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景观指数

景观指数

景观指数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90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自然地理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0088篇;相关期刊356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空间信息、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12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景观指数的相关文献由279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江、宋开山、肖笃宁等。

景观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4 占比:2.8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0088 占比:97.09%

总计:30991篇

景观指数—发文趋势图

景观指数

-研究学者

  • 刘守江
  • 宋开山
  • 肖笃宁
  • 黄尤优
  • 张树清
  • 王静
  • 胡远满
  • 胥晓
  • 丁圣彦
  • 刘家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楠; 陈敏; 周小梅; 莫文波; 李茂煌; 张娴
    • 摘要: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环洞庭湖地区的生态与经济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掌握环湖地区典型城市扩张机制,对于正确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益阳市为例,运用城市扩张强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定量分析了25 a间益阳市城市扩张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内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5 a,益阳市建设用地增加了将近1倍,若以2000年为节点,其前、后时段表现出缓慢扩张和快速扩张的阶段性特征,从最初以挤占耕地为主逐渐演变成以挤占耕地和林地为主,且林地被大规模挤占的趋势明显;(2)益阳市城市扩张主要表现为沿轴线放射状蔓延及片状集聚发展,城区扩张方向主要是朝东南和正南发展;(3)益阳市城市扩张过程主要受社会经济驱动和规划策略的引导,其中经济因素影响显著,且是城市扩张的内生动力,而规划策略则主要对扩张方向进行了宏观引导和控制.
    • 刘家福; 申琳; 纪明秀; 祝悦; 白淑夏
    • 摘要: 以雁鸣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得出景观演变趋势并进行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5年湿地景观比例上升,非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下降;各景观变化幅度明显不同,其中林地、高覆盖度草地、水库坑塘、居民点和沼泽地明显增加,灌木林及中覆盖度草地减少;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景观类型丰富度下降,破碎化程度降低,各景观类型发展呈不均衡化趋势;研究区景观优势度趋于稳定,大斑块向小斑块分裂,斑块离散程度和形状复杂程度有所增加.
    • 张勇; 吴子璇; 石锐; 申泽西; 范科科; 张强
    • 摘要: 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和MODIS数据集,得到和田河流域沙漠段河流水面面积和植被覆盖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指数,得到和田河流域沙漠段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补水措施增加了流域的水体和植被面积,缓解了生态环境;并且生态补水后河流曲折系数下降,平均水面宽度增加,河流逐步朝平流化方向发展;NDVI的空间分布呈现河流两端植被覆盖量高,中间覆盖量低的特点.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得到,生态应急补水使和田河流域沙漠段水体景观和植被景观分布呈现聚集分布,有效地缓解了生态环境.
    • 贾艳艳; 于东明; 王明杰; 刘兵; 马琳
    • 摘要: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 摘要: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 杨春; 谭少华; 岳翰; 胡瑶瑶
    • 摘要: 研究农业结构转型对山地乡村景观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对促进山地欠发达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景观改善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开州区九岭村为例,通过GIS遥感、野外实地填图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分析九岭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变化和居民生活满意度提升。结果显示:1)九岭村农业结构调整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非粮化的“增效提质”转型方向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沿着更加契合山地自然条件的方向优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层级规律;2)乡村景观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多级分化特征,平坡较低、缓坡低和中坡中地形位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LDI)、景观破碎度指数(FI)、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聚集度指数(AI)得到较大改善,斜坡较高和陡坡高地形位区域的LDI、FI和AI变化幅度最低;3)农业纯收入、乡村旅游收入占比、村交通设施条件以及人均实际耕地面积是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显著性要素;4)研究构建的“农产品非粮化的增效提质需求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农用地利用方式转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分析路径能够有效揭示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景观变化和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三位一体耦合关系。
    • 周海菊; 刘小英; 胡靓达; 喻素芳
    • 摘要: 景观格局-动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科学分析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对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类型遥感监测产品为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变异系数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角度量化景观指数在30~1000 m范围的粒度效应,构建信息熵模型确定最优粒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2000—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景观指数对粒度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不同景观类型的粒度效应略有区别,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最佳粒度为60 m;(2)林地是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建设用地是增长最快的景观类型,人类活动使林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发生剧烈变化;(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斑块密度增加,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格局逐渐复杂化,空间异质性增强。在社会、经济、旅游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景观格局呈加速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需从区域角度出发,合理调整景观结构,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实现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 李凯; 赵俊三; 李小祥
    • 摘要: 为探究县域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风险变化情况,将高原坝区城市姚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IS 10.2及Fragstats 4.2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9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移态势显著增强,林地类型变化量最大,以转入转移模式为主,转入量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则是通过侵占耕地进行扩张,其他地类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区分布方面来看,2012年~2019年姚安县整体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低生态风险区面积不断增加且逐渐向周边乡镇蔓延,中高生态风险区则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
    • 吕佳伟; 田旺
    • 摘要: 本文以2019年崇礼地区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ArcGIS对研究区景观进行分类,并运用Fragstats软件从斑块类型与景观尺度上选取指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对崇礼区森林景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崇礼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水平高但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荒草坡面积占比较高,而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果杏面积很小,需要调整当地的景观类型,增加覆被面积。整体景观斑块间连通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 张乃心; 杨树文; 付昱凯; 闫恒; 薛庆
    • 摘要: 城市中大规模彩钢板建筑明显影响城市热环境,研究二者的相关关系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该文首先基于Google和GF-2影像利用典型编—解码U-net神经网络方法提取兰州市2008年、2017年彩钢板建筑空间分布,并采用距离加权方法计算彩钢板建筑的聚集密度;其次,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反演与Google和GF-2对应时间的地表温度,并计算彩钢板建筑的景观指数;最后,分析彩钢板建筑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兰州市主城区彩钢板建筑及其聚集程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彩钢板建筑聚集密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彩钢板建筑斑块密度、斑块凝聚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及周长面积分维是影响地表温度的关键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