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Fe3O4

纳米Fe3O4

纳米Fe3O4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33253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等;纳米Fe3O4的相关文献由837位作者贡献,包括关晓辉、李文兵、王光华等。

纳米Fe3O4—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33253 占比:99.97%

总计:733504篇

纳米Fe3O4—发文趋势图

纳米Fe3O4

-研究学者

  • 关晓辉
  • 李文兵
  • 王光华
  • 陈坤
  • 万栋
  • 司友斌
  • 崔升
  • 沈昊宇
  • 沈晓冬
  • 尹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艳华
    • 摘要: 采用纳米Fe_(3)O_(4)催化UV-Fenton降解邻苯二酚,考察了溶液的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催化剂的投加量和反应温度对邻苯二酚配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邻苯二酚的浓度为100 mg/L、溶液初始pH为7、H_(2)O_(2)投加量为14.75 mmol/L、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50 g/L、反应温度30°C的条件下,反应240 min后,COD的去除率可达91%。活性氧化自由基的鉴定实验表明:·OH、O_(2)^(1)和O_(2)·-均参与了氧化反应。
    • 孙艺涵; 刘丽来; 李铭洋; 马民宣; 杨雪莹; 王辉
    • 摘要: 对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利用微波水热法制备Fe_(3)O_(4)/石墨烯,以提高氧化石墨烯的疏水性,并用聚乙烯亚胺(PEI)对Fe_(3)O_(4)/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获得一种PEI改性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吸附剂投加量、pH、反应时间等因素,研究了PEI-Fe_(3)O_(4)/石墨烯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5°C,反应时间为120 min,吸附剂投加量为2 g/L的条件下,PEI-Fe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对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好,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5%,远远优于GO的吸附性能.
    • 吴丽梅; 刘䶮; 王晓龙; 唐宁; 王晴
    • 摘要: 本文以水热合成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Fe_(3)O_(4)/皂石复合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2,4-二氯苯酚(2,4-DCP)。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表征手段测试了纳米Fe_(3)O_(4)/皂石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并考察了纳米Fe_(3)O_(4)/皂石复合材料在不同2,4-DCP溶液浓度、反应时间和pH等条件下对2,4-DC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皂石表面原位生长的纳米Fe_(3)O_(4)分散较为均匀,有效降低了Fe_(3)O_(4)的团聚现象。纳米Fe_(3)O_(4)/皂石复合材料在溶液pH值为6时,对2,4-DCP的最大去除量为178.46 mg/g,在反应时间为5 min时,对2,4-DCP去除量达到饱和。纳米Fe_(3)O_(4)/皂石复合材料对2,4-DCP的去除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液相质谱联用(LC-MS)检测出2,4-DCP被降解后生成了氯酚等中间产物。本研究成果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一种新型、环保且高效的环境功能材料。
    • 谢汶级; 李佳; 王辛龙; 任萌; 周显明
    • 摘要: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包覆纳米Fe_(3)O_(4)(以Fe_(3)O_(4)@PVP表示,下同)作为U(Ⅵ)吸附剂,开展了pH值、初始铀浓度、吸附温度、离子强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U(Ⅵ)的影响研究,同时进行了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与循环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6.00、温度为20~40°C时,Fe_(3)O_(4)@PVP吸附U(Ⅵ)达到平衡的时间为5~60 min,单次铀吸附率均大于75%。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温度为20~40°C时,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为0.000646~0.012500 g/(mg·min);该过程符合Redlich-Peterson与Langmuir等温线模型,根据Langmuir等温线预估20~40°C时Fe_(3)O_(4)@PVP吸附U(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85.8~291.0 mg/g。此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标准吸附焓变ΔH>0),且为自发吸附过程(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G<0)。
