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境质量

生境质量

生境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3110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资源科学、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届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等;生境质量的相关文献由7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蓬涛、彭建、张龙军等。

生境质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3110 占比:99.74%

总计:83329篇

生境质量—发文趋势图

生境质量

-研究学者

  • 张蓬涛
  • 彭建
  • 张龙军
  • 朱永贵
  • 杨建强
  • 罗先香
  • 吴楠
  • 孙小银
  • 武丹
  • 程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子龙; 朱彤; 姜秋香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子龙; 朱彤; 姜秋香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培东; 马文杰; 文丰; 马召威; 张平
    • 摘要: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揭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探索区域生境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北京市良好和优等的生境分别增长39.52%和2.18%,中等级生境减少30.68%,生境质量总体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生境质量最高的区域为门头沟区,生境质量平均值为0.93,最低为西城区,均值为0.04。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有较大影响,林地、草地和水域对生境质量的贡献较高,耕地对生境质量的贡献相对较低,中南部的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导致该区域生境质量下降。此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生态安全格局建立提供科学参考。
    • 李亚楠; 多玲花; 张明
    • 摘要: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的影响,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规划体系的建立健全,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CA-Markov和MCE模型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土地利用演变角度下的生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草地、耕地及水域是南昌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别,占比超过90%;建设用地急剧扩张,20 a间涨幅高达96.44%,耕地和林地是流转为建设用地的重要地类。(2)研究区整体景观生境质量显著下降,大量高等级生境景观向低等级生境景观转化;城市附近和各个流域的生境退化比较显著;生境稀缺性高的用地类型大多是耕地和林地。(3)2015—2025年期间,区内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继续保持1995—2015年的演变趋势,建设用地等生境适宜度较低的地类高速扩张,进而侵扰林地、水域和草地等生境质量优质地区,致使威胁源规模和影响范畴急剧扩大,景观破碎度水平升高,稳定性降低,这将引起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持续下降。1995—2025年研究区生境质量明显退化,城镇化扩张与生态用地缩减是其主要原因。
    • 张徐; 吕春娟; 白冰; 毕如田; 夏露; 许彩彩; 孙波
    • 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的生境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科学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为研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沿黄中游丘陵沟壑区典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县域柳林县为例,基于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运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InVEST模型Biodiversity模块评估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生境质量空间的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及工矿用地减少,林地、耕地和草地增加,呈现城镇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转向林地、耕地、草地态势;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减少,低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部分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破坏,而采矿用地复垦增加的林草地尚在恢复期,达不到高等级生境质量生境质量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各等级生境质量全域交互分布、局部集中”的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东北部及东南部高等级生境质量局部集中,中部县城低等级生境质量带状分布,其余空间高低等级相间分布。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有所增强,生境质量热点及“H-H”型集聚区面积增加,主要位于柳林县北部,而冷点及“L-L”集聚区主要位于柳林县南部。整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柳林景观破碎格局加剧,斑块形态趋于复杂化,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同时造成生境质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有所增强。
    • 朱淑娴; 李丽; 邢璐; 吴巩胜; 国洪艳; 王翔; 包广静
    • 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失调的背景下,滇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生境质量的研究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选取滇西北地区2572个自然村的社会经济数据和344个样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和InVEST模型,研究滇西北地自然村发展对滇金丝猴分布区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研究区南部自然村发展优于北部;(2)研究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比南部高,北部自然村对滇金丝猴生境质量的影响比南部的自然村小;北部的生境稀缺性比南部高,生态稳定性差,需要制定优先保护策略;(3)猴群分布区内存留12个自然村,自然村发展对第3、6和14猴群(C3、C6和C14)的生境质量影响大,生境质量比较低;猴群C1、C12和C13分布区内的生境稀缺性较高,生境脆弱,需要优先加强规划;划定滇金丝猴优质生境、中等生境和低质生境区域,占比分别为26.85%、20.44%和52.71%。
    • 许晓彤; 常军
    • 摘要: [目的]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山东省济南市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并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泉”一体的城市特色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价,进而从“蓝—绿—泉”3个角度识别生态源地,并基于自然地理、人为干扰活动两个方面构建阻力面,最后使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济南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249.32 km^(2),占总面积的12.20%;生态阻力面呈现“中间高,南北低,多团块”的特点;研究区共有生态廊道119条,总长1395.37 km,形成南连泰山北通黄河的“山河通廊”;济南市高、中、低生态安全缓冲区占总面积的40.41%,构建了“一带、三区、两翼、九点、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济南市生态源地主要分散于南部山区,纵横交错的河流起到了沟通物质能量信息的天然廊道作用。
    • 雷莉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生境斑块的破碎、退化甚至消失,从而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生境质量的好坏。以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石羊河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生境退化类型以无明显退化和轻微退化为主;面积的大部分为中等以上生境类型,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1986-2000年石羊河上游生境退化面积与生境质量变差的面积都在增加,但其增加速度渐缓,2000年之后好的生境类型面积有所增加。由此可见,石羊河上游的生境质量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 贾艳艳; 于东明; 王明杰; 刘兵; 马琳
    • 摘要: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 杨志鹏; 王士君; 田俊峰; 冯兴华
    • 摘要: 开发与保护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科学测度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以东北三省179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InVEST模型分别评价县域开发强度和生境质量,并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东北三省在开发强度提升的同时生境质量出现持续退化,开发强度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城市群地区突出”的分布特点,生境质量分布与之相反;2)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呈明显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且不同相关类型出现空间分异,吉林西部生态脆弱区二者空间相关错位显著,区域开发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3)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耦合协调类型由勉强协调为主转向初级协调为主,且耦合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二者空间耦合关系虽有变好趋势,但局部不协调问题仍不可忽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