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画像

汉画像

汉画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155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南都学坛、寻根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汉画像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存明、郑先兴、顾颖等。

汉画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8.7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155 占比:91.16%

总计:4558篇

汉画像—发文趋势图

汉画像

-研究学者

  • 朱存明
  • 郑先兴
  • 顾颖
  • 朱浒
  • 温德朝
  • 顾乐红
  • 兰芳
  • 刘焱
  • 孙昕姣
  • 王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潘晓宇
    • 摘要: 汉画像艺术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像石和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被看成是汉代文化的一个核心区域。巫鸿对汉画像艺术研究中的“纪念碑性”具有独到的见解,将西方研究方法论体系与中国本土个案相结合,态度上推陈出新,将汉画像纪念碑的特点扩展到极致,建构一套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性解释方法,从新视野、新角度、新方法探究汉画像艺术的深刻内涵。
    • 张晓慧
    • 摘要: 滕州山头村M2虽已被破坏,但出土的石椁四面画像石很是精美,其画像采用极具象又极抽象的方式刻画,图像的排列与配置都有规律可循,按照宇宙空间结构构建,这既反映了汉代石椁墓的象征意义和民间信仰,也是人们对死后世界、生命的延续和升仙的向往。
    • 苏金成; 胡湘海
    • 摘要: 来楚生Lai Chusheng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字楚凫,号然犀、负翁、非叶等,晚年易字楚生。浙江萧山人。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其肖形印熔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有《来楚生画集》《来楚生法书集》《然犀室肖形印存》等行世。随着20世纪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传媒的发展,艺术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有组织、有目的的艺术机构开始出现,如学校、社团、研究会等。特别是美术学校,它是艺术发展的主战场之一。许多知名艺术家聚集于此,学生们毕业后也逐渐成为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 潘晓宇
    • 摘要: 20世纪,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大潮涌起,巫鸿越来越注重对汉画像艺术中"空间"问题的研究。"空间"已经跨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界限,成为美术史研究的热点。汉画像作为汉代独有的一种画像雕刻艺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出汉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礼仪信仰等。对汉画像中的"空间性"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汉代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 岳书棋; 朱浒
    • 摘要: 历史故事图像是汉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表现赵世家的历史故事主要有《桑下饿人》《狗咬赵盾》《赵氏孤儿》《豫让刺赵襄子》《蔺相如完璧归赵》等。汉画中赵世家正面形象的建构受到多方面影响,《左传》《史记》等经史著作对赵国多采取同情态度,赵氏因仁德而代晋是顺应天意,符合儒家的价值观;赵国君臣体现出来的对抗暴秦的反抗意识、勇武侠义的精神激起了汉人的历史认同。
    • 郭建汝
    • 摘要: 在数量丰富的汉画像石中有很多以牛为题材的图像。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汉画像中的牛图像,研究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代社会历史的细节,探讨其在汉代文化中的作用,并明晰其所代表的民间信仰。
    • 王丹
    • 摘要: 日、月图像是汉代画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其表现形式并不统一,多数研究只侧重日、月图像的某一方面,或者将其作为主要画面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虽较深刻,但缺少全面。在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汉代,日、月作为阴、阳的主要代表出现在汉墓中,起到阴阳调和的作用,同时日、月与其他画面的组合又是墓主升仙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月也表现了古代人民的天文观。
    • 杨莹莹
    • 摘要: 女魃是中国古代的旱鬼,她最初以黄帝之女或天女的形象出现,后演变为女魃、旱魃、旱魔等形象。在汉代墓室画像中,女魃总是以“被虎食”的形象出现。该文综合文献资料,从女魃形象的演变、虎与女魃的关系、女魃的社会意义和图像意义几方面分析女魃形象的源头以及“虎食女魃”图像在墓室空间和汉代社会中的意义。
    • 袁永跃
    • 摘要: 汉画像艺术研究不仅仅是中国人或中国学者的专属研究,而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分。杰西卡·罗森汉画像研究始于大英博物馆,罗森擅长在“原境”下考察汉画像与思想的互动,探究墓葬的演变及中西交流因子的影响。对杰西卡·罗森的汉画像研究进行再研究,可以厘清西方汉学家异域之眼中的汉画像研究方法与研究理念,促进中国汉画像研究与艺术学理论的发展。
    • 孟颖
    • 摘要: “蟾宫折桂”一词被认为最早源于《晋书》,后用来比喻科举登第。而早在汉画像中就出现了“蟾宫折桂”的意象,这类图像主要分布于蜀地。蟾蜍被绳索系于桂树下,呈现出“折枝”的行为,象征着生命的陨落,也被赋予了不死升仙的寓意。可以说,蟾与桂在月中的结合构成了汉代升仙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