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物-水界面

沉积物-水界面

沉积物-水界面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64482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沉积物-水界面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振楼、范成新、王圣瑞等。

沉积物-水界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4482 占比:99.99%

总计:964611篇

沉积物-水界面—发文趋势图

沉积物-水界面

-研究学者

  • 陈振楼
  • 范成新
  • 王圣瑞
  • 王建军
  • 许世远
  • 丁士明
  • 刘素美
  • 张路
  • 朱广伟
  • 沈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艳敏; 张永超; 户晓捡
    • 摘要: 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之一。在有效控制外源磷输入造成的污染时,沉积物中的内源磷成为污染主体,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持续富营养化状态所产生的作用逐渐凸显。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增大了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明晰沉积物中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对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磷的形态、分类以及测定方法,分析了磷在沉积物-水体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论述了研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环境修复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研究方向。
    • 刘亚贺; 王晓燕; 许康丽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水库消落带沉积物中氮迁移释放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泥柱静态培养实验,并通过单一影响因素法,开展了温度、上覆水pH、溶解氧对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带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无机氮含量在夏季(落干期)和秋季(淹水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沉积物中NH_(4)^(+)-N含量变化最大,秋季较夏季下降80.4%,NO_(3)-N含量下降59.7%,淹水期间三态氮(NH_(4)^(+)-N、NO_(2)-N、NO_(3)-N)由沉积物释放到水中。温度、pH和溶解氧对消落带沉积物-水界面氮的迁移转化作用存在差异,升温促进NH_(4)^(+)-N释放并抑制NO_(3)-N释放,偏酸和偏碱条件会促进NH_(4)^(+)-N的释放,有氧条件会加剧沉积物-水界面三态氮的交换,促进三态氮的释放。密云水库消落带沉积物C/N为7.51~9.35,其表层水体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体内部生物残体。因此,未来应关注密云水库消落带沉积物内源释放风险,同时完善消落带湿地建设,减少消落带氮流失对水体的污染。
    • 何翔宇; 徐瑶; 游洋; 张洋; 王晓惠; 陈翔; 燕文明
    • 摘要: 为揭示纳米材料原位覆盖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规律,开展室内培养原位沉积物柱试验,利用微界面分析技术、高分辨率平衡式间隙水采集技术(HR-Peeper)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探究纳米Fe_(3)O_(4)原位覆盖对表层沉积物中Co、Ni释放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纳米Fe_(3)O_(4)覆盖下沉积物pH值较对照组逐渐增大,Eh值先减小后增大;纳米Fe_(3)O_(4)覆盖可有效吸附间隙水中的溶解态Co和Ni,间隙水中的溶解态Co和Ni最大有效吸附率分别为27.07%及26.42%,有效影响深度分别为30 mm和10 mm;纳米Fe_(3)O_(4)覆盖有效抑制了沉积物中有效态Co和Ni向间隙水和上覆水扩散,沉积物中有效态Co和Ni含量分别降低了50.26%和15.31%。
    • 张玉婷; 段丽琴; 宋金明; 张乃星; 尹美玲; 李学刚; 袁华茂
    • 摘要: 为探析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机制,本文分析了2019年夏季长江口4个站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As浓度及形态的剖面变化特征,耦合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和S)的剖面变化剖析了沉积物水界面砷循环的Fe-Mn-S控制机制,同时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探讨了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微生物调控过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除A7-4站位外,长江口其他3个站位间隙水总As以As^(3+)为主要存在形态,且总As浓度均在上覆水中为最低值(0.748~1.57μg·L^(-1)),而在间隙水中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并在6~9 cm深度达到峰值(7.14~26.9μg·L^(-1))。间隙水总As及As^(3+)浓度的剖面变化趋势与溶解态Fe^(2+)、Mn^(2+)相似,其均在中间层出现高值,说明沉积物Fe/Mn还原带砷的释放可能是随固相Fe(Ⅲ)或Mn(Ⅳ)的还原而转移到间隙水中的。氧化层和Fe/Mn还原带过渡区间隙水砷浓度与砷异化还原菌功能基因arrA和arsC丰度存在对应关系(除A1-3站外),说明砷异化还原菌将溶解As^(5+)或固相As^(5+)还原为溶解As^(3+)可能是该过渡层砷迁移转化的另一重要过程。硫酸盐还原带的间隙水总As和As^(3+)浓度降低,但由于间隙水的低S^(2-)浓度不利于砷硫化物生成,因此深层间隙水砷可能与铁硫矿物结合而被移除。底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随底层水DO浓度的降低,砷迁移转化更倾向于微生物还原控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为1.18×10^(-7)~2.07×10^(-7)μmol·cm^(-2)·s^(-1),均表现为沉积物间隙水中总As向上覆水释放,即沉积物是研究区域水体总As的来源之一。
    • 郝文彬; 黄佳舒; 陶春梅; 郭有顺; 林晓敏; 马潇然; 姚羽
    • 摘要: 研究了潼湖平塘10个样点沉积物磷污染空间分布,利用Peeper技术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磷(SRP)垂向分布,并计算磷释放通量。结果发现:(1)潼湖平塘沉积物中总磷污染较严重(1.20~4.98 mg/g),西南部较高、东部较低。(2)沉积物孔隙水中SRP浓度均高于上覆水,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磷的潜在“源”。在垂向分布上,多数样点中磷在沉积物-水界面下0~3 cm快速增加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3)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通量为1.33~10.96 mg/(d·m^(2)),由于水体扰动剧烈,位于出湖区域的样点(西部)磷释放通量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对比国内其他湖库发现,潼湖平塘沉积物磷释放通量较高,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是上覆水磷的重要来源。
