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底泥

底泥

底泥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484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3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3201篇;相关期刊565种,包括湖泊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等;底泥的相关文献由1178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建伟、张志斌、马涛等。

底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3 占比:33.07%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91%

专利文献>

论文:3201 占比:66.03%

总计:4848篇

底泥—发文趋势图

底泥

-研究学者

  • 林建伟
  • 张志斌
  • 马涛
  • 张彦浩
  • 李大鹏
  • 翟德勤
  • 詹艳慧
  • 顾俊杰
  • 曾光明
  • 卢驰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乔丽丽; 范博渊; 张依章
    • 摘要: 文章阐述了河道底泥结构和性质,底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和污染物。污染底泥的污染状况分为重金属污染底泥、营养盐污染底泥和有机污染物底泥三类。河道底泥主要是通过污染物的内源和内汇形成,具体取决于污染物在底泥固相和河湖水相之间的分配关系。分析了河道底泥中营养元素在底泥-水之间的扩散动态平衡机理,污染物的释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科学系统的评价污染底泥的特性、污染物特征和对上覆水体污染负荷的贡献是开展底泥疏浚及水生态恢复的基础,为河道污染底泥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赖生平; 张涵博; 石德智; 童海航; 罗丹; 杨洪伟; 聂明建
    • 摘要: 以重庆市长生河流域待清淤治理的3条干支流为研究对象,针对河道底泥中的含水率、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单项指数法、有机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为河道疏浚工作以及疏浚底泥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析表明,底泥中全氮(TN)、有机质(OM)污染均为轻微程度,有一半采样点的TP污染为中度和重度污染;7种重金属中,Zn含量最大,而Cd的单重金属生态潜在危害程度最大,其各样点的Cd均高于中度危害;16种多环芳烃含量低,均为低污染程度。
    • 姚珊; 张璇凌; 蔡雨欣; 何连琼; 李佳潼; 王小龙; 刘颖
    • 摘要: 氮磷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限制因子,对于水体和底泥中各形态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源解析的研究能有效地揭示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机制并分析其污染来源。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其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氮磷污染不容乐观。对于各形态氮磷含量分布特征及源解析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分析该地区氮磷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而目前同时研究底泥和水体两种介质各形态氮磷的分布规律,并利用模型定量分析各污染源对于各形态氮磷贡献的研究较少。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白洋淀水体和底泥两种介质各形态氮磷分布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白洋淀各区域氮磷综合污染状况,基于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分析不同污染源对于各形态氮磷的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中总氮(TN)含量(1.41~4.64 mg·L^(-1))严重超标,均为重富营养化;水体中总磷(TP)含量(0.043~0.273 mg·L^(-1))污染也相对严重,95.8%的采样点为Ⅳ类及以上水质。水体中可被藻类和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氨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总占比达到54.9%;另外,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大的溶解性无机磷(DI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两种磷形态总占比达到52.8%。水体氮磷总量和形态的分布规律表明:白洋淀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不容乐观,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大的各形态氮磷占比大,其中白洋淀景区和淀边缘区污染相对严重。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EN和HCl-N之和)占TN的比例为17.9%~66.4%,生物可利用性磷(BAP)的含量占TP的比例为8.50%~28.0%。以上结果表明,白洋淀底泥存在较大氮磷释放风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景区相较于其他区域氮磷污染严重。APCS-ML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源污染对于各形态氮磷(尤其底泥中)的贡献量大,农业污染、动植物残体分解、养殖业对各形态氮磷含量也有较大贡献。
    • 孙玥; 高敏; 姜晓霞; 储茵