    • 李倩玮; 王雨竹; 张宇鑫; 陈春茂
    • 摘要: 分别以产脲酶菌株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K.oxytoca)和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N.crassa)为模板,利用生物矿化法制备了纳米磁性氧化铁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BET比表面积测试法以及磁滞回归线等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主要为Fe_(3)O_(4)/C复合物,球状颗粒,粒径约为20 nm,具有良好的顺磁性。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以K.oxytoca为模板在20 mmol/LFe^(2+)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磁性氧化铁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为69.8%,2 h吸附量为6.98 mg/g;以N.crassa为模板在10 mmol/LFe^(2+)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磁性氧化铁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较弱,吸附率为47.2%,2 h吸附量为4.72 mg/g。
    • 李斌; 许航线
    • 摘要: 与传统的絮凝剂相比,纳米氧化铁具有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且其对腐殖酸吸附絮凝的效果较好,处理污水的时间缩短,吸附效果加强,加絮凝速度快,絮凝体的含水量减少。本文从纳米Fe_(3)O_(4)磁性絮凝剂的种类、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做了说明,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 何翔宇; 徐瑶; 游洋; 张洋; 王晓惠; 陈翔; 燕文明
    • 摘要: 为揭示纳米材料原位覆盖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规律,开展室内培养原位沉积物柱试验,利用微界面分析技术、高分辨率平衡式间隙水采集技术(HR-Peeper)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探究纳米Fe_(3)O_(4)原位覆盖对表层沉积物中Co、Ni释放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纳米Fe_(3)O_(4)覆盖下沉积物pH值较对照组逐渐增大,Eh值先减小后增大;纳米Fe_(3)O_(4)覆盖可有效吸附间隙水中的溶解态Co和Ni,间隙水中的溶解态Co和Ni最大有效吸附率分别为27.07%及26.42%,有效影响深度分别为30 mm和10 mm;纳米Fe_(3)O_(4)覆盖有效抑制了沉积物中有效态Co和Ni向间隙水和上覆水扩散,沉积物中有效态Co和Ni含量分别降低了50.26%和15.31%。
    • 王光华; 张利东; 李文兵; 王晴东; 张政; 王聪聪; 杨旭萌
    • 摘要: 以改性硅藻土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_(3)O_(4)/硅藻土Fenton催化剂。利用SEM、FTIR、BET、XRD、VSM等对相关样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所制复合催化剂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复合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12 g、H_(2)O_(2)使用量为4 mL、pH值为4、反应温度为25°C时,100 mL模拟废水体系中MB的降解率达到98%,并且复合催化剂具有循环使用效率高、易分离回收等优点。
    • 李一菲; 李孟妮; 吉莉
    • 摘要: 通过土柱实验研究了柴油污染的存在对纳米材料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_(3)O_(4)在土壤中具有较好的迁移能力,柴油污染会降低纳米颗粒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性,在未处理土柱中,流出液中纳米四氧化三铁的浓度可达注入浓度的54.7%,而0#柴油处理土柱,流出液中纳米四氧化三铁的浓度仅达注入浓度的34.6%.计算可得天然土壤和0#柴油处理土柱中纳米四氧化三铁的最远迁移距离分别为137.41 cm和84.60 cm,纳米Fe_(3)O_(4)在天然土壤中的迁移能力明显强于柴油污染土壤。
    • 杨鹏辉; 敬思怡; 张静蕾; 春炜龙; 高雨如; 杨菲
    • 摘要: 通过易于工业化的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Fe_(3)O_(4)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H_(2)O_(2)加量和pH值对纳米Fe_(3)O_(4)催化的非均相Fenton氧化降解亚甲基蓝效果的影响及催化剂的稳定性,讨论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可高效催化H_(2)O_(2)降解染料废水,H_(2)O_(2)用量少,pH适应范围广,效果好。催化剂在实验条件下溶出率小,稳定性好,循环使用5次,亚甲基蓝去除率仍可达到90%以上。降解反应以纳米Fe_(3)O_(4)表面上的非均相Fenton氧化反应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