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永嘉学派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梦江、张声和、张树俊等。

永嘉学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99.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8%

总计:207篇

永嘉学派—发文趋势图

永嘉学派

-研究学者

  • 周梦江
  • 张声和
  • 张树俊
  • 陈安金
  • 兰秋阳
  • 冀晋才
  • 刘春霞
  • 李正柏
  • 沈潜
  • 洪振宁

永嘉学派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正柏; 赵飞跃
    • 摘要: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人类学中将知识划分为以概念为典型的普遍知识和描述地方意义世界的地方性知识。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一般性感性经验的学科,其生命力根植于地方性知识深度描述出的人类学特征。通过分层结构处理普遍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关系,描绘出美学在地方性知识,尤其是哲学、伦理、商业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感性表现,深入理解本土美学的审美理念、审美图式等,并厘清本土美学与地方性知识的过程。
    • 肖晓锵; 李倩倩; 李蕾
    • 摘要: 永嘉县处于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地形区,是典型的山区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具有优质的山水自然环境,是“水长而美”的生态典范。永嘉县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自汉代建县已有1883年历史,曾为瓯地越国,拥有永嘉学派、永嘉四灵、永嘉昆曲等瑰宝。但是,永嘉县山多地少,人口与用地集聚在沿江地区,使得县域内人地矛盾尤为突出,该县人均城乡建设用地仅为123.62平方米,远低于浙江省、温州市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永嘉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势必要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破题。
    • 陈泽槟; 许莉琼; 谭谋
    • 摘要: 作为温州近代史上对永嘉之学发展有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徐定超的永嘉之学思想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认识。通过对徐定超生平与著作的梳理与解读,可以发现,徐定超的救亡图存实践与主张体现了鲜明的永嘉之学思想,丰富了晚清永嘉之学的思想内涵,为永嘉之学在晚清的复兴注入强大的核心力量。
    • 梁晋山; 冀晋才
    • 摘要: 永嘉学派发端于周行己,经过薛季宣、陈傅良的传播,集大成于叶适,在南宋科举的发展中,永嘉学派诸子凭借时文技巧,受到众多学子的青睐。然而这种繁荣却出于对科举的需求,并未使学子生发对永嘉之学的真诚求教,因此在韩侂胄控制台谏、诱发庆元党禁之后,永嘉学派便趋于销熄。
    • 陈安金
    • 摘要: 对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相关学者基于不同立场、视角有不同的认识。涵盖义理、经制二维,行本于仁义而功见于实事当是其较为完整准确的阐释。周行己、郑伯熊为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之开创者,后经由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几代学人持续之学术耕耘,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体系渐趋完善。叶适之后,学派走向衰微,后又于晚清重振,而无论衰微或重振,皆与学派之事功思想特质息息相关。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温州人精神”打下了厚重的底色,是当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文化命脉,对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 范立舟
    • 摘要: 学术思想史上的学派,无论是时人默认还是后人认可,均有着成为其学派的内在根据以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学术理路。这样的学派,总有其被学术界公认的缘起、传承、统系、人物,也一定有其大体上一致的学术宗旨、观念阐述、理论方法等特点呈现并具备相当的规模,在随后演变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周易》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 洪振宁
    • 摘要: 回顾温州地域性学派与学风构建和发展的历程,可从文化血脉尤其是学术命脉中,窥探温州学术的主要特点。永嘉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基本特色,学人的治学则以治经尤其以《三礼》《春秋》为重点,地域学风注重求实开新,以布衣著述为突出现象,“联袂成帷”为主要运作方式,诸多方面不断融合互动,逐渐生成这个地区的地域性学术文化传统。数百年中地域学派的学术品格与地方特色在温州不断延续,形成了地方的“思想气候”与“文化土壤”。这在瑞安的表现尤为突出,至清代,瑞安学人有《礼记集解》与《周礼正义》两部巨著,均收入“十三经清人注疏”书系,又收入《儒藏·精华编》。
    • 陈安金
    • 摘要: 定们于温州,聚焦在儒学,南宋初期的本土学术可认定为“洛学”。北宋时期的“元丰九先生”等温州籍学者将中原“洛学”传入温州,经过几十年发展,“洛学”已然成为当时温州儒学的主流。但“洛学”的“穷理去欲”“修身为本”等基本理念难以应对南宋时期严峻的内外形势。
    • 周松芳
    • 摘要: 宋代的大思想家中,二程和朱熹之不重文或曰不能文,以及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之重文能文,钱锺书先生曾有评:"朱子在理学家中,自为能诗,然才笔远在其父韦斋之下;较之同辈,亦尚逊陈止斋之苍健,叶水心之遒雅。晚作尤粗率,早年虽修洁,而模拟之迹太著,如赵闲闲所谓‘字样子诗’而已。"
    • 杨国荣
    • 摘要: 作为儒学的一脉,永嘉学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展开的脉络和系统.与宋代主流的理学相对,永嘉学派趋向于以“实”拒“虚”.这里的“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从外部对象出发,而不仅仅根据人的主观想法和意念去行动;其二,注重事功之学和经世致用.与之相联系,永嘉学派主张“事上理会”,扬弃“无验于事者”.“事”体现了价值层面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价值层面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道”相联系,但永嘉学派同时把普遍意义上作为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的“道”与人的“日用常行”或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永嘉学派对践行、对人所做的“事”、对“道”与日用常行之间结合的注重,同时关联着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即“势”.进一步看,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与人格完善的这种要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叶适提出的“内外交相成”这一观念,便十分集中地彰显了永嘉学派既注重于外在的事功,又肯定人自身的完善这一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