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淮南煤田

淮南煤田

淮南煤田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安徽地质、高校地质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淮南煤田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永、刘会虎、刘桂建等。

淮南煤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27.1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10%

专利文献>

论文:327 占比:71.71%

总计:456篇

淮南煤田—发文趋势图

淮南煤田

-研究学者

  • 张文永
  • 刘会虎
  • 刘桂建
  • 孙贵
  • 徐宏杰
  • 胡宝林
  • 詹润
  • 丁海
  • 唐修义
  • 彭苏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詹润; 丁海; 张文永; 孙贵; 随峰堂; 辛永超
    • 摘要: 定远凹陷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对下一步该地区煤炭资源评价与非常规天然气选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文章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与钻探成果,应用构造解析及区域对比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规律与前人相关认识,对定远凹陷构造特征、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结果认为定远凹陷内发育的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属于淮南煤田中部复式向斜构造带东部的延伸。该凹陷受大别造山带隆起及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走滑活动影响,分别经历了印支期(T_(3))前陆变形、早中侏罗世(J_(1+2))相对隆起、晚侏罗世(J_(3))末期至早白垩世初期(K_(1)初期)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改造、早白垩世期间(K_(1))至古近纪(E)伸展改造、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以及新近纪(Q)—第四纪(N)坳陷式均匀沉降六个主要演化阶段。
    • 毕波; 陈永春; 谢毫; 安士凯; 徐燕飞
    • 摘要: 深层灰岩水在长时间水岩耦合作用下各含水层的水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随着地壳运动、采动影响等因素导致不同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重大的突水事故都是深层高压灰岩水以浅层灰岩水为通道突入矿井发生的。依据对淮南煤田潘谢矿区9对矿井2015—2018年182个地面水文观测孔的水位数据及潘二矿突水后各水文观测孔水位变化的时空规律,得出水文观测孔的水位变化数据比水位高程数据更灵敏,潘谢矿区深层灰岩水由下向上对浅层灰岩水进行补给,通过聚类分析算法识别出矿井与深层灰岩水存在补给关系的浅层灰岩含水层区域;另一方面基于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对收集的7000多条矿井水质化验资料进行分析,基于错分数据识别出与深层灰岩水水力联系紧密的各矿含水层信息。综合分析水位变化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各矿井的突水风险区域。基于含水层分类显著因子、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温度、流量、水位、水质等参数的高精度传感器,构建快速准确突水预警系统,对矿井出水点进行智能监测,为实施防治水措施提供快速、可靠的依据,可以极大地避免矿井发生突水事故和减少突水事故产生的损失。
    • 随峰堂; 陈伯年; 魏强
    • 摘要: 以淮南煤田潘二煤矿13-1煤层气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含气量及其组分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地质因素与煤层气组分及含气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3-1煤层气样品气体组分以CH_(4)为主,次为CO_(2)和N_(2)。其中,CH_(4)与N_(2)呈负相关关系;含气量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关系,与CH_(4)相对含量、煤厚和灰分呈弱正相关关系;而CH_(4)相对含量弱正相关于煤厚、煤层顶板厚度及灰分。
    • 石从秋; 魏强; 童家颖; 刘家乐; 刘继威; 凌德孟; 廖弦
    • 摘要: 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微量元素测试和分析手段,利用数理统计与理论分析方法,揭示了淮南煤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泥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淮南煤田泥岩相主要包括砂质泥岩、菱铁矿质泥岩或鲕状菱铁矿质泥岩;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指示泥岩中重稀土元素较轻稀土元素富集,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较大,同时还具有轻微的δCe正异常;淮南煤田泥岩中总的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黏土矿物含量大于30%,表明其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但大部分具有较好的脆性特征。
    • 石从秋; 魏强; 童家颖; 刘家乐; 刘继威; 凌德孟; 廖弦
