_(2)高分散、均匀地负载在rGO表面,且可以通过调控钼源种类调变MoS_(2)/rGO催化剂中MoS_(2)催化加氢活性位。采用蒽作为重质油模型化合物评价了MoS_(2)/rGO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结果表明以四硫代钼酸铵为钼源水热法制备的MoS_(2)/rGO-ATTM催化剂蒽加氢率和八氢蒽选择性分别是浸渍法制备IM-MoS_(2)/rGO催化剂的2.0倍和4.2倍。MoS_(2)/rGO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活性与比表面积无关,主要取决于其上MoS_(2)纳米片的堆积层数和片层长度。MoS_(2)/rGO-ATTM催化剂的高催化加氢活性可以归结于其上MoS_(2)纳米片的高催化加氢活性位暴露量、催化剂的高分散性和高悬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