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浸出毒性

浸出毒性

浸出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3108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广东化工、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与节能减排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浸出毒性的相关文献由1340位作者贡献,包括柴立元、闵小波、黄启飞等。

浸出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2.6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3108 占比:97.23%

总计:13481篇

浸出毒性—发文趋势图

浸出毒性

-研究学者

  • 柴立元
  • 闵小波
  • 黄启飞
  • 王琪
  • 施惠生
  • 李相国
  • 梁彦杰
  • 王兴润
  • 陈勇
  • 马保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能昌信; 邱盼盼; 徐亚; 赖凯伦; 常景润
    • 摘要: 以典型危险废物-氰渣为例,选择华北地区9座处置氰渣的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NISWL)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浸出特征分析和过程模型模拟等方法预测了氰渣在NISWL豁免处置条件下的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及长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除NISWL A和NISWL B外,其余7座NISWL由于填埋工程材料老化长期渗漏导致的暴露浓度分别超过地下水III类水质限值0.64~29倍;健康风险主要来自As的致癌危害、T-CN的非致癌危害,分别超过风险可接受水平31~270倍和17.2~305.5倍.究其原因主要是氰渣中氰化物降解慢,导致残留毒性较大、浸出浓度较高,HDPE膜劣化后渗漏后污染严重,健康风险较高.基于风险管控的入场浸出毒性控制研究表明,不同NISWL的T-CN入场浓度控制限值存在差异,分布在1.15~3.25mg/L之间,且均严格于《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943-2018)规定限值(5mg/L).说明入场浸出浓度限值制定应考虑填埋场工程材料老化导致的长期风险,制定更严格的入场浓度控制限值;风险大小受场地规模、区域气象水文及地质等因素影响,因此入场浸出浓度控制限值还应综合考虑上述差异,分区分类确定.
    • 赵素芸; 胡勇; 雷文莉; 吴优; 吕丹丹
    • 摘要: 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和尾矿品位的大幅降低,大量的尾矿及废料持续产生并只能以筑坝堆积的方式露天贮存,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后续的生态修复造成极大压力。针对我国铜尾矿排放量巨大且难以资源化利用的问题,讨论了一种将粉煤灰作为高功能性固化剂掺合料的胶结方法,采用抗压强度试验、浸出毒性试验和XRD、SEM等特性分析,测定不同粉煤灰掺量下土壤固化剂对铜尾矿的固结效果。结果表明:5%的粉煤灰为辅料的最佳掺量,固化体抗压强度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浸出毒性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浸出量为所有试样的最低值,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不会破坏固化剂的固化效果。
    • 张忠亮; 陈俊生; 耿铁; 石大磊; 金容旭; 刘文士; 王波
    • 摘要: 目的针对海上水基钻井岩屑回收上岸的末端处置难题,采用水基钻井岩屑作为原料开展了制备水泥熟料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煅烧温度对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KH=0.92、SM=2.18、IM=1.61,950°C保温30 min,煅烧温度1400°C,保温40 min),水泥熟料性能满足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要求(f-CaO<1%,0.8μm筛余量为0.76%,初凝时间168 min,终凝时间282 min,28天抗压强度45.86 MPa),重金属浸出含量低于GB 30760-201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限值。结论内掺水基钻井岩屑不仅降低了水泥熟料的烧成温度,而且未改变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相,从而为海上油气田水基钻井岩屑回收上岸后的资源化处置提供参考。
    • 汪军; 马洁晨; 柏继松; 刘坤
    • 摘要: 为探究电解锰渣的资源化利用前景,以重庆典型区域内电解锰生产企业的电解锰渣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和热差分析仪(TG-DTG)等对电解锰渣的元素组分、矿物质成分和形貌结构等进行分析,并结合锰渣的理化性质、浸出毒性和锰的形态提出了电解锰渣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电解锰渣是一种粒径较小、含水率较高的酸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SiO_(2)和水化硫酸钙,主要组成元素是O、Si、S、Ca、Al、Fe和Mn等,其中Mn的总含量较高,超过了标准限值的370~1021倍,且Mn的主要形态为可提取态,含量处于高生态风险水平,对环境有一定的威胁。通过对锰渣特性的综合分析,重庆地区典型电解锰渣可以作为建筑材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 李成跃; 钟琦; 任雪娇; 李行德; 乔爱平
