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化/稳定化

固化/稳定化

固化/稳定化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7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58724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绿色科技、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坛暨第八届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2016中国水务高峰论坛——2016第四届中国水生态大会等;固化/稳定化的相关文献由1163位作者贡献,包括佟雪娇、李磊、侯浩波等。

固化/稳定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58724 占比:99.97%

总计:758949篇

固化/稳定化—发文趋势图

固化/稳定化

-研究学者

  • 佟雪娇
  • 李磊
  • 侯浩波
  • 赖冬麟
  • 夏威夷
  • 朱伟
  • 杜延军
  • 谷庆宝
  • 马福俊
  • 刘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俊宇
    • 摘要: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课题的难点。目前,对此类污染土壤的处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客土法、换土法和深耕翻土法;而化学法主要包括:固定/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和氧化还原技术;生物法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和生物治理。基于以上方法,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用换土法配合固化/稳定化技术。本研究主要对现场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讨论。
    • 徐景峰; 苏怡; 孙荣
    • 摘要: 模拟Pb、Cd污染土壤,加入自制的固化剂,进行了毒性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固化剂后,对于铅为2500 mg/kg,镉为50 mg/kg污染土壤,铅的浸出质量浓度是4.47 mg/L,镉的浸出质量浓度是1.05 mg/L,满足固体废物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浓度限值要求。浸出液中的Pb、Cd浸出浓度比模拟污染土样品分别降低85.6%,53.1%,说明Pb、Cd污染土壤添加固化剂做固化稳定处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权泓; 李辕成; 张明亮; 吕东蓬; 祝星
    • 摘要: 有色行业飞速发展导致砷污染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含砷废渣的处理与处置已刻不容缓。文章对近年来含砷废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论文进行研究和分析,讨论了现有水泥固化/稳定化固砷技术的弊端,阐述了含砷废渣处理过程中物相变化及反应机理。讨论结果显示现有水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存在二次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固砷率低、成本高和长期稳定性未知等问题限制其推广应用。因此,文章介绍了冶金废渣协同固砷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固砷机理,以期和该领域学者共同解决现存问题,为含砷废渣处理与处置技术的发展提供新视野。
    • 邱鈺峰; 陈萍; 郑康琪; 丁晓青; 徐辉
    • 摘要: 利用从自然界花坛土壤中筛选的土著脲酶微生物开展了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作用(MICP)处理垃圾焚烧飞灰试验,通过颗粒级配、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毒性测试对固化/稳定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土著微生物附著剑菌(Ensifer adhaerens)的MICP作用及飞灰火山灰性的共同作用下,飞灰固化、稳定化效果明显;在较优工况下,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205.2kPa,弹性模量可达200MPa,主要重金属元素Cd、Cr、Pb、Zn、Cu的浸出浓度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将固化飞灰用作道路路面和路基之间填料后,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面碎石基层与路基之间设置固化飞灰层,可有效降低沥青路面底部拉应变,延长疲劳寿命,有效减轻车辙损伤,可作为大量消纳飞灰的处理途径之一.
    • 李也
    • 摘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铁基稳定化材料可有效稳定土壤重金属。本文从稳定化机理、材料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铁基稳定化材料进行了介绍,并在最后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希望为铁基稳定化材料在土壤重金属稳定化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用信息。
    • 冯明玉; 韦黎华; 胡清; 王宏; 罗培
    • 摘要: 为了探讨铬(Cr)在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中的环境行为与归趋,通过浸出环境评价框架(LEAF)浸出评价、形态分级以及微观表征,对我国中部某修复后场地土壤中Cr的含量及形态进行3轮次跟踪监测.结果表明:①跟踪监测试验发现,该修复后场地土壤中总Cr含量下降了18.92%.在芥菜植株中Cr分布存在差异,其中,芥菜叶中Cr含量高达1.62 mg/kg(以干质量计),芥菜茎中Cr含量为0.69~0.77 mg/kg(以干质量计).芥菜植株吸收Cr的能力为0.44~3.10 mg/m^(2),对土壤中总Cr减量化的贡献率最高仅为0.05%;另外,新鲜芥菜植株中Cr含量为0.12~0.69 mg/kg,超过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限值(0.5 mg/kg),一旦食用该场地中的芥菜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增加了Cr在修复后场地中风险暴露的途径.②土壤微观表征试验表明,修复后场地土壤中Cr主要以Cr_(2)O_(3)形式存在,土壤中的Mn_(x)O_(y)能起到氧化Cr的作用.在LEAF试验中,固化/稳定化的Cr被活化溶出;而BCR分析发现,Cr的可还原态占比随修复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由1.13%增至4.02%.③土壤中Mn、Fe及植物等环境因子均会参与Cr的氧化还原、沉淀与溶解,以及植物吸收与富集等环境行为,并导致已被固化/稳定化的Cr溶解或再氧化成Cr(Ⅵ)而溶出,从而增加Cr的迁移性和毒性,造成环境风险,其中Mn(Ⅳ)是Cr活化的关键因子.研究显示,修复后场地中Cr的环境行为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尤其是在Mn含量较高的区域更易形成氧化氛围导致Cr的重新活化.