    • 摘要: 通过矿物学及微量元素测试和分析手段,利用数理统计与理论分析方法,揭示淮南煤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泥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指示意义。Ba、Cd、Cu、Zn元素的富集程度表明淮南煤田二叠系泥岩沉积形成时期时的古生产力比较低且不稳定;B元素的富集程度及Sr/Ba比值表明淮南煤田二叠系时期水体整体上为过渡相的半咸水沉积;U/Th比值表明淮南煤田二叠系时期水体为缺氧环境。
    • 丁同福; 汪敏华; 刘满才; 朱昌淮; 文东明; 陈晓雷
    • 摘要: 岩溶陷落柱突水是煤矿重大水患,陷落柱治理通常是在矿井淹井后进行,如何实现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治转变,是防治水重大难题之一。基于淮南某矿大型垂向导水陷落柱的三维地震剖面同相轴错断(下拉)和地震属性切片上近圆形的异常分布等初筛发现,地面7个钻孔取心钻探、群孔抽水试验、测井测温、拟电流场测漏等勘探验证,综合资料对比研究;进一步查清了陷落柱平面近似椭圆形(陷落柱断裂带在1煤底板上长轴95 m,短轴74 m),剖面上“上小下大”的椎体形态,导水裂隙带发育顶界高度至4煤底板的骆驼钵砂岩、基底在寒武系灰岩中等陷落柱形态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在陷落柱的1煤底板裂隙区,剖面上分别沿太原群C3Ⅱ组9灰和C3Ⅰ组3灰、设计叠层多分支水平井(相邻水平井间距40 m,扩散半径20 m);平面上以1煤导水裂隙带以外100 m范围来设计形成320 m×290 m陷落柱平面治理范围。结果表明:通过多分支水平井造孔轨迹精准控制,反复充填+压裂注浆工艺实施和注浆质量效果针对性的检验等,实见1煤裂隙区浆液有效扩散半径超过80 m,1煤底板隔水层岩柱厚度超81.8 m、大于奥灰高压含水层突水系数的要求,平面上和剖面上立体精准地建造陷落柱的“堵水塞”,实现了华北型岩溶陷落柱超前治理。
    • 詹润; 张文永; 傅先杰; 孙贵; 方惠京; 顾承串
    •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机制及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指导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最新的煤田地质勘探与开发资料,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与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新集和罗连井田差异性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制。利用Thermodel for Windows软件对新集与罗连井田含煤地层构造埋藏-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模拟,揭示了构造变形对煤层气生成与分布的控制规律。结果表明:在印支期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下,罗连井田表现为叠瓦扇状构造变形的特点,下伏原地系统构造变形较弱;新集井田受煤系基底隆起阻挡,表现为双重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的特点,原地系统在纵弯褶皱变形中沿褶曲轴部形成了大量伸展性构造。新集与罗连井田含煤地层均经历了4个阶段的构造埋藏史与热演化史过程,但新集井田煤层变质程度与生气量明显偏高;煤系基底隆起与构造变形结构空间耦合引起的古地温梯度变化,是控制新集与罗连井田煤层气差异生成、富集的根本原因;新集与罗连井田现今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与构造位置相关性明显,主要受构造变形程度与埋深影响。
    • 许超
    • 摘要: 淮南煤田是典型的华北型煤田,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位于淮南煤田的南部,该矿区山西组1号煤层处于"高水压薄阻水层"环境,开采过程中受下伏高压灰岩岩溶承压水的威胁,加之矿区独特的地理构造位置,形成了叠加大规模逆冲断层的多种垂向隐伏构造格局,因受煤系地层上覆巨厚推覆体片麻岩和寒武系高屏蔽及地表水体的影响,地面三维地震勘探效果不佳,难以查明1号煤层组至底板灰岩强含水层的垂向导(含)水通道,因此上述因素的叠加加剧了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水害威胁,提升了采煤事故发生概率.矿方结合采掘规划,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受高压奥灰水威胁的1号煤层220106工作面开展了地面超前区域探查治理工程,以期采用多分支水平定向井工艺,在工作面内区域探查隐伏导水构造,并通过高压水泥注浆的方式进行封堵,达到工作面安全掘进与回采的目的.本文重点对新集二矿1号煤层220106工作面底板灰岩地面超前区域探查治理工程及其效果进行评价,可为该工作面的掘进与回采提供依据,为本区类似工程的开展提供参照.
    • 窦新钊; 张文永; 孙贵; 丁海
    • 摘要: 本文提出了整合以往煤田勘探资料,建立煤田地质资料数据库系统;以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目的层为切入点,重新处理和解释钻井、测井和地震等煤田地质资料,最终形成了煤系气勘探过程中的煤田资料深度开发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淮南煤田为例,以煤田钻井资料连井分析为主要手段,基本查明了阜阳地区含煤地层赋存特征.煤田地质资料的深度开发在淮南煤田煤系气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下一步煤系气勘探过程中的煤田地质资料再次利用提供了依据.
    • 雷振; 许光泉; 詹润
    • 摘要: 顾桂矿区位于淮南煤田中部S形转折端位置,区内主要发育NW向、NE向和EW向3组断裂系统,其中NW向与NE向断层系统共同组成X形共轭状,并呈现出明显的走滑构造特征,自西向东该构造带发育程度具有减弱的趋势.根据矿井资料揭示,NE向断层多被限制在NW向断层之间或被其错断,显示其为NW向断层的派生断层.通过对平、剖面断层几何学特征分析,NE向断层多表现为右行张扭性,NW向断层多表现为左行张扭性,局部为左行压扭性活动特征,在2组走滑断裂交汇部位常形成古隆起或古洼陷.结合区域构造应力演化背景,顾桂矿区内走滑断裂系统分别经历了印支期NW向横断层形成阶段、燕山运动早期压扭性活动阶段、燕山晚期至喜山期伸展改造阶段3个演化过程.通过对顾桂矿区走滑构造的详细研究,对认识该地区地下水流场、地温场、地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及构造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