    • 雷兆霖; 党子乔; 张东升; 孙亚慧; 李乐洲; 张津源; 王玉龙; 周玮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水质调控方式下仿刺参池塘沉积物—水界面N、P营养盐物质交换,采用沉积物—水界面N、P营养盐扩散通量室内培养法,研究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位于庄河市海参养殖基地的自然纳潮、微孔曝气(空压机0.1 kW/667 m2)和养水机(750 kW/h)3种不同水质调控技术下605 m×85 m参池沉积物—水界面N、P通量.试验结果显示,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的NOx-通量的变化为-36.0~10.8、-12.0~7.8 mg/(m2·d),且在3月、7月和8月产生了负通量,通量值于7月分别达到了全年最低[-36.0、-12.0 mg/(m2·d)],而养水机池塘全年均为正值且变化为0.6~5.4 mg/(m2·d);自然纳潮池塘、微孔曝气池塘NH4+通量变化为-102.6~71.4、-90.6~78.0 mg/(m2·d),在7、8月均为负值,而养水机池塘全年均为正值且变化为5.4~81.6 mg/(m2·d);3种参池PO43-通量全年均为正值且于7、8月达到最大,变化为自然纳潮池塘18.6~76.2 mg/(m2·d)、微孔曝气池塘30.0~73.2 mg/(m2·d)、养水机池塘29.4~50.4 mg/(m2·d);养水机池塘沉积物—水界面N、P通量极差较另两池塘均最小.试验结果表明,养水机的作用有助于池底形成稳定氧化环境,有利于池底N、P物质释放.
    • 王摆; 高杉; 周遵春
    • 摘要: 在仿刺参夏眠前后(6—10月),原位采集仿刺参养殖池塘的沉积物—水界面样品,检测沉积物上覆水的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无机磷酸盐含量及变化,研究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亚硝态氮+硝态氮(NOx--N)通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8月的NOx--N通量达到极低值,为-(66.12±7.66)mg/(m2·d);氨氮(NH4+-N)通量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规律,7月的NH4+-N通量达到最高值,为(6.21±0.55)mg/(m2·d),9月达到极低值,为-(14.88±1.44)mg/(m2·d);可溶性无机磷酸盐通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8月的可溶性无机磷酸盐通量达到最高值,为(4.20±0.56)mg/(m2·d),10月达到极低值,为-(3.48±0.43)mg/(m2·d).相关性分析发现,可溶性无机磷酸盐通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磷酸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Ox--N通量与水体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仿刺参夏眠期间池塘沉积物是重要的氮汇和磷源,对水体的氮磷含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王敬富; 陈敬安; 陈权; 金祖雪; 曾华献
    • 摘要: 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密集的水电开发形成数量庞大的梯级水库群,成为我国淡水资源最重要的存储形式之一.在这些水库中,磷的来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独具自身特点,但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西南地区典型水库为例,系统地阐明了水库水体和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时空变化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生物可利用性.随着国家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我国水库水体总磷(TP)浓度(0.02~0.21mg/L)呈持续降低趋势.统计结果表明,水库水体叶绿素a(Chl.a)与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水库藻类生长仍主要受TP浓度的影响.相较于中国东部浅水湖泊,西南地区水库沉积物中TP含量通常更高(均值>1300 mg/kg),且活性磷组分(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Fe/Al结合态磷:NaOH-P;弱吸附态磷:NH4Cl-P)占比超过50%.高分辨率观测发现,西南水库在夏季分层期显示出更高的内源磷释放速率(0.15~0.29mg/(m2·d)),远高于东部浅水湖泊(0.09~0.15mg/(m2·d)).季节性缺氧诱导的Fe/Mn结合态磷的还原溶解是水库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关键机制.此外,还论述了加强水库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 张袁宁; 孙博闻; 高学平; 郭晓雪; 刘畅; 刘晓波
    • 摘要: 为了给沉积物-水界面通量的原位长效观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对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的实现路径和应用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了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比分析了其技术特征,从理论基础、系统构建和数据处理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实现方法,并总结了该技术的应用方向和目前面临的挑战.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具有底质适用类型多样、不干扰沉积物结构、测量足迹大且时间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海湾及深海等环境的沉积物-水界面通量观测,能够为水体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代谢评估及潜流交换等研究提供支持.
    • 王洪伟; 王少明; 张敏; 胡晓康; 汤梦瑶; 杨凡艳; 钟继承
    • 摘要: 以春季潘家口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库整体营养盐污染现状及内源释放特征.通过高分辨率间隙水采样器(HR-Peeper)获得沉积物间隙水,以此分析营养盐垂向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性;以原柱样沉积物静态释放试验获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迁移通量,并分析了潘家口水库内源负荷特征.结果 表明:库区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风险较高,TN、TP含量分别为3701.59~8221.28和756.28~1696.15mg/kg.通过C/N比确定2017年以前的网箱养殖残留的饲料和鱼粪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因.原柱样静态释放结果表明,NH4+-N、NO3-N、NO2-N、SRP交换通量分别为23.71~156.80,-7.37~-161.78,1.64~33.4和0.56~2.86mg/(m2·d),潘家口水库内源负荷相对较高.该结果与水库本身的高有机质及氮磷赋存量、生物分解耗氧及春季逐步提高的水温有关,导致营养盐加速释放进入上覆水柱.潘家口水库的内源负荷能够加速水库的富营养化进程,应采取措施控制潘家口水库内源负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