    • 常春英; 曹浩轩; 陶亮; 刘丽丽; 陈文洁; 吕贻忠
    • 摘要: 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的场地和土壤因其污染物未彻底清除而备受关注,外界环境胁迫下重金属存在再活化的风险,但再活化的速率和形式尚不明确.我国华南地区高温多雨,水热交换频繁剧烈,固化/稳定化后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面临更大的潜在风险.以珠三角地区2个典型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淹水和干湿交替对土壤重金属铬(Cr)的释放、形态转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淹水和干湿交替可提高已固化/稳定化土壤中Cr的浸出浓度.场地A和B土壤Cr的浸出浓度较淹水前分别上升了1.32和8.72倍,干湿交替后场地A土壤Cr的浸出浓度略有下降,场地B土壤Cr的浸出浓度则增加了4.32倍.②淹水和干湿交替促使已固化/稳定化的Cr从酸可提取态向相对稳定的可氧化态等转化.场地A和B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含量较淹水前的变化率分别为-60.17%和-14.34%,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71%和13.30%;干湿交替后土壤可提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8.78%和-2.13%,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5.48%和10.22%.③淹水通过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点位(E_(h))、pH和无定形氧化铁等影响Cr的稳定性,促使Mn^(4+)、Fe^(3+)的还原和Cr的重新释放;干湿交替较淹水处理对固化/稳定化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显示,水分胁迫可提高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Cr的浸出浓度、改变赋存形态,但其浸出浓度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和HJ/T 301—2007《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规定的浸出液浓度限值;鉴于外界环境胁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一评定终身”的效果评估管理模式对未彻底清除污染物场地后期监管的无力性,持续关注和系统管控是实现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可持续安全利用的必要途径.
    • 幸秋明
    • 摘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被分解,易随食物链进入人体,潜在危害大。文章选取了废弃遗留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案例为研究重点,对项目概况、修复工艺选择、方案设计、修复效果评估进行分析,为各地实施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提供参考。
    • 彭之晟; 曹智国; 章定文
    • 摘要: 固化/稳定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而二氧化碳碳化作用会改变水泥固化重金属污染黏性土中污染物的化学溶出行为。以铅污染土为对象,采用酸/碱滴定试验和pH相关溶出试验测得浸出液中铅的浓度与pH值的关系,通过连续提取试验确定铅的5种化学赋存形态,研究碳化作用下水泥固化重金属污染黏性土化学溶出特性的变化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溶出与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碳化作用下,固化污染土的酸/碱缓冲能力减弱18.5%~72.4%;固化污染土中铅的溶解度与pH值的关系展现了两性物质的行为特征,pH值介于7~11之间时,铅的溶解度相对较小,pH值小于7或大于11时,铅的溶解度较大;固化污染土中铅的化学赋存形态均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碳化作用下,水泥固化土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所占比例分别增加4.3%和3.5%,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余态所占比例分别减小2.1%、0.9%和4.8%;酸雨和碳化共同作用下水泥固化土中的铅更易溶出。
    • 黄歆晶; 王刘炜; 侯德义
    • 摘要: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十分严峻,多金属复合污染,尤其是砷-重金属复合污染普遍存在,治理难度大。土壤中累积的多金属污染物严重威胁土壤健康、农产品安全与人居环境安全。因此,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是土壤污染治理和风险防控的重要命题。固化/稳定化技术是我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投加稳定化材料,降低多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有效性,从而实现多金属污染物暴露途径的有效阻断。对砷-重金属型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梳理了应对砷-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新型修复材料。砷与其它重金属的协同稳定化主要通过表面络合与沉淀作用实现。富含铁、钙元素的材料对这种类型土壤的稳定化具有优异的作用效果。砷-重金属协同稳定化材料的修复效果取决于稳定化材料的类型、复合污染物的种类、材料施用量、土壤条件(如pH,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量等),其中pH和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对稳定化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发现,功能化生物质复合材料、工业固废基材料、改性复配天然矿物等绿色修复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未来的研究亟须考虑砷与重金属污染物协同稳定剂的长效性,以及通过大田试验验证新型材料的应用潜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