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测绘学、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005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海洋测绘、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5年“海洋地质、矿山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海底地貌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时国、王大伟、王微微等。

海底地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0058 占比:98.92%

总计:10168篇

海底地貌—发文趋势图

海底地貌

-研究学者

  • 吴时国
  • 王大伟
  • 王微微
  • 吴一琼
  • 杨鲲
  • 田春和
  • 于丹丹
  • 刘雁春
  • 单雪
  • 孟凡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刚; 金鼎坚; 吴芳; 于坤; 李奇; 张文凯; 王建超
    • 摘要: 机载激光雷达水深测量是高效获取高精度近岸海底地形的一种新型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效率高、作业区域广的特点。通过分析CZMIL NovaⅡ机载激光雷达测深系统获取的南海某岛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数据,发现除地貌类型的识别以外,该数据还可用于海底断裂构造的高精度解译。通过对激光雷达测深渲染图像的解译,发现工作区海底地貌由沙嘴、海岬、海湾、古波切台、岸坡、断陷洼地、峡谷、平原和断块残丘组成;海底发育走向NW、NNW、NNE和NEE的4组主要断裂,环绕海岛的岸线和水下地貌受多组断裂的控制;海底断裂系统在地表的延伸部分得到了CZMIL NovaⅡ系统数字相机同步拍摄的陆地高分辨率图像的验证。本项研究将陆地构造的遥感解译方法拓展到高程渲染图像的水下断裂解译,在清澈水域的海岸带调查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武芳; 杜佳威; 吴芳华
    • 摘要: 海底地貌数据与人类认知海洋、探索海洋、利用海洋息息相关,海底地貌数据综合是海图编制、海洋空间数据处理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海底地貌数据综合属于地图综合的研究范畴,但受历史渊源、学科体系、应用范畴等诸多因素影响,常被认为是地图综合中相对独立、特殊的研究内容。本文在明确海底地貌数据综合特殊性的基础上,从数据增强、综合方法、质量评价3个方面梳理海底地貌数据综合研究进展,归纳了几种常见的海底地貌数据综合应用案例,并从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实践应用3个方面探讨了海底地貌数据综合的发展趋势。
    • 刘宇; 徐凤雷; 朱峻言
    • 摘要: 海底地质勘探是保证水下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首要环节,适当的物探手段是海域地勘的关键。依托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工程,针对沉管基槽底部可能存在溶洞,危害施工安全的问题,采用以单道地震勘探法和瞬变电磁法对施工线段进行整体物探,再结合钻探对局部进行验证的方法,在确定溶洞的位置、规模及深度的同时,对海底地质勘探方法进行探索,为水下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勘探结果表明:1)勘探区域共存在49处物探异常,主要为白云岩溶蚀裂隙密集区或岩溶发育的反映,不存在大规模溶洞,不构成施工安全威胁;2)综合物探和钻探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在设计和勘察阶段为水下工程提供准确依据和有力支撑。
    • 杨涛涛; 吕福亮; 鲁银涛; 王雪峰; 王新; 李丽; 张远泽
    • 摘要: 西沙海域位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受陆缘张裂和走滑的双重控制,经历了断陷和拗陷2个构造演化阶段,受越东、红河、海南岛和西沙等4个物源区的共同影响,充填了陆相—过渡相—海相地层,发育火山、气烟囱、块体搬运和水道等多种地质体,孕育了多种类型的海底地貌.基于丰富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完整直观地展示了西沙海域海底地貌.将位于大陆坡的研究区海底地貌细分为海底平原、海底斜坡和海槽等3个三级海底地貌,进一步细分为深海平原、深海水道、深海蜂窝状、深海海山、深海月牙状、深海似圆状、深海蝌蚪状、深海海槽和深海条带状共9个四级地貌.结合地质条件分析了各种地貌成因及展布的主控因素:深海平原、深海水道和深海海槽等3种海底地貌主要受控于断陷期的构造格局和晚期的沉积充填;深海蜂窝状地貌与块体搬运体系伴生;深海海山为火山活动成因,底流有改造作用;深海月牙状地貌是底流侵蚀的产物;深海似圆状、深海蝌蚪状和深海条带状地貌是气体逸散造成的不同形状的海底麻坑.这项成果有助于西沙海域构造特征、深水沉积类型与分布、地质体展布及海流等方面的深化研究.