    • 摘要: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元素之一,河流输送是受纳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在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特征,选择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丰乐河,通过在夏季非洪水期与洪水期,对河水和底泥进行分布式采样,水样测定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底泥测定总磷(TP)、有机磷(OP)、无机磷(IP)、氢氧化钠磷(NaOHP)和盐酸磷(HCL-P)。结果 显示:非洪水期河水TP、DP均值含量分别为0.095,0.063mg/L,DP占TP的均值比例为65.9%,说明丰乐河非洪水期存在着富营养化风险。洪水期河水TP、DP均值含量分别为0.174,0.085mg/L,显著高于非洪水期,洪水期河水对磷的输送更强。非洪水期底泥中TP平均含量为520.09mg/kg,以IP为主,IP中HCL-P含量略高于NaOH-P,洪水期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与非洪水期相比总体水平差别较小。
    • 路文典; 龚浩; 徐超
    • 摘要: 底泥污染是造成茅洲河流域水质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底泥勘查取样检测,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等级。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和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达到了极强生态风险等级。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结合垂向变化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底泥达标清淤深度在0.7~2.5m之间,继而确定了清淤量为331万m^(3),为茅洲河流域污染底泥清淤提供了可靠依据。其研究路线、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 赵隽莹; 张伟; 郭逍宇; 苏振华; 邸琰茗; 董志
    • 摘要: 以高度人工化的再生水补给河道—北运河京津冀流域为研究区,对具有不同河道生境类型的上游与中下游底泥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环境选择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河道衬砌工程促进底泥生境特征同质化,进而导致中下游底泥细菌群落同质化.上游细菌群落空间周转率(0.0002)相比较,中下游群落具有较低的空间周转率(0.00002),并在排序图上呈现更紧凑的分布特点.与上游自然生境条件下的群落组成相比较,由于衬砌条件下非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较高,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较低,最终使得同质化群落表现为较低的丰富度.RDA模型(P=0.002)分析表明,衬砌和TP是影响细菌群落空间变化的主导环境因素,而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则对群落结构类内变异起作用.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纤细菌门(Gracili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Acetothermia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和费希尔菌门(Fischerbacteria)、Kiritimatiell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与衬砌高度相关.
    • 李杨
    • 摘要: 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关键。以深圳龙西河底泥为研究对象,以河道底泥为基料,研究了不同掺量的水泥、1-4石、减水剂和细砂对底泥免烧砖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物料配比为水泥15%、底泥15%、细砂29.5%、1-4石40%、减水剂0.5%,底泥免烧砖的28d抗压强度高达45.6 MPa,强度等级达到免烧砖国家标准中的MU40,实现了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 施怀荣
    • 摘要: 为研究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依据生物生态修复原理,利用控源截污技术(污水口处理器)、内源治理技术(清淤、底泥修复毯)及生态治理技术组合工艺(生态坝、曝气增氧设备、生态浮岛、人工水下森林、水质提升器)对北京方氏渠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同时对水体水质及底泥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019年8—11月水体黑臭得到消除,且2020年4—6月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要求,显示水质提升与外源污染的截除、内源污染的削减及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密切相关。综上,为使水体彻底消除黑臭及保持良好状态,须控制外源污染、削减内源污染及采取综合生态治理措施。
    • 梁小容; 李金辉; 何映; 秦小波; 王艺; 吴东云; 张泽敏
    • 摘要: 为了解六盘水市水城河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对水城河底泥中Cd、Cu、Ni、Pb、Co、Cr、Mn、Zn八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城河底泥中八种重金属的含量顺序为:Mn>Zn>Pb>Cr>Ni>Cu>Co>Cd;I_(geo)结果表明,污染元素有Cd、Zn、Pb,其中Cd的污染程度最高,为中度污染,Zn的污染次之,Pb的污染为第三,Cu、Co、Ni、Mn、Cr无污染;RI结果表明,E_(r)^(Cd)的潜在危害指数高于其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等级别;水城河上游至下游底泥生态风险呈上升趋势。
    • 解兴春; 白梅; 李应飞; 解德艳; 柏安露; 杨育跃; 柏江; 李恒亮
    • 摘要: 为分析不同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以云南某地河流、湖泊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As、Hg、Cr、Cu、Cd、Pb、Zn的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评价,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价,探讨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方法的应用范围,为类似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