    • 摘要: 为了使毒性较大的硫化砷渣有较好的稳定化固化效果,先用m(重铬酸钾)∶m(三氯化铁)=1∶1.6作为硫化砷渣的稳定化药剂,在探究出稳定化药剂的最佳加入量以后,使用生石灰粉作为pH调节剂、水泥做固化剂,结果使砷的浸出毒性低于《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19)的要求。结果表明,稳定化药剂(重铬酸钾和三氯化铁质量比为1∶1.6)的加入量(质量比)为140%,pH在11.5~12.0时稳定化效果显著。最优结果为pH=11.90,As=0.536 mg/L。
    • 郭梦茹; 张冰如; 席佳锐; 张博暄
    • 摘要: 以上海市某垃圾焚烧厂焚烧飞灰为调查对象,分析垃圾分类前后飞灰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特性。结果表明:垃圾分类后飞灰表面积和孔容明显降低,氯化物含量也大幅降低;除Zn、Cu外,飞灰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在垃圾分类后均增加,其中Pb浸出浓度远高于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浓度限值,环境风险较大,必须对该飞灰进行无害化处置;由于飞灰中Pb、Cd、Zn含量和不稳定形态的变化,其在酸性条件下的浸出浓度显著增高,对环境的潜在威胁较大。
    • 杨继鑫; 张久权; 郜军艺; 刘永新; 任晓红; 李方明; 肖艳松; 陈敏; 彭梁睿; 宁扬; 张继光; 李彩斌
    • 摘要: 为明确热解温度对不同烟草废弃物生物炭中元素组成及重金属安全性的影响,以烟秆、烟梗及废弃烟叶为原材料,研究了2种热解温度(450°C和600°C)下制备生物炭的产率、元素组成、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含量及其浸出毒性特征。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从450°C升至600°C,各废弃物生物炭的产率降低,生物炭中的碳(C)含量升高,而氮(N)和氧(O)含量降低;其中烟梗炭的产率最高,烟秆炭的碳含量及烟叶炭的氮含量最高。随热解温度升高,各生物炭中Ni、Cu、Zn、As和Pb等重金属含量均呈不同程度升高,而烟叶炭中Cr及烟梗和烟叶炭中Cd含量在600°C热解温度下显著低于原材料中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烟梗炭的Cr、As元素和烟叶炭的Zn、As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REF)下降,且由富集趋势(REF>1)转为挥发趋势(REF<1);烟叶炭的Ni、Cu元素则由挥发趋势转为富集趋势。各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沥滤浸出毒性(TCLP)均低于其原材料浸出液,生物炭浸出液中Cu、Cd和Pb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As含量呈相反趋势,各生物炭浸出液重金属含量均低于GB 5085.3—2007浸出毒性规定限量值,表明烟草废弃物生物炭的重金属浸出毒性较低,可以在农田中安全施用。
    • 毕炎超; 闫媛媛; 董志虎; 李维珍; 房芳
    • 摘要: 本研究介绍了渤海油田钻井过程采用水基钻井液产生的不含油的泥浆和岩屑经板框压滤预处理后产生的泥饼,是否具有《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2019)中的毒性特性。并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对该泥饼进行了浸出毒性特定的判定。经检测,渤海海上油田钻井产生的不含油泥浆、岩屑经板框压滤预处理后的泥饼不具有浸出毒性特定。
    • 张悦清; 何欣凌; 李平; 豆叶枝; 余佳; 何健; 李菊颖; 孔德洋
    • 摘要: 为了明确铝灰渣的环境危害特征,于2019年4月和9月分别对广西典型铝冶炼、加工、再生企业进行了调查。利用铝灰渣与水反应的氨气释放率测定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环节产生铝灰渣的浸出毒性、反应性、腐蚀性、易燃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铝灰渣浸出液中主要危害因子是氟化物,而非金属元素。氟化物质量浓度为2~1370 mg/L,原铝冶炼环节所产生的铝灰渣质量浓度最高。铝合金加工原辅料和末端处理方式会改变氟化物浸出质量浓度。铝灰渣反应性的氨气释放率为3.3~6.0 mg/kg,释放率和环境风险属于较低水平。铝灰渣在纯水中浸出液pH值为8.65~11.98,不具备腐蚀性;在1200°C条件下无法点燃,不具备易燃性。氟化物浸出和氨气释放是铝灰渣最需防范的环境危害,可作为其分类管理和无害化处置的依据。
    • 栾欣玮; 袁野; 陈建设; 李斌川; 刘奎仁; 韩庆; 和晓才
    • 摘要: 针对湿法炼锌常规浸出渣和氧压浸出渣(均为危险废物)组成的高硫混合渣,系统考察了自热焙烧反应的各因素(温度、硫含量等)对渣中重金属固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焙烧前后渣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1000°C、混合物料硫质量分数20%、空气流量1.6 m^(3)/h、焙烧时间7 h的条件下,渣中Zn、Pb、As、Cd等毒性浸出结果均可满足国家标准,渣率可降至约70%,焙烧热处理后渣中的Zn、Pb、As及Cd均以相对稳定的残渣态为主要化学形态,为锌湿法冶炼渣的低成本无害化与减量化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