    • 李勇航; 贾磊; 倪玉根; 何健; 牟泽霖; 温明明; 单晨晨
    • 摘要: 探测查明海砂分布及其资源量,对海洋矿产资源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在中国台湾浅滩采集的单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等多源地球物理数据,识别出海底沙脊、沙波、埋藏古河道等有利于海砂赋存的地貌标志,以及厚泥盖层等不利标志,它们在平面上渐变交错分布.地球物理数据与表层沉积物、钻孔岩心结果对比,证实浅地层剖面能有效识别表层砂体上部和排除厚泥盖层(厚度> 10m),表层砂体上部呈断续中弱振幅杂乱反射;单道地震剖面能有效识别砂-泥地层界面,垂向上刻画表层及埋藏砂体形态,砂体最主要的特征为连续性差的弱振幅反射中夹杂空白、杂乱的"白雾"反射.砂体响应特征反映了砂体声学较难穿透的特性,同时也可能是砂体含气所致.分析表明在砂体形态多变或钻孔分布密度低时,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结合一定数量的钻孔岩心约束,相比仅依靠大量钻孔岩心,可更为经济、高效地对砂体的垂向形态和平面展布进行精细刻画,从而有利于更准确地估算海砂的资源量.
    • 李勇航; 牟泽霖; 倪玉根; 苏明; 潘冬阳; 蔡鹏捷; 陈志坚
    • 摘要: 海南东方近岸海底发育有大量沙波,利用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了活动沙波的地球物理特征,探讨了沙波的分布特征、迁移机制、活动性及形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沙波分布和规模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大中型沙波主要发育于沙脊上,小型沙波主要发育于沙脊两侧,坑槽区发育近对称沙波,研究区西南部沙波不发育。受潮流和科氏力约束,在海底沙脊西侧沙波迁移方向主要为向北(略偏东),在沙脊东侧主要为向南(略偏西);受地形制约,坑槽区近对称沙波迁移可能停止或方向发生改变。沙波活动性强的标志主要包括:①形态呈不对称的"脊尖槽缓",②叠置小沙波与沙纹发育,③浅部有透明层,④陡坡面反射模糊,⑤内部斜交前积结构。分析认为,沙波活动性与其形态密切相关,包括弱运动、强运动、不运动3个演变阶段。
    • 李勇航; 单晨晨; 苏明; 刘文涛; 雷亚平; 温明明; 蔡鹏捷
    • 摘要: 水面无人艇(USV,Unmanned Surface Vehicle)具有吃水浅、灵活机动、安全高效的特点和优势,日益成为浅水调查的重要手段。对于常规船只和考察人员不能到达的浅水环境的调查,无人艇具有填补甚至替代的价值和意义。C-Worker 4水面无人艇平台搭载了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浅层剖面声学系统,运用脉冲同步控制和发射频率差异化配置的方法实现数据同步采集,旨在提高调查效率、优化调查方法和节约成本。基于2019年在海南岛澄迈湾1.2~22 m浅水环境的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表明其采集数据可靠性高,能清晰识别海底沙波、波纹、礁石、埋藏河道、港池、航道、拖痕等微地貌单元。研究证实水面无人艇搭载多源声学系统同步测量可提供精细、立体、可靠的海底地貌基础资料,服务于海岸带地质调查、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水运交通和国防安全等。
    • 吴昊昊(文/摄影)1; 杨位迪(摄影)1
    • 摘要: 2018年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国家的南海深潜航次——对南海远海展开科学考察。此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是探测海底地貌,为研究海底地貌的演变积累数据,同时尝试对科考过程进行直播。作为海洋生物专业的博士生,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策划和主持直播。虽说这些年在学业科研中我没少与海洋打交道,但远洋出海,这还是第一次……
    • 摘要: 在海底的大陆架和大陆坡上,常见两坡陡峭、起伏大、切割深、横剖面呈V形或U形的海虑谷地,这种极其壮观的海底谷地被称为“诲底峡谷”,也叫“水下峡谷”,是大陆边缘上容易辨认的海底地貌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大陆边缘的共同特征。
    • 罗宗杰; 张卓; 张顺洋
    • 摘要: 海底管线路由规划的前期调查手段主要可以通过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进行海底地貌及浅地层普查.本文通过Klein4900侧扫声呐对福清核电厂海底管线路由规划调查区域进行了海底地貌普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区域内主要包含礁石、沙波、冲刷沟槽、浅滩自然地貌要素,人工障碍物有养殖区、渔栅及水下残留绳索.依据调查结果绘制障碍区分布图,可以对路由规划进行调整,减少或避免与障碍区重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