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9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108550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风景园林、国土绿化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4年CIID第24届厦门年会等;绿色空间的相关文献由9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锋、许学工、严玲璋等。

绿色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9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8550 占比:99.36%

总计:109253篇

绿色空间—发文趋势图

绿色空间

-研究学者

  • 李锋
  • 许学工
  • 严玲璋
  • 叶林
  • 王如松
  • 张彪
  • 王思元
  • 邢忠
  • 严玉芳
  • 何子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健
    • 摘要: 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已经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之而来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社会及城市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对城市规划水平和空间功能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公园、湿地、湖泊等城市绿色空间的渴望日益提升。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布局的研究,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水平,完善城市空间功能,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迫切需求,更能长期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加大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城市、环境、居民三者和谐发展。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背景下,笔者综合考虑,主要对城市绿地规划的特点、规划策略和规划重点等方面分析绿地规划的建设途径,在统筹城市资源的前提下,建立了真正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空间规划格局,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荆贝贝; 杜安
    • 摘要: 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固碳释氧,并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减少城市耗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阵地。文章以上海市为例,对构成上海市绿色空间的林地、公园绿地、耕地、湿地及水域等类型进行碳汇功能剖析。上海市城市绿色空间中林地碳汇占比最高,其次为沿海滩涂,近20年总碳汇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从规划和建设实施两个层面提出具体提升绿色空间碳汇的措施,探讨具有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的超大城市绿色空间碳汇功能及优化提升策略。
    • 辛昱铮; 陆伟; 孙佩锦
    • 摘要: 增进公众心理健康与福祉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合集的英文文献,从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与测度方法3个方面,梳理绿色空间与公众心理健康关联性研究的进展。既有研究表明:绿色空间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多因素混合、多机制协同作用;绿地自身特征与暴露特征主要通过3种间接途径产生心理健康效益,并受到个人与社会因素的调节。考虑既有研究在指标阈值与因果权重中的争议,以及在学科融合、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与分析方面的局限,建议未来研究在加强跨领域学科融合、细化绿地属性特征、关注个体属性与行为、进行纵向与实验研究、引入智能新技术等方面予以完善。
    • 宋长海
    • 摘要: 对于人民而言,城市是家,是工作、生活、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物理场所,同时又是凝聚人心、激发潜能、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精神家园。对于城市而言,多样化共享空间的建设不仅需要绿地、步道、建筑小品、广场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和配置,更需要人性化的理念、人文化的气息和人情味的氛围,让更多的人愿意来,愿意留下来,更愿意经常来。因此,对城市管理和建设者来讲,如何把更多的闲置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变成可供利用的公共空间或绿色空间,并进一步变成人民喜欢和满意的共享空间,这是关键,更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初衷。
    • 曾昭君; 叶强
    • 摘要: 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不断耦合作用,构成复杂的生态—社会系统,影响着城市的适应水平。近年来,在极端气候、公共卫生等不确定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评估系统适应水平成为研究热点,也就必须探索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引入适应性循环理论,阐释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过程,及其对城市适应能力的影响;建立绿色空间服务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耦合度模型。本文以成都市为实证对象进行定量测算,归纳出成都在1949—2018年的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耦合变化特征及系统适应水平变化规律,分析耦合特征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相应调控策略和建议。研究结论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科学评估系统的适应水平提供参考。
    • 曾昭君; 叶强
    • 摘要: 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是目前国际上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在梳理近50年来国内外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耦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现有研究的主要耦合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耦合研究的发展趋势,即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研究呈现出由静态确定性单一属性向动态不确定性多属性的研究转型的趋势,研究成果应用尺度逐渐多样化。
    • 王倩娜; 魏琪力; 谢于松; 罗言云
    • 摘要: 路网密度的提升会导致斑块破碎、栖息地减少等现象。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取1995、2005、2015年的绿色空间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划分出绿地斑块等级,同时针对包含高速公路在内的5种道路类型分别按照100、500、1000、2000m的宽度建立缓冲区,分析出不同道路类型在不同缓冲区下绿地斑块级别、面积和破碎化指数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绿色空间破碎化与道路网络耦合的图谱关系。1)土地利用变化以绿色空间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1995—2005年绿地斑块破碎呈穿孔状,2005—2015年进一步向东北和西南向破碎。2)不同缓冲区范围内斑块级别呈低级别斑块数量增加、整体面积占比小、高级别斑块数量增加、面积下降明显的特点,同时绿地斑块面积有减小趋势,高速公路对斑块面积的影响最大。各道路类型均呈缓冲区宽度越大对斑块影响越弱的规律。3)1995—2015年,不同道路类型的破碎化强弱不同,总体上景观结构进一步多样化,斑块破碎化现象明显加剧,斑块形状呈单一化发展趋势,不同道路类型两侧的绿地斑块形状复杂程度趋于相同。4)1995—2005年,斑块图谱类型以零散为主,还包括中空、切割、分散类型;2005—2015年,斑块图谱类型进一步演化,零散型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能为道路网络规划和生态空间保护提供依据。
    • 段艺凡; 李树华
    • 摘要: 城市绿地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为了确定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和差异,通过视频与照片这2种观赏形式,以4种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乔木林、乔–灌–草、乔–草、草坪)为研究对象,探究视频和照片观赏植物群落景观后对参与者的皮肤电导水平(SCL)和心电图(pNN50、LF/HF)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观赏形式针对不同的植物群落景观存在一定差异;(2)在4种植物群落景观中,观赏草坪群落的视频与照片后对人的压力缓解效果最好,乔–灌–草群落次之,缓解效果最小的是乔木林和乔–草群落;(3)不论采用哪种观赏形式,性别和专业的差异对参与者的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果,2种观赏形式可以采用相互交替或叠加的方式使用,而这4类植物群落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交流空间,以确保隐私和安全,从而营造出适宜人居环境的康复景观,且这4类植物群落景观的搭配和选择可为未来景观感知和偏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李晨
    • 摘要: 由于绿色空间格局时空演变与预测研究有助于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合理发展,有助于城市未来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促进国土空间的弹性发展。以河南省省会郑州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郑州2000~2020年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绿色空间景观指数的时空演变,利用R语言实现Markov预测,预测了三种发展模式下郑州2035年绿色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郑州2000~2020年绿色空间总体上呈缩减趋势,建筑空间呈扩张趋势,绿色空间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耕地之间,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变化比较明显是最大斑块指数呈下降趋势,破碎度指数逐年上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年上升。预测2035年,在自然发展模式下绿色空间急剧减少,在都市圈扩张模式下和环境保护模式下绿色空间减少速度较自然发展有所放缓,其中预测2035年绿色空间最多的发展模式是环境保护型。
    • 吴茜; 陈国涛; 胡婷
    • 摘要: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素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在这片迷人的土地上,浓缩了锦绣川东的无限秀美风光。2016年,四川省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提出建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等四大森林城市群。作为川东北森林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为营造更多绿色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生态需求,达州市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达州市共完成新造林4.3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55.16%,新建和完善提升高速、等级公路等各类道路绿化805公里,完成水系绿化60公里,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徐徐铺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