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5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2056547篇;相关期刊456种,包括上海土地、浙江国土资源、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5学术年会、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等;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96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学录、欧名豪、刁承泰等。

土地利用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56547 占比:99.95%

总计:2057575篇

土地利用结构—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结构

-研究学者

  • 刘学录
  • 欧名豪
  • 刁承泰
  • 石培基
  • 蒲春玲
  • 杨庆媛
  • 严志强
  • 傅伯杰
  • 孔伟
  • 濮励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京; 杨钢桥; 胡贤辉; 文高辉
    • 摘要: 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运用Super-SBM构建了基于非期望产出的农地利用结构效率测度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及各市州农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并运用面板回归方法研究了该省农地利用结构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农地利用结构效率呈稳中有升的整体发展趋势,各市州农地利用结构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模式,农地利用结构效率受到乡村从业人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和政府公共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 李晨
    • 摘要: 由于绿色空间格局时空演变与预测研究有助于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合理发展,有助于城市未来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促进国土空间的弹性发展。以河南省省会郑州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郑州2000~2020年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绿色空间景观指数的时空演变,利用R语言实现Markov预测,预测了三种发展模式下郑州2035年绿色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郑州2000~2020年绿色空间总体上呈缩减趋势,建筑空间呈扩张趋势,绿色空间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耕地之间,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变化比较明显是最大斑块指数呈下降趋势,破碎度指数逐年上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年上升。预测2035年,在自然发展模式下绿色空间急剧减少,在都市圈扩张模式下和环境保护模式下绿色空间减少速度较自然发展有所放缓,其中预测2035年绿色空间最多的发展模式是环境保护型。
    • 周霞; 曹逢羽
    • 摘要: 本文利用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信息熵、均匀度和优势度等方法,在时间维、空间维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整体上,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园地和草地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②2009—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1.4418Nat上升到2016年的1.4496Nat。③2009—2016年,上海、芜湖和铜陵市由高熵值区变为中熵值区,合肥市由低熵值区变为中熵值区,各城市信息熵差异越来越小。④通过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3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将出现上升趋势。
    • 王怡; 朱颖; 冯育青; 谢冬; 贺风春
    • 摘要: 探讨湿地公园生态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园内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湿地公园水环境保护与土地优化利用提供参考。文章以苏州6个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外围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在2019年2—10月对园内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对不同季节水体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的浓度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水环境质量与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三山岛和湖滨湿地公园水质相对较好;沙家浜、天福和同里湿地公园水质较差。2)不同季节研究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为夏>冬>春>秋。3)水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表现为总氮、总磷和叶绿素浓度与建设用地和耕地占比呈正相关,与林地和水域占比呈负相关;不同季节土地利用结构对水环境质量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
    • 杨忠学; 任会源; 魏明亮
    • 摘要: 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之间的协调对于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用地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的经济水平有较为显著的增长,逐渐由工业化阶段步入经济发达阶段;各地市在2009年及2019年的产业结构有序性均高于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各地市的耦合度、协调度以及耦合协调度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且内部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
    • 山仑; 徐炳成
    • 摘要: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逐渐显现一些新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和系统梳理。为了给新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和1990—2020年典型年份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对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及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取得的成效:生态质量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迅速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农民脱贫致富,林草面积快速增加,植被恢复良好。当前延安市林草植被建设面临的问题:大规模植被恢复改变了地表水文过程(有限降水量被大量蒸散发,不利于已建植被的后续稳定生长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退耕造林林分类型单一问题突出,人工草地建设规模具有局限性,大面积天然草地亟待合理开发利用。对延安市未来林草植被建设的建议:开展区域农业综合评估和规划,加强退耕还林(草)生态效应的监测与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对部分林分和树种进行调整,加强天然草地的抚育管理和合理利用,培育和建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 王砾; 李贵才; 晁恒
    • 摘要: 研究目的:将超循环理论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构建一个新的用于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的数值模型。研究方法:类比法,超循环模型,马尔科夫模型,数值拟合。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达尔文系统,符合超循环模型描述的演化机制;(2)马尔科夫模型是超循环模型的特例,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方法可计算部分超循环模型参数;(3)深圳市的实证表明,在大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预测中超循环模型比马尔科夫模型更加贴近现实,参数ϕ值的可变性使得超循环模型更能表示外生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超循环模型是一个具有可行性和较强灵活性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在未来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 卢华杉; 吴丹; 毛德华
    • 摘要: 为了解华容县土地利用的碳效应现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实现碳减排,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低碳优化,促进华容县经济的低碳发展.采用数学计量方法估算出华容县2006年、2012年、2020年3期规划年份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状况,再构建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碳效应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华容县十三五规划期末的低碳型土地利用结构的3种优化方案.选取综合碳蓄积能力最强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在此低碳方案下耕地71223.70 hm2、园地8744.80 hm2、林地18790.87 hm2、其他农用地19569.94 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207.55 hm2、交通运输用地1329.83 hm2、水利设施用地2459.57 hm2、其他建设用地340.95 hm2.该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碳储量比2020年规划方案增加了51.49万t,园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49.12 hm2和147.90 hm2,建设用地面积也增加了155.88 hm2,优化方案下的华容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碳积蓄能力较好,符合华容县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 周霞; 张勇; 靖常峰
    • 摘要: 对2009—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进行分析,运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城市8年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整体信息熵值逐年递增,城市发展建设已进入稳步阶段,信息熵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其他土地分布基本保持均衡的分布状态,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成为分布不均衡的土地利用类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与制定土地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戴蒙; 陈荣清
    • 摘要: 基于信息熵模型和多因素加权法研究万年县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以及土地经济绩效变化趋势,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万年县的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土地经济绩效日益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绩效存在最显著相关性的一级地类是交通运输用地,二级地类是公路用地;从2011~2017年石镇镇、梓埠镇、青云镇、汪家乡、苏桥乡、上坊乡六个乡镇的公路用地占各乡镇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增量较少,经济增长比排名靠后,需要调整土地结构,加大对公路用地的投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为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