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0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4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43308篇;相关期刊440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等;浮游动物的相关文献由463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兆礼、孙松、崔福义等。

浮游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4 占比:3.78%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43308 占比:96.07%

总计:45080篇

浮游动物—发文趋势图

浮游动物

-研究学者

  • 徐兆礼
  • 孙松
  • 崔福义
  • 林涛
  • 刘光兴
  • 李纯厚
  • 于洪贤
  • 李超伦
  • 王云龙
  • 陈亚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颖; 王璐; 尚宏鑫; 马琳; 许岩
    • 摘要: 为研究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4,7和10月在3个典型海区设置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水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4种,桡足类种类最多,优势种共10种。浮游动物细胞丰富度指数为0.473~0.929,多样性指数为2.33~2.47,均匀度指数为0.666~0.9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囊动物(P<0.01)和浮游幼虫(P<0.05)均与pH值和盐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与溶解氧、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和水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 孙田革
    • 摘要: 近些年,草鱼因肉质紧实且鲜嫩,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我国目前养殖数量较多的淡水鱼种之一。草鱼在鱼苗时期通常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可以采食水中的昆虫,当发育达到50厘米以上后转为草食。成年时期的草鱼身长可达到100厘米。随着草鱼需求量的增加,养殖面积也随之增加,草鱼病害的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一类传染性高。
    • 刘潇; 王鹏; 温国义; 张琦; 徐东会
    • 摘要: 为探究渤海中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5月和9月对渤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隶属8类。5月鉴定浮游动物22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9月鉴定29种,第一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调查海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1,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1,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05。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均值(2371.8 ind/m^(3))高于9月(231.2 ind/m^(3))空间分布上,5-9月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呈现从中部向南部移动的特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
    • 刘栋; 李永明; 陈胜林; 陈丙见; 吕振波; 王以斌; 张晶晶; 李敏; 任中华
    • 摘要: 为了解黄骅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别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冗余分析探究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类64种,而春、夏、秋、冬各季节分别鉴定出8类41种、7类35种、8类23种和5类12种,均以刺胞动物和桡足类为主。同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四季演替明显,如秋季优势种仅为夜光虫(Noctiluca),其他季节均为多种浮游动物共存;4个季节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总体呈夏>春>冬>秋的趋势,与各季节的优势种数量变化趋势略有不同;聚类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35%相似度水平上可划分为冬、春、夏和秋4组,季节差异显著。通过冗余分析探讨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演替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浮游动物对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各异,这也是造成群落季节变动的主要原因,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溶解氧和磷酸盐,春季则是氮磷营养盐,夏、秋季为温盐和氮磷营养盐。
    • 彭亮; 茹辉军; 陶玲; 代梨梨; 李谷; 李荣; 李晓莉; 于洋
    • 摘要: 为研究新疆伊犁河谷上游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冗余分析(RDA)等方法,于2019年6月(丰水期)、9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恰甫其海水库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恰甫其海共检出浮游动物37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10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主要包括侠盗虫属(Strobilidium sp.)、匣壳虫属(Centropyxis sp.)、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疣毛轮属(Synchaeta sp.)、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共5种;浮游动物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丰度分别为580.40 ind·L^(-1)、152.68 ind·L^(-1)、137.01 ind·L^(-1),生物量分别为0.550 mg·L^(-1)、0.018 mg·L^(-1)、0.007 mg·L^(-1),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丰水期。(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H′)和Margalef指数(D)在丰水期呈现由库尾向坝前增高的趋势,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以库中最高,H′和D均值分别为1.19和0.82。(3)RDA结果表明,水温(WT)、化学需氧量(CODMn)和营养盐浓度如总氮(TN)、总磷(TP)、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氨态氮(NH_(4)^(+)-N)、正磷酸盐(PO^(3-)_(4)-P)等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结果表明,恰甫其海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可以作为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
    • 张兆衡; 杨薇; 张子玥; 孙涛; 刘海飞
    • 摘要: 海草床是近海重要、高产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以渤海辽东湾觉华岛海域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8月和10月开展了海草床夏、秋两季的典型生物群落调查,阐明了该区域海草(鳗草(Zostera marina 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差异,揭示了海草床典型生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觉华岛海域鳗草在夏季的茎枝长度、茎枝密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秋季(P<0.05);海草床内典型生物群落夏秋两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在1.09~1.77、0.46~1.17、0.65~0.88间波动;其中浮游植物的H’在夏季低于秋季,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均呈现相反趋势.RDA分析表明:沉积物沙含量、水体无机氮和pH是该区域海草生态学指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水体总磷、无机氮和溶解氧是海草床内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 柴一涵; 雷国康; 陈方昕; 曹钊; 杨晨浩; 叶纯子; 吴炳懿; 于洪贤; 柴方营
    • 摘要: 为了解松北国家湿地公园春季的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21年5月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设置了8个采样点并进行浮游动物的采集以及水体理化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因未发现小型浮游动物捕食者SCC、中型浮游动物捕食者MCC、大型浮游动物捕食者LCF,因此共划分为七个功能群,其中以RF功能群占显著优势。除此之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RDA多元统计分析,功能群PF与LCC之间存在强负相关,理化因子TN和TP与各浮游动物功能群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H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水温则不具有明显相关性。
    • 梁倍宁; 郭冉; 姚欣悦; 李峰
    • 摘要: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白洋淀地区浮游动物的影响,于2020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白洋淀地区的18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三次调查,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浮游动物与环境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4种,轮虫类为构成浮游动物的最大种类,浮游动物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及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均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浮游动物丰度主要受区位变化影响,而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主要受时间变化影响。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变化与水温、叶绿素a、总磷、总氮等环境数据均产生了一定的相关性,相关性最显著的是总磷。
    • 李开枝; 柯志新; 王军星; 谭烨辉
    • 摘要: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达83种,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桡足类占总丰度的51.08%,其次是浮游幼虫(16.30%)、浮游被囊类(13.22%)和毛颚类(7.70%)。浮游动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丰度在岛屿和环礁之间以及环礁的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均存在差异;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在东岛、玉琢礁和华光礁较高,而在七连屿和北礁较低;5个环礁向海礁坡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皆高于潟湖区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岛礁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两个聚群(相似水平85%);岛屿近岸及环礁的潟湖群落(Ⅰ)和岛屿远岸及环礁的向海礁坡群落(Ⅱ);两个聚群浮游动物组成差异较显著(r=0.832, p<0.001);前者的种数、多样性指数、总丰度和主要浮游动物类群如桡足类、毛颚类和浮游幼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后者。环礁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环境差异可能是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不同特征的主要因素。
    • 何瑞; 蒋然; 杨芳; 张心凤; 林键銮; 朱小平; 彭松耀
    • 摘要: 近年来,随着茂名经济迅猛发展及涉海工程建设,其近海海域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海域环境日趋恶化。为更好地了解茂名近岸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摸清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保护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分别于2019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茂名近海浮游动物进行调查。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52种,以桡足类为主(达到40种,占比76.92%)。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82 ind·m^(-3)和282.08 mg·m^(-3))均高于夏季(分别为15.71×10^(3) ind·m^(-3)和110.23 mg·m^(-3))。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 nan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茂名近岸海域春、夏季优势种。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06和2.69,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65和3.38,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1和0.66。运用BIO-ENV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与浮游植物丰度、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溶解氧、盐度、水温、水深是影响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